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诗刊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2019-12-11 10:26) 5854834

       江苏作家网讯  2019年12月9日,《扬子江》诗刊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省作协主办、扬子江杂志社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省委原副书记、《扬子江》诗刊顾问顾浩,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焦建俊,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党组书记汪兴国,党组成员丁捷、汪政、贾梦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文学期刊主编、诗人、评论家,《扬子江》诗刊新老编辑,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省作协机关干部等百余人出席。
       《扬子江》诗刊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原创性汉语诗歌双月刊,自1999年创刊以来,秉承“经典、气质、多元”的办刊宗旨和“精品走向大众”的办刊理念,以敏锐的文学触觉、前瞻性的文学远见,全方位展现了当代汉语诗歌的成就和面貌。二十年来,《扬子江》诗刊已成长为广受海内外诗坛赞誉的重要诗歌期刊,在诗歌界、文学界的影响日益深远;2017年《扬子江》诗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目前中国诗歌类期刊中唯一一本核心期刊。

汪兴国
范小青
       座谈会开幕式由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主持。范小青在会上致欢迎辞。她说,二十年前,伴随着中国诗歌跨入新世纪的铿锵脚步,《扬子江》诗刊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诞生了。二十年来,《扬子江》诗刊始终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导向,为中国新诗走向大众、反哺人民倾注了大量心血;始终走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前沿,坚持诗歌文本与诗学理论并重,成为中国诗坛独特一帜的诗歌刊物;始终坚持走文化自信的办刊道路,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外诗人的交流互访和诗歌互译,与国际诗歌形成良性互动。《扬子江》诗刊不仅是中国诗歌史的见证者,更是为中国诗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参与者、探索者和践行者。愿风华正茂的《扬子江》诗刊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带给我们更多的红花、绿叶和丰满的果实。
李少君
       《诗刊》主编李少君向《扬子江》诗刊创刊20周年表示祝贺。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回顾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新文学革命和新诗革命。时代性、人民性是五四精神的初衷,也应该新时代新诗的发展方向。如今,中国新诗已迈向第二个一百年,新时代诗歌发展,要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开辟现代性道路,确立中国标准、中国风格、中国审美,弘扬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气脉。《诗刊》愿与《扬子江》诗刊一道开创新时代诗歌新气象和新格局。
焦建俊
       焦建俊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扬子江》诗刊创刊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为诗歌创作、诗歌出版提供了丰厚土壤,也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扬子江》诗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主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内容导向和质量管理,切实担当人育人的出版使命。希望《扬子江》诗刊推出更多属于这个伟大时代壮美诗篇,共同抒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顾浩

       顾浩在致辞中回顾了《扬子江》诗刊创刊以来的成绩,他说,20年来,《扬子江》诗刊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培养优秀诗人,发表诗评文章,引领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以20年为起点,希望《扬子江》诗刊乘胜前进,不断推动中国新诗发展。新时代诗歌创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抒写新时代、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使诗歌成为时代的号角、奋进的歌曲、逐梦的记录。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代表中国作协向《扬子江》诗刊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扬子江》诗刊20年办刊经验为诗歌刊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开放性,这种开放态度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相一致,也反映了江苏作为诗歌大省气度;二是奖励新锐,对年轻诗人正在成长当中的诗人给予关注、推荐作品;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见证时代、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当前,诗歌创作得到高度重视,中国作协将和各省作协、各诗歌团体加强合作,不断加强与国际诗歌写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国新诗的国际地位
       开幕式上,少先队员向顾浩、黄东成、孙友田、子川、徐明德几位老主编献花,以感谢一代又一代主编和编辑为期刊发展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努力。
吉狄马加(左)、王燕文(右)
       为纪念创刊20周年,《扬子江》诗刊还从过往20年刊登过的诗歌中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诗歌精品,集辑出版为《时空在那里联结——<扬子江>诗刊二十年诗选》,并在座谈会上首发。吉狄马加和王燕文共同为图书首发揭幕。
诗朗诵表演
       “二十年是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站在二十年的新起点上,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创文学期刊繁荣发展新局面,推动当代汉语诗歌蓬勃发展,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下午,《扬子江》诗刊接着召开了新世纪新时代诗歌研讨会、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梳理当代汉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新的历史时期下诗歌的发展趋向。
       新世纪新时代诗歌研讨会由诗人叶橹、吴思敬主持。与会的诗人、诗评家们回溯新诗传统,深入剖析了当前诗歌创作现状,并以此为基点思考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嘉宾们主要聚焦在三个议题上,一是关于个人主体性和人民性、公共性的关系。吉狄马加认为,诗歌永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性的写作,是个人生命经验的描述和表达,但是这种个人写作如何能与公共话语、公共接受美学对接,是对诗人的考验。李少君回顾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包含的“人民性”精神,认为当前一些对个人主体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了某些极端自我的书写,“强化个人主体性一定包含民族主体性甚至人类主体性。我觉得新时代诗歌应该说朝着这样一个方向来努力”。二是关于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耿占春回顾了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描述性书写和规范性书写,强调诗歌作为一种“描述性书写”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诗人和思想者通过表达那种不知来由的说不清楚的感知、情感、想象,能够使现实规范向着更人性化、更复杂的状态去调整。三是关于诗人的独特性和诗歌精神的开掘。李寂荡、何平注意到新媒体时代由于创作门槛降低带来的种种问题;多位嘉宾认为当前存在创作同质化和创作个性缺失等问题,而在这背后,需要诗歌界重新高扬诗歌精神。宗仁发建议在办好刊物和活动的同时,加大对诗人文本的关注力度;彭惊宇用“真、深、热、异”形容诗歌精神;李建军通过分析普希金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强调恢复诗歌的“力量感”。
       在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黄东城、孙友田等老编辑深情回忆了《扬子江》诗刊的创办、发展历程,推动刊物在新时代下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新老编辑的共同热望。吉狄马加在会上就诗歌刊物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包括刊物如何形成自己的传统并容纳更多的诗歌传统,诗人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怎样将地域性书写与当代中国新诗创作、国际诗歌发展相对接,刊物怎样加大力度培养作者等问题。与会诗人们也就刊物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如希望《扬子江》诗刊与地方合办文学活动,重新恢复诗刊的改稿会传统,并加大对年轻诗人的培养力度;在栏目设置上,有诗人建议追溯早期江苏诗人的诗歌创作,或设置栏目专门介绍和反映国外诗歌动态,并加强对近体诗和新诗的比较研究,不断深化诗学理论建设等。座谈会最后,汪兴国作总结发言,要求《扬子江》诗刊在20年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也希望各位诗人、评论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扬子江》诗刊的发展。本次活动还组织省内诗人及部分国内著名评论家进行了《祖国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的研讨。研讨会上,各位诗人、评论家讨论了诗歌在新时代建设中的书写方向,及其对当下现实应起的积极作用。(文|周韫、俞丽云,图|胡潇、丁鹏、张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