江苏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袁金泉:惊叹, 望“书”惊叹——读丁捷新著《望洋惊叹》有感

2024-03-19 13:03

  

  丁捷先生的新著《望洋惊叹》,以恢宏的气势,鲜活的故事,翔实的史料,讲述了南黄海洋口港的前世今生,令我叹为观止,油然产生望“书”惊叹的无限感慨。

  望洋惊叹,是一句偏正成语,落脚点在“惊叹”上。是什么让作家如此“惊叹”?是因为“望洋”,这里作家巧妙地把成语中的“洋”进行了引申。读完全书,你就会理解这里的“洋”除了海洋本意之外,还有两种寓意,一是从茫茫大海波涛中崛起的东方大港洋口港,为洋口港惊叹;二是如东世世代代的子民们“辟我草莱开新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洋”精神,是精神层面的洋口港,为如东人民不屈不挠、向海图强的精神惊叹。一语双关,寓意深远,激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全书三个篇章,分别冠以“兴叹篇”“惊叹篇”和“咏叹篇”,始终围绕“叹”展开,起到了统领全书的点晴之功能。由此,我有四点感叹。

  一是感叹作家睿智的脑力去年接到县委宣传部的通知,参加为纪念洋口港开发建设二十年创作报告文学座谈会,要我们提供相关素材。当时我的想法是,要写洋口港,涉及的人和事成百上千,怎么写?不要说参加洋口港建设的普通人,就单说几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不下几十号人,如何做到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写谁不写谁,都是问题,实属是一个大工程,如果我写,会瞻前顾后,可能无从下笔。根据县委宣传部领导的要求,我收集了我采写的洋口港开发建设各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和创作的相关散文、洋口港专题片解说词以及我们如东日报、如东电视台的相关稿件,有三四万字传给了指定信箱。今年7月份又参加了丁捷召集的如东县文艺界人士座谈会,他说,我创作洋口港的报告文学,不是写洋口港的大事记,不会按时间结点去写,更不是对洋口港开发建设进行总结,而是要反映出一种精神,一种时代的变迁,我要写的是一部文学作品。阅读完新书后,我不由得不佩服丁捷先生的睿智,他做到了。据他介绍,他收集整理资料超过一千多万字,面对庞杂零散的资料与采访记录,他全面梳理与提炼,最终为洋口港留下一份如东人向海而歌的“咏叹调”。这是作家丁捷的智慧,是他的脑力所在,写出了如东人的精气神。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的评价来说,《望洋惊叹》厚而劲激,用历史兴衰与现实创造作引线,丹心妙手地编制出了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

  二是感叹作家刚劲的笔力。洋口港的建设历程复杂,工程巨大,这显然在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如何在众多人物、诸多事件中拎出线索,谋篇布局,显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我感觉,《望洋惊叹》通篇结构是跳跃式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过程去写,每个篇章或者说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成篇,但又互相关联。比如,一开始就用了7个页面写三兄弟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一口气讲完,而是迅速切入正题,讲述了自己与如东的渊源,继而又通过与县委书记陈慧宇的交谈、走访洋口港所在地的居民顾大嫂,再继续讲述三兄弟的故事。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不断变换场景,这是作家的匠心所在,笔力所至。作家不惜笔墨,把这个在如东民间流传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通过作家非凡的想象力,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三兄弟生命,既是对如东民间文学的一次完美的艺术加工和补充,也是为后面讲述如东人传承和壮大三兄弟精神,饱经沧桑,向海图强,跨越发展做铺垫。用丁捷的话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中,不能没有丰富的关于人的细节,这是文学的生命,就像一棵大树不能光有树干树枝,要有丰茂的叶子、靓丽的花朵。比如,她写杨燕,就写出了杨燕作为女性企业家的泼辣、果敢和睿智,也写出了她作为女人的特点甚至弱点,她细腻、敏感、脆弱,日常中还有几分天真和俏皮,还原了一个有棱有角、有温度、有激情的爱国女商人的形象。那个时期,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参加洋口港重要节点的采访活动,多次看到杨燕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在我的印象中,她衣着华丽,珠光宝气,全身透出养尊处优的娇气和傲气。尤其是20031118日,在洋口港开发建设奠基典礼上,她穿着齐脚踝的长裙,披着白色的貂毛坎肩,浓妆艳抹,一副雍容华贵的样子,在我没有看书之前,很难把她与一个吃得起苦、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挂上钩。通过阅读相关章节,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杨燕的偏见。这是作家的笔力,也是作品的魅力。

  三是感叹作家坚实的脚力。建港不易,创作也不易,这是一部非虚构纪实作品,人物和事件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因此,采访是必不可缺少的课程。他五次来洋口港采访,用脚丈量着如东大地、丈量着洋口港的广度和宽度。他的采访上至国家领导人,比如,李金华。下至港口建设者、投资者,乃至普通村民。比如,袁新安、周树立、顾大嫂,挖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据丁捷介绍,当时开发区管委会向他提供了一份三位数的人物名单,如何取舍,成了摆在丁捷面前的一道难题。他通过材料研判和人物接触,选出了更精炼的名单,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人物,如决策者中的罗一民,爱国商人杨燕,一线奋斗者单晓鸣、周树立、袁新安、杨镜吾、陈国华,科学家王颖,渔民徐建泉等等,他们都是洋口港开发建设史的重要书写者,与大港血肉相连,是众多不能被遗忘的精彩故事的主人公。丁捷娓娓道来,选取了这些重点人物的典型事例,用细节向读者讲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写几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完全去了行政化写作的模式,不是平均用力,畏首畏脚,瞻前顾后,甚至有几位时任县委主要领导,也只是提到名字而已,而是对重点人物重点叙述,比如,写时任县委书记严长俊提出的“细狗耕田”精神,采访细腻、真实,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征,让我惊叹。我曾经作为一名记者,多次见证过严长俊书记说起“细狗耕田”时的幽默与豪迈,对此感触深刻;我也曾经到阳光岛当时还是海面上的一处沙洲现场采访,亲眼目睹罗一民书记差点掉进海里时的场景,亲耳听到严长俊书记对罗一民书记说,我们一定会建一座大桥,把沙洲与陆地连接起来,坐汽车上岛。读到书中这段情节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如东人夸下海口,建成洋口,真的了不起。

  四是感叹作家宽厚的眼力。本书是一本写洋口港的纪实文学,通读完本书后,我惊讶地发现,本书前100页的内容,似乎与洋口港开发建设无直接关联,他写了三兄弟开垦的故事;写了如东煮海为盐的历史、如东历史上的水灾等灾难;写了如东的各类神话、传说(包括我编创的文蛤贝的故事),还有寺庙;也写了文天祥、范仲淹、张謇等历史人物以及如东革命史;还写了如东海堤、围垦和海鲜、滩涂、农业资源等以及当地渔民的生活,等等,构成了第一篇章《兴叹篇》。而真正直接讲述洋口港的内容则是从第二篇章《惊叹篇》开始进入,到第三篇章《咏叹篇》的十五章为止,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第十六章节《文心大咏叹》,又回到了文化层面,讲了如东的文化,几乎囊括了如东的所有文化。又从扶海洲的传说开始讲起(扶海洲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撞倒不周山倒塌的石块落到东海而形成的,也是我编辑创作的故事),讲到智女掘港、范公堤、蓬蓬树、丰利场、掘港场、栟茶史、岔河、马塘、双甸等镇名流以及文园文人雅客、文天祥出海、跳马伕、放风筝、抖空竹、民间舞蹈、现代绘画、十二月鱼儿鲜渔歌和革命志士吴亚鲁、海上抗日武装等革命故事,还有如东杂技、群众文化活动、如东文学创作,甚至如东的广播电视也写上了一笔,成了如东文化的万花筒,最后在介绍如东县组织创作的《太平洋的风》歌曲中,给这本书画上一个圆满的感叹号。这在我的认知中,有了一个疑问,是不是跑题了。因为这些内容和前面的第一篇章的内容都与洋口港的开发建设并无直接的关联,或者说,是多余的。因为在我们传统的创作过程中,都是强调围线主题来写。但最近看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一篇评论,让我茅塞顿开。评论是这样评价的:以笔绘往昔,这是一部传奇史诗。这些内容看似篇幅冗长,实则隐藏着洋口港建成的秘密;以书长精神,这是一曲精神颂歌。这是如东人血脉里的一种力量;以史存风土,这是一本地方志书,穿插如东自然地理、人文风情、物产特产等等的叙述介绍,落脚于可靠的史实,让如东这座城市、如东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细腻,如精准落下的刻刀,在多维的视角中,一刀一刀雕刻出洋口港的沧桑巨变。

  原来如东沧海桑田演变发展的历史文化竟如此丰厚,原来纪实文学还可以这样写,用多维的视野、宽厚的眼界,围绕一根主线写主题。而这本书的主题用丁捷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惊叹的不仅是洋口港今天光鲜的辉煌,我们更要找到创造这种辉煌的源动力。要写好洋口港的成功,必须写好南黄海的历史和临海人的精神,洋口港成功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人民,在于人民了不起的精神和创造。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再次发出一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