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胸中日月新:俞律

(2020-06-07 09:20) 5947351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俞律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俞律

  江苏文脉源远流长,缘水而生的智慧滋养了一批名家大家,俞律就是其中一位。

  俞律,号菊味,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历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政协常委等,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出版小说、散文、传记文学、诗词等数百万字。小说《苏州河的逝波》获首届金陵文学奖,随笔《苦丁斋笔记》获第二届金陵文学奖,散文《湖边集》获南京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铜奖、江苏文艺出版社精短散文征文佳作奖、1995年精短散文征文奖。

  1928年元月,俞律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之家,九岁随父母移居上海,父亲俞牖云是当时沪上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国学功力深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受家庭熏染,俞律自幼特好文学、戏曲、书画,十八岁起就为《罗宾汉》《半月戏剧》撰写戏曲评论,陆续在《大公报》《文汇报》《萌芽》等刊物发表散文、小品、诗歌。

  1951年俞律从上海光华大学金融系毕业,回到南京成为一名银行职员。金陵的风土人情极大地激发了俞律的创作热情。1957年俞律被下放务农,后中断了创作,22年后才得以重返文坛。

  诗、文、书、画、戏,在文艺的大千世界中,俞律是少有的“杂家”,这五门艺术在他身上既戛戛独造又相互影响。俞律文风多走闲适路径,以散文、诗歌为主,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秦淮恋》等;诗词创作上追慕唐宋之风,厚厚一册《菊味轩诗抄》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心血。时任江苏省作协主席的艾煊认为俞律的散文有“艺术家的历史感”,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常国武也曾评价他的诗稿“所写皆眼前景、心上事、意中人,其真情实感并自肺腑中流出……在唐近乎郊、岛,在宋邻于涪翁……”

  在书画方面,俞律也颇有建树。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高徒李可染的长婿,他的画风在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在江浦务农期间,俞律还与书法大家林散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法、绘画都受到他不少指点,两人友谊持续30多年。

  谈及俞律和他最心爱的京剧,京剧专家翁思再则用“汉魏的碑刻”“活着的老谭(谭鑫培)”来概括。作为京剧的资深票友,俞律对老生艺术很有研究,还得到过戏剧评论家苏少卿先生亲授。他的嗓音纯正,演唱韵味十足,出演过《空城计》《辕门斩子》《打渔杀家》《双狮图》等。文艺理论家、学者王元化当年偶然听到俞律的清唱录音,赞叹是“如闻空谷足音”。上海声像出版社推出的《俞律唱腔选》也被圈内视为对传统文化极有价值的一次打捞。

  2019年,21集电视文化系列片《金陵吟》受到广泛关注,也让“吟诵”这一艺术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吟诵,是人们对古汉语诗词的一种传统诵读方式,多使用方言,父亲俞牖云的扬州吟诗、挚友林散之的南京江浦吟诗和唐玉虬的常州吟诗都给俞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也发现,方言吟诗不易传播、不够动听,于是俞律大胆改革,将京剧旋律引入其中,开始以普通话吟诵。在《金陵吟》中,俞律倾情吟诵了21首与南京相关的诗词名篇,气势磅礴、韵味悠长。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认为俞老的吟诵艺术是真正的“活化石”,多位文艺界专家学者联名呼吁应抢救性地为俞老吟诵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了一辈子的笔头,在俞律看来,创作是作家颐养天年的最好方式之一,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他仍会定期在朋友圈分享最新诗作,希望大家通过诗歌抒发心灵,发现生活之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书画的基础是笔墨,诗文的基础是字句,没有基础显现不出形式美,再好的内容构思也生发不出艺术美来。”这是俞律对于艺术的感悟。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悟,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和京剧等所包容的艺术风采、文化内涵、美学精神才得以自然、和谐地互补互容,不可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