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作家——高保国谈红色文化创作

(2021-04-15 09:27) 5952570
  导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就红色文化创作对中国作协会员高保国老师作了采访。高老师的《人民英模张思德(注音版)》《人民英模张思德》分别于202012月、20214月出版。    

  问:高老师您好,最近您的两部有关张思德的书陆续出版了,看到您被很多学校和单位邀请去做报告,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可否谈谈,您当初为何会选择张思德这样一位大家耳熟能详而要写出新意又很难的英雄人物作为创作对象呢?

  问得好!首先,我从小对张思德这个人物的崇拜,就像今天有些青少年崇拜大明星一样。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认识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主人公张思德同志,他的牺牲重于泰山。虽然我是一位少年,思想上还不成熟,却分清了人民英雄重于泰山的深刻含义,张思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印象就是我个人的英雄情结,这应该是触发我写张思德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我后来写张思德这位英模人物条件。

  当时的我也不知道,日后会从事现在的文学创作这份工作,作为农村娃,作为60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只想有一份安稳的职业,跳出农门就行了,作家这两个字在我理想中从未出现过。后来因为在我青少年时期有个与病魔作10年斗争的经历,让我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冥冥之中我就以张海迪为榜样,走上自学成才之路,更成就了今日的我。

  写张思德这个人物,应该是这个时代赋予我的责任。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出了三个过程。我们这一代人身处在国家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化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一切向“钱”看,成为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导致许多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在我印象中,有一段时期,学雷锋做好事那样的人会成为别人眼中傻子,甚至也是某些社会公知指责的对象。现实社会中一部分文艺作品负能量的故事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特别是青少年受到这些作品影响较大。我作为一名家长,看到有些年轻人的德性(包括自己的孩子),心里非常不好受,国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如果不把下一代教育好,还谈什么中华民族复兴梦。纵观古今中外国家兴衰,最重要的是精神。我个人认为,新时代缺少的就是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以创作为生的文学工作者,我总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此,我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有中国精神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写?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写什么?我一直在深深思考……

  有很长一段时期,在许多政府机关宣传栏,我看到最多的,就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标语。有一次我去某乡镇办事,那段时间我总在脑海里反复思考写什么,看到为人民服务,让我又回忆起儿时的那篇课文,和课文中主人公张思德,我写什么寻找到了,就写张思德。

  2010年冬天,我开始启程采访张思德29年的人生足迹……

  转眼间10个年头,我写过《寻找张思德》,又写了现在的面向低幼小读者的《人民英模张思德(注音版)》及面向青少年乃至大众的《人民英模张思德》。我一路采访,一路写作,这既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又让我顺利完成了创作任务,还让我写出了我心中的中国精神上述点点滴滴就是我要写张思德这个英雄人物的主要原因。

  

  您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的创作,也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创作这条路的?对现今的文学创作新人能否给些建议之类?

  实际上我在上一个问题中多少谈到一些我的创作之路,在此我就不详细再谈了。关于红色文学创作,应该与我个人家庭出身有关,另外,虽然我曾因病辍学,但正是少年时学习的知识,启蒙的教育,让我走上了红色文学创作的道路

  我的母亲是1947年入党的老革命者,从小我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长大成人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红色后代,做人做事,一直以母亲为榜样,一直要求进步2006年我也入了党。因此,我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一直以红色为基调,全心全意创作红色文学。记得在我人生低潮时,我写过的第一篇处女作,是一首诗歌,题目是让我们奉献青春年华,大家一看就可知是红色文学。这些年我对红色文学更是情有独钟,从创作的报告文学《红军战士邱荣林》《江海之子——姚止平》《寻找张思德——一位作家的采访手记》《唯死而已——雨花台烈士孟琇焘》《炽热曙光——雨花台烈士张炽》《烈火金刚》《青年习仲勋》《富民为乐——时代楷模赵亚夫》等,到现在的《人民英模张思德》两册,均是红色文学作品。创作者唯有心中真的爱国、爱党、爱民,你的作品所体现的情感,才会真的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也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喜欢的。

  关于文学创作上,我个人观点是“三万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

  一名文学创作者,必须博览群书,读好书,读杂书。在读书的同时,必须认真做到田野调查,特别是写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的作者,“行万里路”的过程是不可以节省的。我当初要写张思德时,辗转了多个省、市、县,而且不是一次采访,甚至是几十次采访过程,才能做到有效的采访,行程万里一点不夸张,如果总坐在家中,是写不出生动的作品来的,就是现在说的深入生活,也就是行万里路。有了读万卷书的知识积累,有了行万里路、深入生活的调查采访体验,写万言书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作者若能做到“三万经”,一部优秀作品的“横空出世”,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缺一不可,这是我个人创作的技巧和感悟。

  

  高保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首位中宣部时代楷模选题项目签约作家。著有《寻找张思德——一位作家的采访手记》《富民为乐——时代楷模赵亚夫》《江海之子——姚止平》等,曾获多项全国及省市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