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嫈:不可复制的高光时刻——“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江苏省抗疫最美家庭”杨俊、李傲梅家庭抗疫纪实

(2020-06-19 15:51) 5898416

  标题的创意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杨俊,他是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疫情期间,他连续无休坚守南京市公安局防疫指挥部联席值班,负责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轨迹回溯研判工作,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同时,他还是“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重大嫌犯抓捕行动第一梯队抓捕成员,2020223日凌晨,他与战友一起将该案犯罪嫌疑人麻某钢成功抓获,将这个警方苦苦追踪了28年的悬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采访中,高光时刻这个词,也是杨俊反复多次提及的。比如说,他在描述抓捕麻某钢的那一刻,就是如此自谦,“我只不过是恰好在那个高光时刻出现在抓捕镜头里了。”

  而我知道,所有光鲜背后,都是你看不到的汗水与故事。



南京刑警支队采访


杨俊

杨俊参与抓捕“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嫌疑人

  1、“烧脑”达人,两个月研判1800多条重点人员信息

  印象中,我的刑警同事们大多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和一双坚毅无比的眼睛,比如,杨俊的同事“预审专家”陈勇,这位荣获第三届“江苏最美警察”荣誉称号的硬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长着一张典型的刑警脸,威严而俊朗。而杨俊给我的印象,则更像是一名文质彬彬的书生,他看上去也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些,白白净净的。当杨俊远远地出现时,虽然此前我们从没有谋过面,但我还是一眼从人群中认出了他。也许是警察的职业使然,在我的同行们身上,总能有着某种特殊的气质。从警18年来,杨俊先后从事刑侦技术、现场勘验、命案侦查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刑侦多面手,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个人嘉奖1次。

  战“疫”伊始,杨俊就主动请缨到南京市公安局防疫指挥部轮班值岗,参与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回溯核查工作。如果说社区防控是“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的“清网梳格”,那么轨迹回溯核查则是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式的“精确定位”。这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操作起来却很繁琐,也很耗时间。每天排摸出来的信息,要迅速下派到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反馈。杨俊经常是每天忙到凌晨两点钟,六点不到又爬起来接着工作,每天睡眠不足三四个小时,尤其是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研判出来的人员信息名单,比如确诊病例坐过网约车的,就要连夜核查,一段时间内哪些人乘坐过这辆车?接着又排查这些人和谁密切联系过?这些都是突发性的工作,必须得当日事当日毕。

  记得当时,栖霞有个小区里有位刘老伯年事已高,老人平时不出门,但是他被确诊隔离了。那么,就要追根溯源,谁传染给他的?分析可能是老太太传染的,那就围绕老太做工作,老太姓彭,79岁了,当时她留下的手机号码又是错的,杨俊就通过研判找到了老太的电话和家庭住址,了解情况,老人平时独居,也不爱串门。大年三十那天,老夫妻俩和儿子一家人一起吃了年夜饭,可儿子儿媳一家人都没问题,那病毒是从哪里传染上的?于是,围绕老太太继续做研判,发现他们家门口有个菜场,老太太经常去买菜,针对这个菜场周边研判后,发现曾经有过确诊病例,在菜场这边活动,通过空间把两者进行一个关联,追根溯源到老太和这名确证病例在菜场里接触过,又把病毒带回来,传给了她老头。找到了源头才能切断传播途径,在杨俊看来,在新冠疫情追根溯源工作中,每个对象的分析研判工作都是重点,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又可能影响一个社区防控,而社区又是我们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最小单元。这是一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战斗,绝不能掉以轻心!

  就是在这样高度的责任心下,杨俊面对这项“烧脑”的工作任务,凭借扎实的侦查功底,运用综合手段,先后摸排出1800余名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并形成时空节点环环相扣的“一人一档”,“一天一清”上报南京市公安局“点调会”,为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可靠、动态的决策依据和情报支撑。

  2、高光时刻,勇擒“南医大女生遇害案”嫌疑人

  作为“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专案组成员之一,杨俊除了高效完成抗疫指挥部工作任务,还积极参与命案积案的侦办工作。223日凌晨,他和同事默契配合,巧计敲开犯罪嫌疑人住所地房门,第一个冲进屋内,将潜逃28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麻某钢擒拿归案。

  从踏进南京刑警支队工作,杨俊就从同事们口口相传中了解了“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这起命案悬案。每到324日这天,他和同事们会看到白发苍苍的林妈妈(遇害女大学生的母亲)轻车熟路地走进了支队领导的办公室,过了半晌,又看到林妈妈下了楼,杨俊目送着老人蹒跚离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相信现在破不了的案子,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刑警人,始终坚定的信念。

  案件要从1992年说起。那是初春的一个雨夜。这一天晚上大约十一点左右,位于鼓楼区的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的教学楼灯都熄了。有保安在校园里巡岗,巡到楼上一间教室门口时,发现对面盥洗室有个人影,穿着一双雨胶鞋,正在跺脚、洗手。

  保安就喊了一声:“干什么的!”并用手电筒照了一下对方的脸,哪想得,黑影拔腿就跑。保安在后面没追上,看着那人从南校门跑了出去,保安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返回教室楼查看,也没发现什么异常。

  几天后,也就是1992324日这一天,有人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具女尸,被人头朝下按在学校的窨井里。尸源系该校女学生林某!

  花一样年龄的女生,本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却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凋零了。这起“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轰动一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省、市、区公安部门全力侦查,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根据目击证人保安的描述,绘制了嫌疑人的画像,身高170cm左右,年龄25-30岁。警方将嫌疑人模拟画像,刊登在报纸上,高价悬赏。

  南京警方在教学楼的门洞里发现了喷溅型血迹,提取到了凶手的生物检材,在校园内进行比对,还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方圆两公里的居民小区,每家每户调查走访,重点排查有前科劣迹人员,当时,排查出来的重点线索有1万余条,需逐一核查见底。可在那个年代,没有随处可见的道路监控探头,刑事技术手段还不发达,严重缺少信息数据,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

  时间很快又到了第二年的324日,这一天,林爸爸林妈妈悲伤地来到女儿生前的大学校园里祭奠爱女,接着又到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打听案件侦破的进展情况。

  那天,两名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的中年人,互相搀扶着踯躅而来,走的时候他们依然比较平静,尽管难以掩饰脸上写满的悲怆和失望。从此以后,每年的324日,林爸爸林妈妈都会准时地从无锡老家赶来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打听一下这一年中案件的进展情况。

  说到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有必要提一部在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老电影《蓝盾保险箱》,即是以其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讲的是,南京解放后不久,某国驻华大使馆藏有珍贵宝石的“蓝盾保险箱”被一伙蒙面人劫走,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也关系到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南京刑警揭开重重迷雾,最终成功侦破案件的传奇故事。

  而在现实中,在一代代刑侦民警的厚德笃行下,南京刑警也磨砺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过硬作风,培养了一支敢打善战的铁血警队,破获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件。

  而这一次,南京刑警又该如何发挥传奇,侦破这起悬案呢?

  就在人们翘首企盼案件成功侦破时,林爸爸却没能等到女儿沉冤昭雪的这一天。几年后,林爸爸抑郁成疾含恨去世。

  在这之后,每到324日这一天,林妈妈就孑身一人准时出现在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老人家话不多,也不提要求,支队领导都会认真地接待她。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林妈妈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她知道,自己能活着等到凶手抓到的这一天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每一次,林妈妈离开的时候,眼神里总有一种让人心痛的悲怆。

  这些年来,专案组成员虽几经更换,当年经办案件的民警有的已经退休甚至过世,但他们也像接力棒一样,接棒者始终锲而不舍、盯案不放。

  转眼到了20186月,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统一部署,南京公安对命案积案组织专项攻坚,再次成立了“1992·3·24”命案积案侦破工作领导小组,由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勇任组长,刑警支队支队长孙育海、政委宋敏任副组长,抽调民警成立工作专班,定岗定人全力投入到新一轮的案件攻坚中。

  一年多来,专案组多次召集包括历届专案组老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和案情研究会,回顾梳理当时侦查经过,并对当年120多本案卷全部建档、逐一梳理分析。专案组刑警主动出击,分赴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等10余省,行程近2万公里,对重点人员开展深度调查,对过去未排否的重点人员逐一查证见底。同时,不间断地与全国、全省以及河南、安徽等重点省份兄弟单位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分析研究案情。

  天道酬勤、法网恢恢。2020219日,案件取得了重大突破,警方锁定了徐州沛县一麻姓家族人员中有重大作案嫌疑,专案组民警立即赶赴徐州开展进一步核查,将符合嫌疑人年龄特征的人员作为重点工作。

  在徐州沛县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专案组排查了100多名重点人头,经过连夜比对,符合年龄条件的男性均予以排除。经调查走访发现,该家族还有一名成员早年前往南京,后定居南京50多年,其有个儿子叫麻某钢,年龄也符合嫌疑人条件。

  222日,杨俊和同事找到了麻某钢的家中,并以新冠密切接触人员为由,采集了他的生物检材。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科所连夜开展了检验比对,23日凌晨1点多,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麻某钢的DNA数据与犯罪嫌疑人完全一致!专案组领导立刻下达指令,由杨俊等人组成的抓捕行动小组,迅速配上枪支武器出发!

  凌晨五点多钟,杨俊他们来到了麻某钢家的小区楼下。发现嫌疑人麻某钢的汽车停在楼下的车位上,考虑到当时是疫情严重时期,人应该就在家里。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造成嫌疑人狗急跳墙,自杀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等不必要的意外,他们决定暂且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就这样,从凌晨五点钟,一直伏击到天光渐渐放亮,机会终于来了。六点多钟,麻某钢家厨房的灯亮了,看来像是有人起床做饭了。

  开始行动!一名女警以社区工作者名义敲门,杨俊则手提一根警棍,将身子侧步走上了门口楼梯的上行台阶,这是一个有利地形,房间里的人察觉不到外面的人,而门一旦打开,杨俊却可以乘势冲进去,先行控制局势。

  就在这时,只听得屋子里有个男声问,“谁呀?”杨俊从声音年龄上判断对方身份,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他心里一阵欣喜。

  “我们是社区的。”女警从容地回答,“还有点信息要核实下。”

  防盗门悉悉索索地打开了,开门的是一名中年女子。由不得对方迟疑,杨俊一个箭步闪了进去,只见屋子里黑漆漆的,隐隐约约地看见北面的小房间里,有一个黑影站着,看身型健硕,是个男子。

  根据事先掌握的情况,麻某钢家里只有夫妇俩和女儿三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嫌疑人麻某钢无疑。考虑到小房间空间狭小,腾挪不开手脚。杨俊径直走过去,佯装亲昵地拍了下麻某钢的腰,“你来一下”,就势推了一把,将麻某钢顺到了客厅里,空间豁然开阔,说时迟那时快,杨俊和紧跟其后进来的同事相互配合,将麻一个反锁牢牢地按住,与此同时,一把黑魆魆的手枪直指麻某钢的脑门,整个抓捕过程如电光火石般,根本容不得对方有半点迟疑的余地。

  大功告捷!杨俊这才借着客厅里的灯光仔细打量,只见眼前的麻某钢顶着一头颇为时尚的发型,穿着黑色的卫衣,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装扮,面对团团围住的便衣警员,低着头,一言不发。

  杨俊等人将麻某钢从屋子里带到楼下,麻还是没有说话,也没有出现剧烈反抗,根据经验,杨俊心里也有数了,这个是板上钉钉的了!把麻摁到警车边后,就开始问,“知道为什么来找你?”

  麻某钢片刻的静默,突然长叹了一声,“哎,我知道,是我杀了人。”当年作案时只有26岁的麻某如今已经54岁了。而警方等待这一刻,也足足等了28年。

  在疫情防控工作最为紧张期间,该案的成功告破,充分彰显了南京刑侦人28年盯案不放、不破不休的使命担当,成为南京公安“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平安建设”的典型案例,引发了全国轰动,冲上了热搜排行榜,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点赞数超过105万,有16万网友参与转发评论,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3、警医伉俪,最美的逆行“蓝白CP

  李傲梅是从微信上看到这个消息的。228日晚上下班后,李傲梅打开手机收到了同事发来的视频链接,画面是南京警方在抓捕28年前“南医大女生遇害案”的犯罪嫌疑人。尽管视频里的警察都穿着便衣、带着口罩,可她一眼就认出了爱人杨俊。

  事情在23号就发生了,你为什么一直不告诉我?面对李傲梅的嗔怪,杨俊乐呵道:我这不是怕你担心嘛。李傲梅知道爱人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好警察,你总让人不放心,执行危险任务时总瞒着我。她心疼道。

  李傲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战区总院放疗科护士长,新冠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战驰援武汉,奔赴战“疫”一线。连续70天奋战火神山医院,负责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护工作。

  126日大年初二这一天,李傲梅接到了院里组织出征武汉的动员,作为一名业务骨干,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是回到家里,她又有点着急,爱人杨俊也接到了单位全体人员取消春节休假,全员在岗在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夫妻两人又都不是南京本地人,双方父母也都在过年前回了老家,原来打算春节假期带孩子回老家看看父母,现在不仅行程取消了,年幼的女儿也没人照顾。怎么办?两人一商量,把安徽老家的岳父岳母接来南京照顾女儿!当时,新冠疫情防疫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两人就托安徽老家的亲戚帮忙把两位老人连夜送到了苏皖省界,两人又开车从苏皖省界的高速路口接回了老人。

  127日大年初三,杨俊也抽调到了局抗疫指挥部,负责信息研判工作。

  129日—30日,李傲梅参加援鄂队员封闭集训。作为单位的一名业务骨干,在紧张的两天时间里,她充分发挥防化洗消的专业优势,完成对全队医护人员的感控培训考核,确保了后期参战“零感染”。

  你守城、我救人,照顾好自己!”22日,李傲梅跟随军区医疗队星夜出征武汉前,与爱人杨俊相互约定。那天,杨俊隔着大巴车车窗玻璃,默默地和爱人挥别,看着载着爱人的大巴车渐渐地消失在视线里,他的眼眶不由得有些模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实在是太多太多,只能把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祝福,他在微信上写道,“重逢之日,必是凯旋之时!还要告诉你:你笑起来真好看!”

  23日,随着新冠疫情抗疫工作的日趋严峻,南京市公安局组织民警紧急支援城市社区防疫最前线,参与社区联防联控,充实一线疫情防控力量。杨俊也在第一时间报名,“我要在家里为逆行援鄂做一些事情。我们在家里这边能够控制一个,就能减少他们前行的负担。”局领导知道他妻子驰援武汉,便让他安心工作,照顾好孩子。

  可杨俊却一头扎进工作,怎么也闲不下来。

  转眼到了216日那天,吃中饭的时间,杨俊突然接到爱人好友的电话,问他在不在单位,让他到门口来一下。


采访李傲梅

  杨俊也没多想,就急急忙忙地从大院里往门口赶,到了门口,却意想不到地收到了一个惊喜“大礼包”!只见好友一手拿着手机直播,一手拎着一个蛋糕,笑着对他说,“来来,老杨你拿着,这是你老婆送给你的蛋糕。”杨俊通过手机还看到了妻子发来的“武汉来信”视频,那是前一天晚上,穿着密密实实防护服的李傲梅,从火神山发来的祝福,“哈罗,老公,今天是我的夜班,也是你40岁的生日,没想到以这样一个相隔500公里的方式……不过,你放心,很快就会春暖花开,我也会好好照顾我的病人,让春天早一点地到来!”杨俊这才想起来这天是自己生日。那几天,他一头扑在“1992·3·24南医大女生遇害案”的侦破工作上,正忙得晕头转向。

  时间匆匆忙忙,一晃又到了318日,这一天,杨俊和同事出差湖北办案,这是另一起重大疑难案件的犯罪线索侦办。当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他看到了“湖北欢迎您”的广告牌,导航显示,离武汉140公里,他一下子有了一种此时此刻与妻子同在一片天空下并肩战斗的温暖感觉。他在微信上留言给妻子“擦肩而过。”继续往长沙赶路。

  4、傲雪寒梅,火神山的春天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武汉第122日,雨。上午十点,我们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乌云和大雾笼罩着整个武汉的天空,下飞机的那一刻,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沉重。不过我明白,作为军队的医疗队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也是我们出征的决心。

  从机场到驻地,大约40公里,路面宽阔而空旷,无人、无车,像一座沉睡了的城市,寂静到可怕。

  武汉第17219日,晴。心情很好,今天接班后管了32个病人,有4位比较重,有两位使用了高流量吸氧,但脉氧一直不稳定,病人也很焦虑,一直不停地问是不是不太好。虽然病人咳得很厉害,但我还是一直在床边安慰安抚、喂药喂饭。12床爷爷还是不说话,虽然他不理人,但我还是不停地跟他说话。让人欣慰的是,今天老爷爷很听话,也没闹着要拔针。病房里还有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老奶奶,每次检查都必须使用转运床转运,工作量很大,穿防护服感觉要中暑,护目镜被热气糊到只能寻着光干活。

  回到酒店已经21:30,从医院带回来的饭已经冷了,贴心的工作人员拿来热乎乎的面条,顿时疲劳没有了。感恩!

  武汉第48320日,晴,昨天武汉新增为零,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真心不易。但老病人好多高龄,100岁、97岁、还有几位8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抽各种血标本、输注血浆、干细胞等,工作量生活护理日渐增大,加上气温已经25度,穿上防护服非常闷,累、渴、呼吸困难,口罩周边皮肤湿疹……每天下班回到酒店,洗完澡累瘫了。

  这是李傲梅的“武汉日记”。她和战友们抵达武汉火神山医院后,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医护工作中。病人陆陆续续送来,病人和病人间很多是熟人,有亲人、有朋友,也有一个社区的,让她感觉到了病毒的防不胜防、无孔不入。每次进入“红区”前2个小时基本不喝水,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一次穿脱,多达十多个程序,一步都不容失误。只有这样繁琐的程序,才能保障不被感染。而医护人员的确保安全,也是为了对更多病人的负责。当时虽然是大冬天,但每天下来还是会捂出一身汗,一出汗,更是奇痒无比,但只能忍着。一个班次下来,就像缺水的鱼一样,到最后张开嘴却发不出声音。这是李傲梅在抗疫一线的真实感受。


李傲梅从武汉凯旋归来,一家人合影

李傲梅和康复中的兰兰阿姨夫妇

  最初的几天,她也曾紧张、不安、焦虑,但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步稳定、好转,她很快坚定了战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她先后参加了所在科室第一例口鼻试纸的检材取样和第一例插管抢救,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1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及体会》,为探索形成救治危重患者的有效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是夫妻二人的言传身教,抗疫期间,他们的女儿杨韵可变得更加懂事乖巧,11岁的她,不仅照顾好自己,还当起了抗疫助攻手,为爸妈加油助威,她的作文《那一刻,全世界都安静——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发表在了《扬子晚报》上,“每天从妈妈的日记里,我看见了武汉这个美丽的江城在慢慢地苏醒,公交车恢复、商场营业、工厂复工、人们可以出来散步锻炼,妈妈说武汉是座英雄美丽的城市……我的妈妈,不仅温暖了我,还温暖了这个安静的世界。”还创作了一幅“武汉加油”的儿童画,画面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妈妈的另外一半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抗击新冠病毒,爸爸的另一半则穿着警服在工作。看着小小的人儿在这次疫情期间,变得自立而懂事,让相隔千里之外的她,感到欣慰。

  空闲时,李傲梅也会想念远方的家人,在给爱人的微信中,她写道:“两个多月里,每天都是战斗,苦确实苦,但我看到病人一个个康复出院,我打心底里高兴,那种喜悦是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兰兰阿姨是李傲梅的病人,211日,兰兰阿姨和爱人一起入院治疗,收治在了李傲梅负责的病区。老两口的子女在国外工作,身边没有亲人,一开始老俩口住在一个病房里治疗,也相互有个伴,可以说说话,鼓鼓劲。可没想到226日这一天,叔叔却突然病重,插管后转到了ICU重症监护室,一直昏迷中,意识也基本上没有。当时,兰兰阿姨情绪非常崩溃,她和叔叔又不在一个病区了,也联系不上,不知道爱人是死是活,兰兰阿姨就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一把一把地抹眼泪。李傲梅知道情况后,就来安慰兰兰阿姨,鼓励她坚强起来,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要健健康康地迎接叔叔的康复。

  火神花,火神花

  告诉阿姨

  上班的路上

  你看到了武汉的樱花

  告诉阿姨

  叔叔已经开口说话

  你们就这样陪伴着阿姨

  让她放心的牵挂

  监护室的门开啦

  火神花为她带来了

  那个心爱的他

  他(她)们再也不用忍受

  一门之隔的牵挂

    

  他对她说:

  寒冬已逝

  三月春归

  火神山开满了火神花

  唤醒了梦中沉睡的我呀

    

  火神山上有火神花

  动人故事

  写生命的神话

  38日妇女节这一天,李傲梅和同事特意创作了这首诗歌《有我们在,别怕》,送给兰兰阿姨,为她和叔叔的早日康复,加油鼓劲。

  在李傲梅和战友们的悉心护理下,终于等来了喜讯——叔叔虽然一度昏迷,但他靠着强烈的求生欲和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病魔,转危为安。

  315日这一天,兰兰阿姨先出院了。李傲梅又通过微信,每天及时地和兰兰阿姨汇报叔叔的身体恢复情况。

  422日,叔叔也康复回家了!

  李傲梅和兰兰阿姨因这段生死托付结成了忘年交,也演绎了火神山医院军民情深的一段佳话,兰兰阿姨盛情地邀请李傲梅和她的同事们,等来年一定重返武汉,到时候好好看一看这座她们为之拼过命、流过汗的英雄城市,“你们是武汉人心中的英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恩人。幸得有你,山河无恙!”这也是兰兰阿姨对李傲梅和她的战友们最好的祝福和肯定。

  5、尾声 英雄凯旋

  427日,李傲梅终于等来了凯旋归宁的这一刻。她已经离家整整3个月了。这一天 ,早上5点还没到,她就激动地睡不着了,爬起来,叮叮咚咚洗洗刷刷。

  下午,飞机快到南京的时候,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好像是特意为她们接风洗尘一样,等抵达禄口机场的时候,南京的天空是暴雨后的一片光明,无比地纯净透彻。


女儿的画

  都说刑警是硬汉,是不懂浪漫的“钢铁直男”,可这一天,杨俊却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浪漫事,他满大街地去找榴莲蛋糕,他知道爱人非常爱吃榴莲。以前,他总是不喜欢她在家吃榴莲,他闻不惯这个味道。可这一天,他在妻子经常去买的一家商场里找到了榴莲蛋糕,他还觉得蛋糕太小,一下子买了两个,那个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榴莲味道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

  作者简介:

  卢嫈,就职于宜兴市公安局。江苏公安作协秘书长。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全国公安文联首批签约作家,已出版个人文集《铿锵玫瑰》、《氿城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