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弥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18-12-18 14:39) 5536131

  江苏作家网讯  1216日上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叶弥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以及省内外著名批评家王彬彬、吴俊、郜元宝、洪治纲、张学昕、王春林、刘颋、何平、齐红、叶开等出席会议。




北京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风流图卷》是叶弥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导演姜文评价“叶弥有本事,她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你陌生的故地。在你心上,却在她笔下。”著名作家苏童说“叶弥的小说,总有妙处。妙在她的人物、故事甚至叙事传统,都是不走寻常路的。”此前,叶弥的创作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包括《雪花禅》《香炉山》《天鹅绒》《桃叶渡》等,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叶弥的作品自成一格,创造了“花码头镇”“吴郭城”这些纯净唯美、世外桃源式的精神故乡。这些特质在《风流图卷》中依然保留,展示了一个遍地烟火、风流漫漶的人间故地,也塑造了一群寻常巷陌的风流人士。


吴义勤

  吴义勤在致辞中认为,《风流图卷》这部长篇标志着叶弥创作道路上的巨大突破,是她新的起点。这是一部品位非常奇特的小说,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悲欣交集,这就是好小说的表现。这部作品充满张力,思想的、情感的、人性的、艺术的、命运的张力,描绘了一段特殊时期的动荡历史,写出了自由、爱与美的坚定信念和不灭的信仰对人生与时代的巨大支撑力量,这是叶弥与众不同的情怀。


韩松林

  韩松林在致辞中说,叶弥是江苏女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学版图中,也是一位有地位、有影响、有标识的作家。她是一位有胆量的作家,在素材、题材的选择,背景、场景的设定,主题、主旨的确认上,有大胆、泼辣的一面;她又是一位有力量的作家,体现在对人物的深度刻画,对主题的深度挖掘;她还是一位有容量的作家,即使是短篇小说,也能容纳一个城市、一群人的生活或一段时间跨度很长的往事。


韩敬群

  韩敬群讲述了《风流图卷》的约稿、编辑过程,他认为《风流图卷》说明,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对温柔、美好、自由、健康的崇尚与追求都是无法阻遏和压制的,即使在小说故事发生的动荡不安的年代,爱美、爱自由的小花依然倔强开放。

  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围绕小说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布局结构等方方面面作了深入的交流。


郜元宝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这部作品是一个立体画卷,把苏州几十年风风雨雨都写进去了,古和今、雅和俗、善和恶、美和丑,城市和乡村,革命和不革命,作了全景立体式呈现。在结构上显得大胆、任性,容量很大。孔燕妮作为一条主线,没有把其他东西挤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这个小说最可贵的还是笔墨的把握。人物的出场让人感觉不适应,逻辑似乎有问题,但看了结局觉得处理得很好,每个人物有自己合乎逻辑的结局。


洪治纲

  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有三点印象比较深。第一,小说比较热闹,热闹和任性中渗透着对日常生活价值的重新认定,在去物质化、集体主义的时代,上来就描写苏州精致的日常生活,带有解构性意味;第二,小说充满内在的戏谑意味,通过丰沛的生活细节,时代的很多要求被日常欢乐化,被日常喧嚣化,展示出世俗生活强大的吞吐能力;第三,稍显不足的是整个小说结构比较松散。此外,人物带有传奇性,这也是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的群像特征。


张学昕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直喜欢叶弥小说,她的短篇、中篇、长篇都写得这么自由,《风流图卷》的写法像水一般,像风一样。在叶弥小说里,“风流”应该得到新的理解。包括为什么以大家来钱塘江观潮作为结局,这是自然的东西向我们涌来,欲望在自然状态里面。在形式上,叶弥是不拘一格的,人物也飘忽不定。叶弥进入历史非常大胆,写出了历史中人们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也写出了芸芸众生的那种苍凉。


王春林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作者把这样深刻的思想内涵巧妙纳入成长小说的框架,第一人称孔燕妮在成长过程中用女性视角观察沉重的历史,正因为在成长当中,所以打量的眼光多了几份天真,可以毫无顾忌洞察人性的本质,展现存在的真相。阅读这篇小说无论如何绕不过的内核就是什么是风流。这当中包含肉体的风流意识,在那样一个禁欲的时代里,肉体风流可以放到任性、放达的层面来加以理解;更重要的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风流,也就是个性的坚持与独立的意识。


刘颋

  刘颋(《文艺报》评论部主任):这部作品反复出现一个词:重新开始。“重新开始”成为《风流图卷》所有人物命运的基本走向,这些人在结束和重新开始的过程中,去探寻自己,通过理解自己与生活、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重新定位自己,寻找自己内心认为的真生活和真自我。很多进入历史年代的作品常常表现的是人在历史的裹挟下向前,但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在历史大潮中,每一个人都试图站立,试图确立自我,她试图写出每一个人物的意志、品格、独立性,写出每一个人物作为人的高贵之处来。


王彬彬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以往书写那段历史的作品相比,《风流图卷》让我感到新鲜的是,人物既不是政治英雄也不是道德英雄,所谓风流就是我爷爷、奶奶的生活方式,人应该这么生活,丝毫没有跟时代过不去,但他们确实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触犯了那个时代,以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触犯了那个时代对一体化的要求。我觉得这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吴俊

  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这本书跟《红楼梦》有相通的东西,一个以精致之笔写荒唐,一个以放肆决绝之笔写荒唐。很多人用个人成长写社会、写国家,往往太严肃,严肃到最后流露出匠气,看这些小说看得很紧张、很累。这部小说写得很放松,回到古典小说的风味,有点像《儒林外史》,胡乱写,写了扔在一边,拿得起、放得下。《风流图卷》这部小说主要谈什么,想来想去,我觉得她谈的是近百年中国知识分子要解决的同一个问题,即何以自处的问题。在这么一个波澜曲折的历史当中如何解决心魔?如何安放自己?这是小说的重要主题。


何平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注叶弥写作和其他写作的差异性,要从叶弥精神自传的角度去理解这本小说。书的后记说得很清楚,她的文学观发生怎样的变化,写作怎样从追求有趣到寻找长篇小说的思想性。巨大的思想容量对长篇小说的意义不容忽视。叶弥在小说里,对我们看作很平常的东西进行重新检讨,反复探讨一些词:比如什么是幸福?比如何谓 " 真善美 "等等这些。读这样小说可能要先做清场、腾空的工作,腾空以后重新去理解《风流图卷》。


齐红

  齐红(苏州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授):内心有巨大的激情,也有巨大的悲悯,悲怆让她不断感受虚无,而悲悯向最后的博大安宁致敬,这是我读这本小说的总体感受。


叶开

  叶开(《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弥作品的个人性非常强烈,交流的时候叶弥说她现在喜欢谈一些大的理想,谈她对人生、对未来的理解,她在试图寻找安放自己的可能。叶弥是有很大理想的作家,他的人物虽如此自在,但她对个人都有非常大的乞求。小女子大野心,她这些理想还可以慢慢阐发、梳理。


金理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年底集中阅读本年度的中短篇,我眼中会出现一个词:好看的现实主义。好看的现实主义有时会沦为乏味的、无趣的现实主义。叶弥作品中这些一闪而过的人,你在大街上未必找得出来,她写的是人的一种应然的生活状态,即使再窘迫、再困难,依然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这是叶弥笔下人物的特征。


马芳芳

  马芳芳(枣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孔燕妮一直试图参透人与人的关系,这里的关系并不是因为血缘而建立,而是基于比如说思想和审美的趋同。关系有建立也有瓦解,瓦解成为梦魇。《风流图卷》是叶弥女士献给同时代的人来自未来的成人礼。


方岩

  方岩(《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叶弥整篇谈的是爱、思想、自由,这个层面情欲是一种自由意志。我认为“风流”是人与周遭世界碰撞后留下的斑斓痕迹。通常抽象谈情欲的时候,这些东西是无迹可寻的。关于逻辑的问题,我恰恰认为这种自由意志和情欲的突然降临,只有在戏剧性事件、偶发性事件中显现。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追逐情欲、爱、思想,也许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属于我的平静。”送给大家共勉。


黄相宜

  黄相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者把日常生活不经过滤、一地鸡毛地呈现出来,放弃经典化和历史化,把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试图超越人事,追求思想之路。小说勾勒了几代风流人物在一个时代自我探索、前仆后继、向死而生、奔向自由的故事,这些义无反顾追求人间真善美,追求个人幸福的有趣灵魂恰恰是这个时代值得抒写的风流。


鲁敏

  鲁敏:这本书是叶弥写作的综合展现,在一个对人的关系这么有束缚的空间里,却呈现出这么一群似乎很自在、游荡着、解构着的群体。感觉这部作品里有自我的元素,当然叶弥不见得认可,可能是某种精神自传的呈现,我以前老觉得叶弥和她的作品不太重叠,这次我感觉有混沌有重叠的感受。


范小青

  范小青在总结时说,叶弥身上有很多好玩的故事。一个人住在乡下,收留很多野猫、野狗,一个人从早忙到晚像农妇,她这种生活和对文化、对历史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对比,所以说她是非常奇特的作家。小说写得自由、奔放、无拘束,可以阐释的空间很大。“不逻辑”才是叶弥,很多地方处理得很奇异,不是通常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许多人物性格非常奇怪,但这就是叶弥的特点,也是她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贾梦玮

  贾梦玮说,《风流图卷》更侧重于女性的成长。比如说到情欲问题,情欲是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他不仅是两性关系。成长也好,情欲也好,两性关系也好,在非正常年代都是受到挑战的内容。成长可能是扭曲的,两性关系可能是异化的,这样选题我觉得本身是有很大的挑战性。

本次研讨会由汪政主持


叶弥

  叶弥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她说:写作期间特别艰苦,有时候觉得山穷水尽,无比绝望。但是谁没有无比绝望的时候呢?在写作期间,我找到文学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我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充满信心,我们的民族充满着无比的活力,这就是支撑着我写下去的动力。(文|周韫、俞丽云;图|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