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在南京举行

(2018-12-03 14:02) 5527140

  江苏作家网讯  12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扬子江》诗刊和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承办的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著名诗人、诗评家叶橹、商震、欧阳江河、王家新、罗振亚、雷平阳、敬文东、胡弦、傅元峰、徐晓华等以及《扬子江》诗刊编辑白小云、顾星环、麦豆,南京大学凝眸文学社成员,众多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大家讲坛是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诗会”的最后一场文学活动。讲坛以“创造的秘密——诗人在其传统中”为主题,诗人们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范小青和徐兴无致开幕辞。吉狄马加主席说,南京是中国诗歌重镇,有着深厚的诗歌传统,江苏省也是诗歌大省,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很好的诗歌。尤其最近几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对诗歌创作非常重视,前两年组织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让全国瞩目。今天到场的嘉宾均为中国当代文坛非常活跃的诗人、诗评家,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对促进当下诗歌繁荣,特别是对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健康、和谐的诗歌环境非常重要。


范小青

  范小青主席说,近年来,江苏诗歌创作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一是精品叠出,诗歌品质提升,影响力扩大,今年胡弦还实现了江苏在鲁奖诗歌项目上零的突破。二是诗歌活动精彩纷呈,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个体性和地方性相融合,体现了目前诗歌创作既接地气又有精神高度的特点。


徐兴无

  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徐兴无院长在致辞中从中国古典诗歌里诗言志的传统和诗歌语言观谈起,对讲坛主题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他表示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最近几年在新诗研究方面规模越来越大,组织了很多诗会、研讨会,对新诗的文献、历史等方面也展开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本次讲坛采用分组发言形式,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主持,围绕“隐秘的传统”这一话题,吉狄马加、罗振亚、王家新、敬文东分别作了发言。


胡弦

罗振亚

  罗振亚主要谈论“杜甫诗歌的当下‘唤醒’”。回顾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杜甫热,他认为杜甫诗歌对当下诗歌的“唤醒”、“激活”和“照亮”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杜甫诗歌关注现时现事的当代性品格,对当下诗坛的深度唤醒最为显蓄;其次,杜甫融叙事于抒情的叙事尝试,对当代诗歌影响甚大;再次,杜甫等古代诗人的写作态度对当下诗人有着隐性却深刻的内在启悟。


王家新

  王家新从语言文体角度出发,由“昌耀体”审视传统对当下诗歌创作的意义。他认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最独特的不是诗歌主体,而是具有高度辨识性的、超凡的、带有新古典特征的语言文体,称为昌耀体。昌耀体首要的特征便在于自觉与中国古典接通。它不仅关乎词章之事,更重要的是将语言文体、生命追求、艺术追求密切结合在了一起。


敬文东

  敬文东通过反思文学语言进一步寻觅和讨论汉语诗歌传统。他富有新意地提出语言的感官特征,认为以味觉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汉语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自带沧桑感,一是感叹。由这一立场出发,他反思了五四以来白话文的诞生发展过程,指出新诗写作之所以和古典诗歌有区别,就在于经过视觉化的汉语冲淡了味觉化的东西。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吉狄马加关注两种语言、两种传统在少数民族诗人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从汉语再到自身民族语言,不光是形式上的继承转化问题,还包括从中吸收民族独有的表达方式甚或是哲学观和生命理念。少数民族诗人承继传统具有多重挑战:如何将传统中隐秘的、特殊的部分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呈现,是一重考验;在写作中如何将个体生命经验、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整体经验结合在一起,是另一重考验。

  论坛的下半场由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教授傅元峰主持,雷平阳、商震、叶橹、欧阳江河围绕“新话语的生成”先后发言,由诗歌语言探讨和思考诗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傅元峰

雷平阳

  雷平阳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体悟谈起,极富诗意地描述了传统作用于诗人个体写作的发现、发生和经验呈现,“我看见了他们,认定他们还活在另外的时空里,乃是基于他们在书写时的发现、发生和经验,在我的写作中可以借尸还魂并花样翻新,进而将我接引至文字中某一片未知的土地。因此,我觉得在精神上断奶让我们获得了现代写作者的合法身份,但在传统承袭方面,显然还有大量的功课可以做。”


商震

  商震聚焦跨母语写作的难度问题,他的目光在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之间腾挪跨越,粗略地比较了东西文化背景和语言间的差异,并辅之以汉语诗人的非母语写作现状加以佐证,试图阐明诗歌在跨母语写作上的难度。他认为,诗人该承担的诗歌责任和该尽的语言义务,就是引领母语穿越时光的尘嚣,通向未来。他赞赏、尊重诗人们做出的这种搏命式的艺术努力。


叶橹

  叶橹发言的题目为“诗性的纠缠:公共话语与个人话语”。他说,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公共话语、个人话语之间的矛盾往往造成写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困惑。诗歌是有距离感的语言,读者通过跳跃性、突破性的诗歌语言来触碰诗人的思维,而诗歌对于思维方式的改变、革新也是意义重大的。


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发言时指出,诗歌语言意义上的变迁,不能只从我们这个时代近距离地观察、看待。他用交响乐的机制作比,来理解诗歌写作的内部机制和批评机制。他认为内部机制是一种知识文化方式,对于诗歌的理解、解释、批评和接受,如果不从内部机制入手,最终会丢失一些东西,遮蔽一些东西。同时,科学作为一种话语形态与诗歌之间的转换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今天特别值得研究和深思。


  讲坛最后是自由交流环节。现场听众就诗人如何看待诗评、母语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提出问题,与诗人和评论家们作了进一步交流。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诗会”在充满反省精神和诗性思考的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