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写作营”2019年度侧记

(2020-01-02 16:32) 5793346

       江苏作家网讯  江苏省作协为推动江苏文学高质量发展,加强江苏作家队伍建设,创新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成功举办前两届“雨花写作营”的基础上,于2019年4月启动新一届招收学员计划。第三届“雨花写作营”仍由江苏省作协主办,《钟山》、《雨花》和《扬子江》诗刊承办,具体会务由《雨花》杂志社负责,学制一年。申报期内,共收到70份有效报名资料。经承办单位根据申报条件筛选,江苏省作协党组研究,李嘉茵等16位青年作家被录取为正式学员。
       学制期内,江苏省作协分别在连云港市和南京市举办了两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改稿会,《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十月》《作家》《天涯》《芳草》《散文》《时代文学》《安徽文学》《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福建文学》《四川文学》《江南诗》等14家刊物的主编或资深编辑受邀前来改稿。《雨花》主编朱辉、《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雨花》副主编育邦、《钟山》编辑部主任貟淑红等也对学员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或提出了恳切的修改意见。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出席了开营仪式和结业典礼,并对学员的创作进行勉励,表示江苏省作协会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
       第三届“雨花写作营”不仅丰富了改稿会形式,还对改稿环节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设置,提高了成效。比如将第二期改稿会纳入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子活动,学员在改稿期间,还参加了多场“扬子江作家周”的文学活动,开阔了文学视野。正如汪兴国书记在结业仪式上的讲话中说,本届写作营的时间跨度虽然不长,但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16位学员在学习期间,共在《人民文学》《作家》《天涯》《青年文学》《莽原》《星星》《江南诗》《长江文艺》《芳草》《雨花》《扬子江》诗刊等刊物发表了50余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作品。
       经过两期改稿会训练,每一位学员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出生于1996年的李嘉茵,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首期改稿会上,她提交的作品就被《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梁彬和《芳草》副主编哨兵大加赞赏,梁彬主编更是称李嘉茵是她连云港之行的一个“发现”。她迅速被多家文学期刊锁定为重点关注的青年作者。《雨花》顺势而为,在2019年第10期“雨催花发”栏目重点推出了她在连云港改稿期间获得灵感而创作的短篇小说《水晶市集》,同期配发创作谈。经过推荐,她的这篇作品被《长江文艺·好小说》2020年第1期转载。在首期改稿会上提交的短篇小说《钟灵街》,也将在《芳草》2020年第1期发表。另外,她还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青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一个富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正在迅速成长。
       《雨花》始终关注“雨花写作营”学员的成长与进步,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并在“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推出了多位学员的新作,多篇作品被转载,受到文坛关注。
       2019年度,“雨花写作营”学员汤成难、杨莎妮、庞羽、杜怀超、陆秀荔、李云、李永兵等8位学员入选江苏省委宣传部“名师带徒”计划;刘康、汤成难、佘梅溪、李永兵、杨莎妮、杨隐、苏文娟、陆秀荔、周卫彬、庞羽、徐云志、陶林等12位学员入选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人才;房伟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杜怀超、房伟作品分别入选第六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项目、第十四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文学项目;王忆、苏文娟、重木、耿玉妍、阙亚萍等4位学员成为省作协签约作家;王东海入选省作协2019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汤成难、李嘉茵、杨莎妮、陆秀荔、周卫彬、杜怀超、李云、刘康、苏阳、庞羽等10位学员参加了江苏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何荣、姚梦等学员参加了江苏文学院青年作家读书班。
       2019年度,据不完全统计,一至三届“雨花写作营”学员,共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钟山》《小说月报》《上海文学》《诗刊》《青年文学》《扬子江》《山花》《雨花》《长江文艺》《天涯》《星星》《芙蓉》《小说界》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部,散文30余篇,诗歌58组,多部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重要选刊转载,或被收入年度选本。房伟、汤成难、庞羽、李云、李永兵等学员分别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2人)、《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第七届南京文艺奖、第三届叶圣陶文学奖(2人)及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雨花写作营”为江苏青年作家的成长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平台,为江苏培养了大量的文学后备军。“雨花写作营”是培养文学人才的一次创新探索,三届写作营的成功举办也证明了这个方法是可行、高效、有成果的。江苏省作家协会将继续办好“雨花写作营”,助推青年作家的快速成长。
(雨花编辑部)
 
 
 
         录:
长夜漫漫路迢迢
——“雨花写作营”侧记
 
李嘉茵  


 
       2019年的五月末,天气转热,下过一场雨后,我得知了入选“写作营”的消息。此时正值年末,午后,阳光轻暖,窗外枝杈交纵,阳台地板上残留着几片秋天落下的黄叶。一年过去,我和“写作营”都算是长大了一岁。
       在与“写作营”相识的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两场改稿会,一次在连云港的海边,一次在紫金山的深林里。在会上,我结交了几位友人,更有幸得到了几位编辑老师的指导,起初我内心胆怯,不敢上前请教,好在遇到的每位编辑老师都无比赤诚,文学的国度里没有尊卑,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所有写作者视作朋友,在漫漫长夜里为写作者点燃明灯,对像我这样的文学新人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鼓励,这段宝贵际遇将永远被我珍藏于心。
       不过,当时作为学员,在参与改稿会时,心情依旧忐忑。亲眼目睹之下,只觉改稿会现场称得上真实而惨烈:环形会场,学员一排,各刊物主编老师一排,相对而坐,犹如专家问诊。主编们将稿件优缺点细细点数,如同抗体对靶细胞的定向释放过程,针对性强,药效持久,写作中的积习弊病瞬间被暴露于众。过程猛烈,一时之间可能难以接受,会上不乏唇枪舌剑式的论辩,而事过之后,再度回想,一些尚未觉察的问题便清晰浮现出来。譬如,我向来不习惯将小说写得扎实硬朗。比起搭建叙事框架、统筹总体结构,我更加执著于描绘瞬时性的感受,随心所欲,随处起建违章建筑,缺乏整体性视野,以至情节迟迟无法推进,故事的张力不足,盛放程度不够。我想今后自己会以更为审慎的态度来进行写作前的准备事项。不得不承认,对飞行轨迹的预先规划,确实是有效避免空难的一种方式。
       七月份的连云港改稿会结束后,回南京的路途异常波折。去时我乘坐了五小时长途巴士,返程亦只有两个选择,五小时巴士,或七小时火车。我不想再领受一次漫长旅途的煎熬,又正值暑期,索性决定不回南京,订了机票去外地投靠朋友。机场挨着一个县城,我提前一天前往县城,城际巴士的停靠站点像是一个谜,我在某站苦等许久,没有一辆巴士停下。我拖着行李箱在站台之间走了很久,终于乘上一辆车。售票员向我收了五元钱,并从腰包里掏出一张车票给我。县城给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眼前的街巷与记忆之初的景致逐渐重叠,那张车票仿佛一封邀请函,向我昭示着隐秘的联系。机场很小,每日只有一班飞机去往朋友所在的城市,只在早上,错过就要等待明日。我守着第二日的早班飞机,有些不敢入睡,睡着之后做了整夜噩梦。我预订了一辆出租车,前一夜送我前来的是丈夫,清晨接我离开的是妻子。道路平坦开阔,出租车在路上一直开,却始终无法抵达机场,我因错过早班飞机而被困原地……再这么发展下去,似乎能写成一个历险故事。
       好在那个清晨我没有误机,得以顺利离开。经过一番漫长跋涉,于我而言,这便成了一个非写不可的故事。写到后来,却与我此前的设想全然不同。最终我在朋友家的餐桌上完成了这篇小说,十月初刊发在了《雨花》上,很感谢《雨花》的编辑老师们愿意刊发这篇任性的小说。后来有幸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回看时,出发点依旧是“写作营”。
       十一月份,深秋萧瑟,紫金山的漫长步道被我走完最后一阶,第三期“写作营”宣告落幕,而对小说的思辨和探究却始终绵绵不绝。
       如今回望,两场“小说会诊”的观摩过程很是惊险刺激,如盲人夜行,碰壁之后折返;也如泥塑,敲碎而后重铸。编辑老师们与学员们一起,根据手中一个个实在的小说样本,探讨好小说的特质,摸索其形貌。小说是难于被定义的艺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当被严格划定边界,文体的跨界与互融并不应视作禁忌,一切评判标准都应架设在作品的艺术性上,没有哪位有资格命令小说只能老老实实蹲坐在原本的位置上,放诸任意时代,为日渐僵化的小说文体开凿新路、引入活泉始终是作者理应领受的责任和使命。文学如同一只神鸟,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沿用传统、框定文体的疆域,不是为这只鸟摹像,不是将它制成标本,而是梳去鸟羽上的尘灰,抖去琐屑,去除遮蔽之物,让这只神鸟飞得高阔无际。
       在紫金山中居住的时日里,我曾与朋友们夜访明孝陵,月影深深融融,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道旁铁兽消隐于夜晚,前方漆黑如墨。长夜漫漫路迢迢。幸运的是,一个精妙而幽微的世界正向我敞开一道窄门,我躬下身子,向里探看。怕门骤然阖上,因此用肩膀使力抵着,盼望着能继续站在这儿,看得更久些。
(雨花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