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 颁奖仪式暨李黎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19-05-20 11:17) 5633675
       江苏作家网讯  2019年5月18日,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 颁奖仪式暨李黎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宣传部二处处长饶维东、副主任科员徐天洋,获奖作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批评家、文学爱好者、媒体记者等参加了本次活动。颁奖仪式和研讨会分别由《雨花》主编朱辉、副主编育邦主持。
         朱辉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第三届《雨花》文学奖的评奖情况。该奖是“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其中之一,设立于2013年,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雨花》文学奖的评选范围为刊发于《雨花》杂志2017年和2018年的作品,以正确的创作导向、较高的艺术水准、深厚的思想内涵且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为评选标准,通过初评委员以获奖名额1:3的比例推荐备选篇目,并经终评委实名投票,评选出6部(篇)获奖作品。评奖、计票全过程在省作协纪委委员的现场监督之下进行。
       获得本届《雨花》文学奖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分布天南海北,年龄层次跨度大,有著名批评家、学者丁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胡学文,散文名家刘琼、赵荔红,还有“80后”新锐小说家王威廉,以及著名作家、古琴演奏家郭平。
       活动现场,贾梦玮宣读获奖名单,并向获奖作家致以诚挚的祝贺。郭平为观众演奏了一曲古琴名作《流水》,空灵悠远的琴声飘荡在会场内外,引人遐思。
       汪兴国、贾梦玮、朱辉、育邦为获奖作家颁奖,丁帆、刘琼、赵荔红、胡学文、王威廉、郭平分别发表获奖感言。
 

为散文奖获奖者颁奖(左起:汪兴国、丁帆、赵荔红、贾梦玮、朱辉)

为小说奖和非虚构奖获奖者颁奖(左起:汪兴国、胡学文、王威廉、郭平、贾梦玮、育邦)
 
 
        颁奖结束后,举行《雨花》“绽放”栏目暨李黎作品研讨会。李黎是近年来文坛上较为活跃的“80后”青年作家之一,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雨花》《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其中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著有小说集《拆迁人》《水浒群星闪耀时》,曾获第四届“红岩文学奖”、《扬子江诗刊》2016年度青年诗人奖等奖项。
 
       为青年作家举办研讨会是《雨花》杂志推介优秀的江苏青年作家、建设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的江苏作家队伍的创新举措。2019年,改版后的《雨花》开设“绽放”这一全新栏目,旨在推介全国范围内有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栏目每期刊发一位青年作家的一组作品,同时邀请评论家撰写评论,并配发作者的创作谈。该栏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热议,与传统栏目“雨催花发”一起,承接了发掘、培养优质青年作家的任务。截至目前,“绽放”栏目已推出汤成难、李黎、重木三位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家。同时,延续“绽放”栏目的设立初衷,《雨花》以入选“绽放”和“雨催花发”栏目的青年作家为对象,计划全年举办三到四场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李黎作品研讨会为今年首场。





                                      
       李黎极具风格化的文学书写,引起与会批评家的热烈讨论。何平结合对李黎的认识,认为李黎的作品体现出一种“不正经”而又有趣的态度。他的写作在网络时代其实是一个潮流,《水浒群星闪耀时》采取的同人写作也是网络写作中的一大类型,把他的小说放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可能会更有意思。傅元峰认同李黎写作中“不正经”的一面,他用“贴近生活”和“不负责任的自我”形容李黎的小说,认为李黎和曹寇开启了新日常生活的书写,但李黎的作品最终并非是一个可笑的主体,表面的可笑和内涵的不可笑构成了一种互证式的阅读。

  外在的“热闹有趣”与内在的“心酸落寞”是李黎小说的两个面向。刘琼认为,李黎的写作识别性很强,他能够找到一个松弛的表达方式,在貌似荒诞的笔调下面暗藏着真实场景。何言宏指出,“李黎非常敏锐地把握住了当代人悬空的生活状态”,他善于设置延宕和悬空,把无聊的事情写得特别“有聊”。李昌鹏形容李黎的写作“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因而显得十分自然”,他用一种跑偏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状态。赵普光分析说,李黎用“夸张的、变形的、无厘头的语言方式,有意以某种拖沓、重复来造成一种反讽效果。”对于这种写作,方岩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文学史上谈论的严肃文学有距离,“他糅合了很多类型写作的因素,把类型文学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加入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来”。

        这种随意而自由的文本特点其实是李黎自觉选择的一种日常化、平民化的写作姿态。韩松刚认为,李黎真正关心的其实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生命的精神真实,他的作品里总有人是失败的,他关注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现代人的一种对话之痛。黄玲注意到李黎选择了郊区这个“反映中国几十年城乡现实的天然C位”作为故事场景,人物身上呈现出的生存感和命运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研讨过程中,不少批评家将李黎的写作置于江苏文学的整体场域中加以考察。项静认为,放在当代江苏文学的领地上看,它内在于江苏的文学传统,自198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开始,江苏文学一直暗藏着对僵化的现实主义的拆解力量,从苏童、叶兆言、韩东、朱文到曹寇、赵志明等。他们的存在以及继续写作都是对其他写作的节制力量,是有益的提醒和补充。何同彬回顾了80年代的“他们”群体,认为讨论李黎需要在共性、差异性的双重维度上展开,他的写作介于“他们”反叛性的日常主义与南京世情写实传统之间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日常主义和平民性相辅相成;中年性;本真性和疏离性。
       散漫而戏谑既形成作家的写作个性,也隐藏着某种创作局限。与会批评家先后指出了李黎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不受拘束的写作、叙事主体的模糊、语言缺乏停顿、同质化、戏谑和反讽是否过度等等。刘志权指出,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所突破,突破点在于作家的站位。即便立足于“平民”的定位写庸常生活,还是要不满足于呈现“如是”,而是要努力探索对庸常生活的抵抗与超越。这种改变究竟是进一步的突破还是对写作个性的伤害?对此,同为作家的朱辉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关于作家自我形象塑造的问题,作家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什么应该是要有选择的;另一个是技术问题,作品不要有匠气,但作家要有匠心。“从李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小说家对于题材、对于故事切割转换的主体意识,并且完成得不错。我对李黎充满期待。”
       李黎向《雨花》杂志和与会批评家表示感谢,他说这些年的写作基本上都处于一个人写作的状态。他表示,在小说内部,他一直存在一种观望态度,由外界刺激、个人际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方向,始终没有固定,只有一些气质或者美学上的模糊追求。每个作者都有不为人知的写作过程,有的还很曲折,不断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写作都是为下一个阶段作准备,哪怕主观上并非如此。“相对固定的一点是,我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确实较高,对生活中的枯燥无味、无聊、重复、耗费、秩序感、压迫性、物是人非等等,都特别有兴趣。”

       最后,汪兴国总结说,今天的研讨会特别务实,大家的评价中肯而认真。李黎的写作风格十分真实,很日常化;写得很自由,思想也很自由。但是要让作品再上一个台阶,可能光有自由还不够,如果再精雕细琢一些,作品会更好。李黎是一个永远年轻的作家,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也是非常青春、非常年轻的风格,祝愿李黎的创作结出更加成熟的果实。(文|何燕婷、俞丽云;图|胡潇)
 
       附:第三届《雨花》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小说奖获奖作品
       胡学文 《审判日》,2018年第8期
       王威廉 《地图里的祖父》,2018年第7期
 
       散文奖获奖作品
       丁   帆 《丁帆专栏:山高水长 》,2018年1至12期
       刘   琼 《姨妈》,2018年第1期
       赵荔红 《立夏》,2017年第9期
 
       非虚构奖获奖作品
       郭   平 《平沙落雁》,2018年第1期


      
获奖作品介绍(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