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国:“抗疫瞬间”一家人

(2020-05-22 16:56) 5881012


2020年2月11日上午7时,王生坤与妻子王淑文隔着玻璃相见

  那几天,一张看似普普通通的照片,却以无声的魅力火爆刷屏——

  身穿交警执勤服的丈夫与穿着医疗防护服的妻子,相约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隔离病区大厅“隔空会面”。

  画面中,夫妻面对面持手机通话。或许是情到深处,两人不约而同伸出另一只手紧紧地贴在一起,而横档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扇透明的大门,那大门上冰冷的玻璃把两只温热的掌心阻隔在两边……

  一个“警察蓝”和一个“天使白”演绎的这个夫妻“抗疫瞬间”,不是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故事场景,也不是行家专门设计的人为噱头,而是一个摄影家真真切切的“随手拍”。

  (一)

  时间:2020年2月11日上午7时。晴。

  地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感染性疾病科大楼一楼大厅大门边。

  人物:丈夫王生坤,49岁,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发区大队二中队二级警长;妻子王淑文,48岁,徐医附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护理师。

  疫情爆发,全民狙击。医护人员、人民警察首当其冲。职业的驱使,这对夫妻义不容辞,没得选择。按照王生坤的原话来说:“没得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天,王生坤在开发区振兴大道路口和徐州东高速出口疫情查控点已经连续值守了10多个班次,和他的同伴一起检查外地入徐车辆600余辆、登记重点车辆108辆、检查重点人员200余人。

  王淑文所在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她从2020年1月25日起就加入到医护团队,工作全封闭、平时全隔离,已经有十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了。

  妻子离开家的那一天,显得很匆忙。当天很晚了还不见人影,丈夫打去电话,那一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就是全封闭隔离,紧急救治患者,你放心。”

  第二天,王生坤又拨通了妻子的手机,对方回答说:“正忙着呢,待会儿回你……”

  第三天、第四天,王生坤也拨去了电话,或许因为对方无法将手机带在身边,结果都是无人接听。

  开始的时候,王生坤只知道疫情很重,但并不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看到外面铺天盖地的信息,一颗做丈夫的心越来越不安,担心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复杂起来。

  到了第五天,终于有了妻子的音讯。王生坤在电话中急切地说:“我不放心,想去看看你。”

  王淑文不容置疑地说:“不行!你不能来!一旦感染就不得了了。再说,这里都忙死了……不过我很好,你们爷儿俩自己照顾好自己……”

  离开那个温暖的家已经有几天了,王淑文何尝不思念丈夫和儿子。可必须无条件执行医院隔离救治的规定,为了全身心投入救治患者的护理工作,也为了让家人避开被感染的危险,她只能将浓浓的思念压在心底。

  王淑文的单位离家不远,距离王生坤的执勤点也就隔着一个红绿灯。原本近在迟尺的两人,因为这场残酷的疫情,竟然连回趟家、碰个面都成了奢望。

  夫妻抗疫,心有灵犀。此后的日子里,他们像约好了似的尽量克制着少打电话。王生坤知道,妻子当班时,因“全副武装”,说话很不方便;两人又常常加班,有时说不上几句话就匆匆挂了电话。可在王生坤心里,一直担心妻子,总想着能不能见一面,哪怕只看一眼、说一句话也好啊!

  时间到了2月10日,王生坤与妻子取得联系,电话中提出:“实在放心不下,必须得去看看你,我心里才能好受些!”

  王淑文迟疑片刻,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好吧!那明天7点左右你来,7点半我要上班。我们先说好,你只能在门外看看我……”

  2月11日早上7点,王生坤准时来到医院,拨通妻子的电话:“我到了”。

  王淑文接到电话,瞬间兴奋得脸红起来,只听她温柔地说:“嗯,我就来。”

  噔、噔、噔……听到妻子从楼上几乎是跑着下来的脚步声,王生坤明显感觉自己的心也在“怦、怦、怦”地跳荡起来。

  转眼间,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她右手持着的手机还贴在耳边。

  王生坤深情凝视着妻子,用左手持手机轻轻地说:“你好吗?吃饭、休息怎么样?”

  眼前的妻子被一缕白色装备包裹着,一双眼睛有点虚肿,秀丽的脸庞明显消瘦许多,这让王生坤差点认不出来。他禁不住一阵心酸,夹杂着疼爱涌上心头。朝思暮想,今日相见,做丈夫的千言万语就合并成了这一句问候。他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想靠近妻子,可是那扇玻璃大门把他挡在了门外。

  “我很好。放心吧,为了这场战疫,我们医院做得很到位,每天有专人给我们送吃的,休息得也不错。你呢?儿子怎么样?”妻子的话语中柔情似水。

  王生坤深知妻子的牵挂。他略带喜悦地说:“我也很好,你不用担心。儿子也很安全,跟我一起在一线见习执勤。这小家伙挺有出息的,还受到大队和中队领导的表扬。你呢?累吗?”

  “累不累的倒还好,就是传染风险大、心理压力大,护理难度大、工作责任大。你看,还有就是每天穿戴着这些东西,捂得难过,勒得生疼。穿防护服不透气,身上难受。戴口罩和眼罩勒得耳朵疼、头疼,各种不舒服……不过已经适应了。”王淑文对丈夫投来笑意,可眼圈却是湿湿的。

  “……没办法!这么大的事情让我们碰上了,只能坚持,再坚持!也许挺过这一阵子就好了……”王生坤安慰妻子,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理解、钦佩、疼爱和鼓励。

  “是啊!我们科室小年轻多,她们和我一样承受着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穿戴防护装备带来的身体折磨,可大家一直在坚持,有的想哭都不敢哭。我是老护理师,在眼前这节骨眼上,我不带头谁带头,我不坚持那病人谁来看护。老公,我知道你的任务也重、也很辛苦,你别挂念我。我们一起加油!”

  国难当头,夫妻同心。我敢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情话!

  “加油!”王生坤不由自主地伸出右手,掌心贴在玻璃上。王淑文情不自禁地将空着的左手迎了上去,夫妻两人的掌心和五指便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无法触摸的掌心,却有无限的温柔。

  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只有那两双因劳碌而疲惫但依然坚毅的眼神在深情凝视对方,还有那日夜思念终得一见后的彼此心跳在加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照进大门的一缕冬日阳光,见证着这对抗疫夫妻的深情相见。那种担心、疼爱,舍不得、放不下,也有隐隐约约的尽义务、做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和光荣感,一起涌在心头。

  暂短的沉默中,特殊时期共同战疫的夫妻之爱透过冰冷的玻璃在慢慢地传递,一种异样的温暖和力量通过彼此的掌心掠过全身。

  夫妻共同战疫,情在滋长,爱在生长,人在成长。

  事后回忆起来,王淑文说:“平时天天在一起,不觉得有什么。可就在丈夫来看望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幸运:有爱真好!有家真好!活着真好……”

  人,就是这样。如果不是骤然间的分离,你可能永远不会发现那些安暖相陪、温柔呵护其实早已融入生命,一如疫情把人和人隔开很远,却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王生坤说:“见了妻子一面,我心里觉得踏实多了。没想到,这次见面被同事抓拍了下来。”

  说来也是凑巧。这动人心弦的一幕,是无意中被同为警察的摄影家郭鹏碰到的。

  疫情泛滥,匹夫有责!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行动。许多医务人员奔赴疫情第一线,从疫魔手中抢夺生命;无数公安民警、街道干部、社区人员坚守岗位、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众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志愿服务,贡献爱的力量。

  每天都有抗疫善举在发生,处处都有温暖画面在眼前。全国摄影人被感动着,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用镜头和影像记录历史、定格瞬间,传递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正能量。1974年出生的徐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一级警长,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郭鹏,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自疫情发生后,郭鹏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和摄影工作者,在参与本单位抗疫工作的同时,相机不离身,总在琢磨用镜头记录身边的平凡故事。

  郭鹏与王生坤平时就认识。郭鹏的妻子与王淑文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平时也熟悉。那天早晨,郭鹏去看望妻子准备离开医院时,一眼瞥见王生坤夫妻“隔空通话”的场景,他的心顿时被震撼了。

  摄影家特有的灵感,让他对眼前这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他趁着两人正在面对面用手机对话、进而隔着玻璃掌心相对的最佳时机,果断按下了相机快门,用照片定格了这份感动。

  影像无声,大爱流传。

  郭鹏没有料到,这张照片被徐州警方微信公众号率先采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社会关注。

  2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幅珍贵的照片,一时间好评如潮,结果入选2020年第7期“人民日报收藏摄影作品”。

  《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以及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新华社交汇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国警察网、观察者网以及百度、腾讯、搜狐、中国经济等诸多社会主流媒体、网站相继转载报道并广泛宣传其全家齐心抗疫的先进事迹。

  网友们纷纷跟帖发表评论:

  虽然隔着冰冷的玻璃,我依然感觉到你们的温度,让我好暖、好安心。

  一家三口齐出征,有情有义徐州人。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齐心协力,生死与共。

  “大家”为难之时,小家挺身而出,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英雄……

  在那段特殊日子里,王生坤、王淑文夫妇的名字,既普通却又温热。

  “暂别是使命,思念亦是心声。感谢你的支持与守护,让我能义无反顾。“《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主流媒体以这张照片制作出海报,用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与简单明了的内容体现,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威鼓劲,为抗疫一线人员加油打气。

  有网友在海报上注明“这么近、那么远”“一面玻璃、两个战场”“致敬所有一线工作者”。

  更多的人们则点赞他们:“最美夫妻”“最美爱情”、最美“抗疫瞬间”。“光大永明人寿”甚至向王生坤和王淑文赠送了交通意外伤害保险。

  有一位叫狄邦婷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为《战疫时期的爱情》的诗,其中有几段诗句很是打动人心:

  像很多夫妻一样

  我们的生活琐粹温情

  我是普普通通的警察

  你是本本分分的护士

  因为这场疫情,我们成了

  同“疫”战线,不同战场的战友

  在风雪中在严寒里,在高速卡口

  我们的警察蓝换上一身防护白

  守好身后这座城是我们的信念

  不让一丝病毒入侵我们的家园

  在隔离病房里,在厚密防护中

  你有过眩晕也留下勒痕和伤疤

  你忘记了苦和累,忧和怕

  就是为了抓住“生”的那道光

  我们终于相见了

  隔着隔离病房玻璃

  四目相对恍如隔世

  那么近,又那么远

  近的是,你就在我面前寸步之遥

  远的是,我伸出双臂却无法将你拥入怀中

  都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

  此刻的你啊,就是天使的模样

  ……

  经历灾难,才懂得平常生活的可贵

  渴盼着,疫情过后平安而至

  摘下口罩,相视而笑是最美的容颜

  我们都好好的,就是最好的团圆

  媒体和网友们的极大关注,让王生坤觉得“不好意思”。他总认为,他和妻子都是普通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做的事都是眼下公安、医疗系统所有一线人员应该做、都在做的日常工作。他半开玩笑地说:“幸亏她穿着防护服,我被拍到的也是背面,我只希望网友们把这张照片看成就是公安、医疗系统两名普通职工在疫情中工作的瞬间。”

  瞬间,可以成为永恒。

  人类社会每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就是由无数个值得记忆的瞬间组成的。

  在公元2020年全人类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全球之战中,这幅“抗疫瞬间”的摄影作品,再真实不过地定格了中国抗疫、全民参战的历史镜头,也留下了一个东方大国最小的细胞、全家出动为国分忧的战疫佳话。

  (二)


父亲王生坤、母亲王淑文、儿子王一品,一家3口投入抗疫,忙得只能在视频中短暂相聚聊天

  一身整洁的警服,衬托着他的中等身材,显得壮实威武。临近知天命之年,岁月风霜写在他的脸上。王生坤面容和善,说话语气缓慢,望人的时候满脸都是笑意。这是一个忠厚本分、稳重低调、憨厚而坚强且韧性十足的汉子。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对此,王生坤自有一番体会

  报纸有名、网络有“粉”,电台有声、电视有“影”,一直默默无闻的王生坤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名人。这让一向奉行老实做人、低调做事的他感到浑身不自在,最初拒绝过不少找上门来的记者,后来干脆问什么就答什么,从不愿多讲自己。

  他不习惯被刨根问底,也不希望名声在外,总觉着自己和大队其他民警没什么两样,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有啥好讲的呢?后来,他慢慢发现,正能量的宣传工作对抗疫有正面引导作用,可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也就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王生坤,1971年8月9日出生在徐州市鼓楼区下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5岁的老父亲如今还守在老家。

  王生坤的人生履历简单而纯粹,却也留下一串奋斗的足迹。

  高中毕业后,先是进入徐州市色织厂工作,很快担任织布车间团支部书记。1992年至1995年,在山东武警临沭中队服役,当过班长。

  1996年参加徐州市公安局社会招干招警考试,应届退伍军人有400多人报名,第一关下来还剩77人,最后包括王生坤在内共录取67人。从此,风华正茂的他跨入了人民警察行列。在交警岗位上一直至今,就没有挪过窝,而他总是倾情投入,从不懈怠。

  ——工作上,他是拼命拉车的老黄牛。二中队辖区是各类重工业企业的聚集地,货运车辆较多,王生坤经常深入辖区重点车辆企业,逐车进行隐患排查;对过往辖区的客运、货运车辆,他坚持做到不消除安全隐患不放行;还经常进行面对面安全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一次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百日竞赛”活动中,他发放宣传材料9000多份,先后走进辖区的26所学校、6个办事处、38个自然村、10个企业、5个社区、1个机关等,开展各类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受教育人数多达8000人。

  ——在履责中,他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平时,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主动加大路面巡逻管控力度,严查微型面包车、短途客车、低速货车超员载客、违法载人,以及无牌无证、酒后驾驶和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货车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为此,他的工作量总是名列大队前茅。

  2005年12月8日,一辆车号为苏C-M4482的中巴客车,在三环东路杨山路口由东向北行驶转弯时发生倾斜。经检查发现核载29人的客车,实载60名中学生,属于严重超载。于是,王生坤当即责令驳载,并严厉教育、处罚了驾驶员,消除了一次重大事故隐患。

  ——在日常里,他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2010年春节期间,他在巡逻执勤中偶尔发现一辆残疾人专用车违规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拦停后发现该车驾驶人是一名失去右臂的残疾人士。经过细致询问得知其家庭十分困难,哪怕在全民欢度春节期间,他依然要出门载客补贴家用。王生坤在对驾驶人进行现场安全教育的同时,默默记下了驾驶人的家庭地址。

  次日,他携带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利用下班时间主动前往残疾车主家中进行慰问,果真发现确实如其所说的那样家徒四壁,其妻子患病在床,全靠残疾丈夫养家糊口。王生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随即又留下了200元钱。

  货车侧翻苹果落地,他热心出手弯腰捡起;孕妇临产急于就医,他开辟通道一路护送;走失男孩茫然无措,他主动帮助找到亲人。他也曾多次护送重症伤者就医、奋勇扑灭自燃车辆、紧急救助遇险儿童等,甚至还资助帮扶一个贫困女孩实现了大学梦。按说邻里纠纷不归交警管,可王生坤时常遇到,偏偏也管上了这档子事,往往使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没有人知道王生坤做过多少好事,而他自己也从来不对外人提起。只是每每有媒体报道和群众赞扬,让他的平凡事迹得以在坊间传颂。

  王生坤于2005年、2008年两次被评为徐州市公安局人民满意警察;2017年7月1日,因为“创卫”成绩突出,火线入党。

  2020年5月,因为抗疫工作成绩突出,王生坤被评为徐州市公安局防疫工作先进个人、记三等功一次,同时被江苏省公安厅记三等功一次。

  这是一次让王生坤终身难忘的战斗经历。

  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肆虐武汉、波及全国,让原本一个个花香春暖的日子被蒙上阴霾。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旷日持久的的殊死较量,留下太多的哀伤与悲壮,也让我们铭记太多的感动和敬意!

  公元2020年1月24日24时,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

  突如其来。来势汹汹。一场重大疫情将春节欢聚的喜悦残忍地没收了。

  徐州交警开发区大队召开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市局支队统一部署:实行战时勤务,全员阻击疫情。

  1月25日6时30分,王生坤和其他被紧急召回的中队民警,齐刷刷地集合在队部门前。中队长王刚战前动员的声音显得特别深沉:“江苏省防控疫情进入一级响应了。从今天起,我们中队工作中心全部转移到一线,大家要勇敢投入战斗,一切按规范操作。当然啦,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

  紧接着,就是发放口罩、消毒液,各自清洗车辆,整理个人防护装备。

  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气氛在空气中弥漫。

  疫情事态严峻,人人心情沉重,王生坤掂得出肩上的千斤重担。接受领导安排,他与交警徐晓胜和两位辅警,驾驶苏CA980警车,立即奔赴振兴大道卡口。

  这里是连接高速上下、进出徐州市区的主要通道。王生坤他们迅速在此设置防疫标志,固定好停车检查㧜栏,按照要求和规范很快启动疫情防控交通检查。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3个多月来,王生坤和大队全体交警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抗疫一线的岗位上。

  因为从未经历,所以人人恐慌。事实上,疫情正在发展,危险就在身边。

  偌大的城市万人空港,空寂的街道人迹罕至,遮住面部的口罩成了共同的表情。

  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总有人负重逆行。例如,有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与疫魔展开面对面厮杀;例如,有交通民警置关设卡,狙击新冠病毒蔓延肆虐。

  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王生坤他们积极配合卫生、防疫等部门死守外围防线,在辖区内执勤岗点严格落实“两禁一查”工作要求,对重点车辆和人员开展疫情防控检查。

  到了第八天,王生坤被调整到京福高速徐州东高速收费站检查点,值的是下午4点到夜里12点的班。

  整个徐州东收费站,被疫情防控的紧张气氛笼罩着。往日空荡荡的广场两边,到处都是穿着全套隔离防护服的医护、路政、高速管理处的人员和交警、派出所民警等;警车、防疫车排成一大片;消毒人员时不时地出现,对路面、临时车辆、隔离点的4个帐篷等进行消杀。对所有过境车辆驾乘人员进行测温、消毒、询问、登记、核查等,是驻扎在此防控大军的共同任务。当遇到重点情况时,还需要有关人员予以特别对待。

  王生坤平生第一次穿上这套全隔离服装,心里难免有点紧张和恐惧,瞬间意识到自己随时处在危险之中。很快地,他又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占了上风。

  回忆当时的复杂心情,王生坤说:“疫魔肆虐,后果难料,交警随时面对被传染的危险,要说不怕那是假的。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就是:身着警服、职责所系,家国情怀、义不容辞。要问与平时工作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一个字:累。例如那天在高速收费站工作到夜里12点,下班时腿都拖不动了。

  人民警察平时的工作都离不开苦和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他们还必须忍受心理压力和身体疲惫的双重煎熬。

  二中队中队长王刚个子不高,长得敦敦实实,那张宽大脸庞被风吹得黑黑的。回忆战疫的辛劳,他的表情突然沉重起来——

  大家都没有经历过这么重大的疫情。警察也是人,也有对疫情的恐慌。但是我们不上谁上?!

  为了坚守岗位,也为了家人安全,有很长时间我们都不回家。尤其是在疫情持续严重发展的那些日子里时,王生坤和我们二中队的同事们连续加班十几天。

  因为防疫需要,大队食堂不开伙、外面的小饭店又不开门,大家只能天天用开水泡方便面充饥。而加班加点、吃不上饭、洗不上澡、换不上干净衣服、照顾不上家庭和妻儿老小,那是经常的事情……

  是的。十字路口,冷风嗖嗖。每天奋战在疫情防控检查点,王生坤的双耳被寒风刮得生疼,双手、双腿被冻得麻木,而车辆检查登记工作必须仔细进行,且自身被感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想过退缩。

  疫情防控,交通检查,谈何容易!

  这人世间,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可能发生过。疫情防控中不理解、不耐烦、不配合的情形,便是屡见不鲜。而遇到这样的情况,交警往往还不能去“硬碰硬”,更多的时候需要磨破嘴皮“说理执法”。例如,“请您稍等,我们还要核实一下您说的情况。”“现在是疫情期间,必须严格检查登记,驾乘人员必须服从管理、配合工作,希望您能理解。”“对不起!我们也不想耽误您时间、让您久等。现在您可以走了……”

  这样的话语,在王生坤嘴里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交警们总是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耐心解决具体问题。

  2月5日,下午4时。

  远远地,前方一辆小轿车缓缓驶来,车前醒目的“鄂AFxxx2”车牌映入王生坤的眼帘。他顿时警觉起来:公安交通管理疫情防控,主要检查过往车辆尤其是外地车辆,重中之重是疫情地区的号牌车辆,包括来自疫区的车辆。

  这个号牌显然很敏感,王生坤心里掠过一阵紧张。只见他抬高左手,示意停车;右手向里摆动,示意靠边。

  靠边停车一看,驾驶员是个男的,30多岁,他开门就要下车,王生坤急忙说:“不用下来,打开窗户就行。请出示您的证件。”

  证件显示,Z某某,浙江人。王生坤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要到什么地方去呀?您这个车,最近还到过什么地方?与那些人有过接触?”这是疫情防控交通检查的规定询问程序。

  “我是本市的,刚才出来办点事情。”

  “那您怎么开一个外地牌照的车呢”

  “车牌是外地的,可是我的车一直就在徐州使用”

  “既然您说在徐州,那您住在哪儿,属于哪个居委会?”

  对方吞吞吐吐、极不情愿地说出了自己的居住地址和相关信息。王生坤立即向中队长王刚作了汇报。王刚一刻没有耽误,通过相关途径,一一进行了核实。经查,这辆车确系Z某某几年前在湖北做生意时购买的,且没有发现3年内离开徐州的行驶轨迹。

  40分钟后,核查有了结果。王生坤庄重地敬了一个礼:“谢谢您的配合!现在,您可以走了。”

  耽误这么长时间,驾驶员Z某某尽管有点不快,但是对王生坤的工作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都表示很满意。

  王生坤趁热打铁半开玩笑地说:“在这个非常时期,您这辆鄂牌的车好刺眼哦!干脆以后一段时间内,你不要再开出来了,害得让我们这么麻烦,也免得你自找麻烦。”

  “哈、哈、哈……”双方会意地笑了。

  忙活了半天,转了个大圈,看上去这件事情似乎回到了原点。事实上,事情的实质并不这么简单。

  “不漏一车、不漏一人”,是疫情防控交通检查的基本要求。王生坤说:“我们在检查中既怕出问题,又不怕查出问题。如果放松检查,根本就不知道有没有问题。经过核查排除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大问题。重点车辆、见疑必究。在我们二中队,类似这样的疫情防控检查登记簿有十多本呢!”

  疫情防控交通检查,有时候也需要特事特办。

  2月6日上午11时左右,一辆车号为鲁Axxx83的大货车,满载建筑物资在徐海路上由东向西行驶,可该路段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是禁止大货车行驶的,王生坤立即示意并指挥其靠边停车。驾驶员接受询问时说,这些建筑物资急于送往工地,用于一所防疫医院的新建工程,而且他并不知道去这所医院怎么走。

  王生坤向同班中队领导杨宝指导员汇报后,开着警车一路护送,将这辆大货车带至那所新建防疫医院路口。

  对过往车辆驾乘人员,王生坤总是不忘劝导他们尽量少出家门,加强自我防护。有一次,王生坤在车辆检查登记工作中,抬头看到一个路过的老人没戴口罩,他急忙拿一个口罩给老人带上,并劝说老人赶快回家,不要经常在外走动。像这样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小事、好事,王生坤每天都在做。

  随着辖区企业复工复产的到来,开发区大队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全力打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深入贯彻有关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惠企服务举措,切实做好交通应急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服务、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等工作,积极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王生坤和大家继续并肩奋战,在支援岗位和辖区疫情防控岗点严防死守。全大队为徐工集团、中大物流、嘉利物业公司等7家民生单位、企业发放通行证62张,护送引导运输车辆41台次,接受通行咨询564人次。

  他还和本大队另外一位年轻民警参加了抗疫献血。徐州市无偿献血办公室、徐州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联名落款出具“感谢状”:

  王生坤同志,感谢您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期间,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彰显大爱。您的热血奉献,为病患带来生命的希望,为平安徐州做出了重大贡献……

  守一座城,护千万家。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防疫为民的硬仗。

  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王生坤——一个普普通通的交通管理民警,就是这样与千千万万个交警一样,在艰苦而危险的岗位上,为战胜疫情贡献一己之力。

  口罩虽然遮住了脸颊,但坚毅的目光始终充满深情。穿在他们身上的执勤服闪闪反光,总是能让人民群众树立信心,在灾难中看到希望……

  (三)

  2020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

  除夕傍晚,夜幕降临。天骄世家小区1号楼301室灯火通明,喜气洋洋。

  整洁的客厅里,电视墙左侧摆放着一盆石竹,右侧花缸里插着一束绢花康乃馨。紧靠墙角的两盆绿萝绿叶葱葱,有藤蔓顺着铁制花架垂挂下来。

  宽大的茶几上,摆满了守岁食品,正在浸泡的功夫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沉浸在除旧迎新喜悦之中的王淑文和丈夫、儿子一家3口,正在喜滋滋地等待央视春节晚会的开始。

  大约在晚上7时50分左右,王淑文的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是她所熟悉的的号码,电话里传来她所在科室护士长滕艳秋急匆匆的声音:“接上级通知,明天上午8点,我们的人全部回院待命,准备接收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疫情严峻,可能要长期作战,你要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

  疫情阴霾笼罩,连春节的万家灯火也黯然失色。

  新冠病毒来袭,王淑文是知道的。但怎么也想象不出,疫情会发展得如此严峻——

  大年二十九,科室医护群里就出现了关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紧急部署的场景。对此大家有了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到岗。

  到了除夕这一天,朋友圈满是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让原本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被紧张、恐慌的情绪冲淡了许多,甚至连群里互发红包时的祝福语都变得沉重起来:“加强防护,平平安安”“新年快乐,顺利通关”“鼠年快乐,健健康康,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王淑文和群里其他医护人员的心里,同样都压着一块大石头,虽然未知却又无比坚毅,身边这群人同舟共济的情感令人动容。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上午8时。

  王淑文一大早赶到单位,所在科室医护人员齐刷刷地都来了。

  感染性疾病科病区视教室。科主任颜学兵表情严肃,话语坚定,分明就是战前动员:“我们感染性疾病科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病区,病人集中在5楼救治。医护人员因为是密切接触者,从今天起就住在2楼、3楼进行隔离,这样就要以病房为家啦。大家要按照救治流程和隔离规范来操作,尤其要做好防护。‘感染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我们一起奋斗的共同目标……”

  徐医附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是江苏省四大紧急救援基地之一,系淮海经济区区域医学中心的医疗龙头单位。这一次,又被江苏省和徐州市卫健委确定为本地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担负着徐州地区防控疫情、守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为此,徐医附院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最高等级、最严密措施,全院投入疫情防控。

  1月25日,全院取消休假,在岗待命;由各科室业务骨干完成组队工作,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医院腾空了整栋感染科大楼并建立起隔离病区,在快速设置“三区两通道”的同时,准备防护用品、梳理救治流程、开展医护培训……

  王淑文主动要求参加第一批医护团队。当天,她和医护人员一起投入战前准备:有序组织在院患者转科或者出院,整理完善住院器材设备,领发医疗防护物资,熟悉患者护理指南,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准备工作,大家着实忙得不轻。

  为了方便救治工作,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病房的护理姐妹们都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自己的长发。

  当日深夜,病房迎来第一例确诊患者。接诊、问诊、查体,确定治疗方案,跟进开展护理工作,一切规范、有序地进行。

  也就是从收治这第一个新冠肺炎患者起,王淑文和她的同事们也随之和病人一样被隔离起来。

  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一旦进入病房就要被全部隔离,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只能呆在病房大楼里而不能回家。

  这次疫情人传人,速度快,范围广。王淑文说:“这是我的职业生涯第一次经历一级响应,第一次参与应对这样的疫情,第一次在如此不确定因素下开展工作……太多的未知和疑问,甚至要面临生与死的较量,但作为副主任护理师,疫情就是命令,职责所系,义不容辞,已容不得我有丝毫的顾虑”。

  好一个“职责所系,义不容辞!”丈夫王生坤也说过同样的话语。

  王淑文与全院4500多名干部职工和医护人员一样,为的是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为的是践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2020年春天,注定是王淑文一生刻骨铭心、无法忘却的季节。

  由于隔离病房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需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医用防护口罩,再配上一层护目镜或面屏来进行工作,还有帽子、胶靴、手套等层层武装,笨重而且不透气,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局外人很难体会其中的滋味。

  每天一直都要戴的N95口罩、护目镜或面屏,戴松了起不到防护作用,戴紧了又很是勒人。每次到下班时,面颊、额头、头皮、鼻子上、耳根处等都有很深的勒痕,时间久了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红肿。 

  天气寒冷。防护服薄薄的,里面穿多了不方便工作、穿少了又冻得不行,工作时来回多跑几趟又冒汗。就这样,一会儿冻得发抖,一会儿又是一身汗水。

  最要命的是,一方面,由于初期防护物资奇缺,防护服成本较高,医护人员都特别珍惜,尽最大程度节省;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穿脱防护服耽误时间,每次穿上防护装备进入隔离区七八个小时里,都不能上厕所,开始时没有经验,都是人为地憋着,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后来,大家基本都是穿着成人尿不湿,坚持连续工作,尽管这样要好些,但是那潮湿的感觉也是很难忍受的。为此,又只能少吃饭、不喝水,王淑文曾几次出现眩晕、恶心、想吐。

  就这样,一套装备、一个班撑下来,人早已精疲力尽。而下班时往往错过了饭点,原本热腾腾的饭菜早已冰凉,只能简单热一热,蹲在一旁默默地咽下去。

  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以外,王淑文还是护士长的好帮手、病房里的好管家。各种医疗物资的领取、工作和生活用品的发放、隔离病房物品的消毒处置和更换,甚至医疗垃圾的处理、生活区卫生保洁等各种事宜,她都积极参与,当成份内事……

  对于护理来说,忙碌的苦和累是家常便饭,在高风险工作环境下,确保忙中不出错才是最关键的。

  打针、换药、吸氧、雾化等各种治疗护理,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眼罩、面屏有时候起雾,看不清清楚,对打针、输液技术以及护理人员的耐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密切观察进展期患者的呼吸功能变化,护理人员免不了要为患者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因为带着双层手套触感不好,王淑文她们就蹲在患者旁边,反复摸索微弱的脉搏,有时候一蹲就是十几分钟——就为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痛苦。

  “护理中,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患者,害怕飞沫传播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王淑文很坦然,“我们都清楚,在隔离病房里,时时处处都有被感染的危险。可是这种时刻,医护人员首先考虑的是抢救病人,而不是害怕。”

  取咽拭子的工作是最危险的,患者呛咳容易使气溶胶飞溅,医护人员却要近距离面对患者,但是王淑文她们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争先恐后采样。

  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脑梗塞病史,肢体活动存在障碍,吞咽功能较差。一次,进食时不慎出现食物误吸引起的剧烈呛咳,大量飞沫和口腔未咽下的食物出现喷溅。虽然大量飞沫喷溅时是病毒传染风险最高的时刻,但眼见呛咳可能引起病人窒息,当值护士们没有一个当逃兵,而是立即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体位,为他持续拍背、清理口腔,一直到其呼吸、心率、脉氧平稳。类似这样的情形,王淑文她们遇到的不止一次……

  疫情无情人有情。病房里隔绝的是疫情,但隔不断真情。护理工作不易,却处处有温情流淌。护士们心底蕴藏着最简单最纯粹的爱!

  在隔离病房里,无论多重的病人都是没有陪护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是一个退休老教师,新冠病毒和多种基础病的折磨使他在病房里寸步难行,但是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不再感到无助。

  2月9日,这位老人因确诊新冠肺炎住院。入院时,半身不遂、无法自主翻身、高血压Ⅲ级、视网膜眼底出血导致视物不清,自理能力严重缺陷。入住隔离病房后,老人所有的照护就全部落在王淑文等医护人员肩上。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防压疮护理,在家属同意下,联系外围护士紧急帮老人采购了气垫床并充气放好。当护士们小心翼翼地将老人家搀扶下床时,发现老人之前由于出汗多,床单、床罩又湿了,纸尿裤也该换了。她们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拿来干净的床单、被罩,帮老人换上。之后,又齐心协力将老人搀扶上床,帮老人下身擦洗干净,重新换上干净的纸尿裤,还将将其杯子倒上水、手机充上电,帮老人把家属托人捎来的东西整理好……

  一切收拾停当,刚想跟老人告别,猛然发现老人已泪流满面。只听他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这些好护士,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隔离是治疗的前提要求。隔离病房让患者与外界隔绝,与亲人隔开,独自与疾病斗争,不免孤独、焦躁与恐惧;医护人员的全身防护,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内心造成了压力与恐慌。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大,病人的心理压力更大,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成了护士们的必修课。

  抗击疫情,不仅是医疗战,更是心理战。隔离病房,隔开的是物理距离,但隔不断心灵的交流。

  一个女性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重症,来到隔离病房不久,她老公又被收治进来。由于受到外界一些误导,她的心理压力很大,由担心、害怕,发展到抵抗情绪,平时吃得少、睡不着、不配合。王淑文和护士们就给她讲病毒传染及治疗常识,并把之前有治愈出院的病例讲给她听,鼓励她要有勇气和医护人员一起与病魔斗争,与此同时,王淑文她们又经常为她洗脸、打饭、倒水、搀扶如厕等,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最终帮助她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没过多久就治愈出院了。

  有一名年轻女性患者,自从进到病房后就一直眼泪汪汪,怕自己好不了,怕感染家里人。王淑文她们经常陪伴床头,拉着她的手屈膝谈心,从分析病情、诊疗方案,到科普病毒、闲聊家常,经常一聊就是数十分钟。通过心理疏导,多方给予安抚,这位患者由哭到笑,情绪逐渐趋于平静,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隔离病房里,患者虽然看不到护士们被口罩遮挡的微笑,但可以感受到她们亲切的关怀;纵然没有亲人的陪护,但感觉到住院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有人在关心和照顾。确诊患者王某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这样的时刻过了一个此生最难忘的生日。

  王某家住丰县,父亲手术住院时被同病房患者感染上新冠肺炎,随后母亲也因密切接触被感染,最终他自己在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时也呈阳性,一家3口被相继收治隔离病房。

  通过入院登记信息得知,2月5日是王某的生日。临近时,感染科医护人员筹划着给他过一个特别的生日。王淑文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疫情当前,患者就是亲人。诊治、护理固然重要,但是照顾他们的感受也必不可少,不能因为疫情少了原本的温情和人文关怀。为此,科党支部书记潘修成教授自掏腰包,订了一个别致的鲜果蛋糕。

  2月5日中午时分,19床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

  护士长滕艳秋捧着一个金灿灿的鲜果蛋糕,缓缓递到患者王某手中,并送上温馨祝福:“今天是您35岁的生日,我代表隔离病房全体医护人员,祝您生日快乐!早日康复!”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王某惊诧不已。他长这么大,压根儿就没有这么正式地过过生日,更不敢奢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这样的场合、度过一个这样温情满满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王淑文她们为他唱响了生日歌,欢快的旋律在病房内流动。灯光渐暗,王某戴上“生日皇冠”,默默许下愿望、吹灭了蜡烛。他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地笑了好久好久……

  2月5日,徐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从徐医附院治愈出院。

  2月9日,全市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和其两位家人顺利康复。

  2月12日,有3位新冠肺炎患者走出徐医附院,其中有两位是一对母女。

  2月14日,徐医附院实施江苏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血浆治疗,3名治愈患者主动捐献血浆。

  2月17日,又有8位治愈患者走出隔离病房。这也是徐医附院收治点单日出院人数最多的一天,其中又有4位同意捐献血浆……

  到王淑文暂别岗位进入14天隔离期当日,其所在病房累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25例,其中治愈出院18例,其他在院病人病情稳定,最终都顺利治愈康复。

  这一救治效果,连同徐医附院一线医护团队饱满精神状态、高度政治站位、一流业务水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国家巡视组及江苏省卫健委的充分肯定,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此外,徐医附院团队还总结自身救治经验,将消毒隔离流程、救治工作细节、医护规范指南等编写成新冠医护宝典,供其他地区使用借鉴。

  对于王淑文来说,通过疫情狙击战的锤炼,耳闻目染、感同身受中激情满怀,热切自愿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是她最大的收获。

  疫情袭来之际,徐医附院党委及时提出“科学、规范、安全、有序”的抗疫原则。

  院党委发布《告全院共产党员书》,号召全院广大共产党员要当先锋,做表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带头依法科学、有序有效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应急组成的共产党员“先锋队”、共产党员“突击队”携手战疫,共产党员就活跃在王淑文身边,鲜红的党旗自始至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

  冲锋陷阵,党员先行。危难时刻尽显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身边的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那种使命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在大疫面前的担当和勇气,让王淑文惊叹不已,感佩和敬仰油然而生。

  她在与丈夫王生坤的微信交流中流露:没想到共产党真厉害、太伟大。这么大的国家、这么重的疫情,能够及时控制住,而且控制得这么好,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员模范带头是一个最大亮点。这一次真的感动我了,我也想向党组织靠拢。

  2020年2月15日,就在战疫的火线上,就在隔离的病房里,48岁的王淑文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在其中写到:

  通过平时对我身边中国共产党员的了解,今年正月以来又看到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中都是党支部精心组织和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中坚力量,这使我入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信心也更加坚定。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深知它的危险和灾害性……是病人的呼喊声让我坚持了下来,是党支部的组织能量和共产党员模范行动让我坚持了下来。这一切让我真正懂得: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源源不断的巨大能量。所以,我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

  有这样一群人,面对疫情,选择“逆行”。尽管关乎生死,一切都是未知数,他们却毅然决然地第一时间奔赴战斗岗位,誓与病毒抗战到底。

  有这样一群人,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隔离病房,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用血肉之躯阻挡疫情蔓延。

  有这样一群人,上班的时候总是非常坚强,人多的时候总是互相鼓励,但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想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也想到家人,就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王淑文也不例外。她深知丈夫是疼我的、爱我的、关心我的,孩子是听话、懂事的,春节里全家在一起多好。可是疫情来了,就不能多想了,作为对口专业的护理人员参与抗疫责无旁贷。

  屈指算来,王淑文离开家、离别亲人已经有38天。这是慷慨赴义、危险重重的38天;这是鏖战疫魔、饱受折磨的38天;这是王淑文于1988年11月8日结婚以来,与丈夫和儿子离别时间最长的一次。

  王淑文和王生坤最感欣慰的是儿子也勇敢加入了抗疫的战斗行列。

  王一品,18岁,去年9月,以342分的成绩考入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涉外警务专业。看到母亲投入抗疫不能回家、父亲有时能回家但每次留下疲惫的身影,懂事的他总是帮助父亲脱下外衣,为父亲捶捶背、揉揉肩。

  “爸,学院现已通知延期开学,开学时间也没有确定。您看,我是不是可以到您的工作岗位协助执勤?”王一品向父亲说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

  王生坤深知疫情的严重性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怎么忍心让儿子去冒险:“一品,去参加执勤任务,这意味着什么,你懂吗?”

  “我懂!但是我不怕!”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王一品于2020年1月30日写下了申请书。二中队中队长王刚很慎重地向大队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由中队指导员杨宝亲手将王一品的书面申请呈送上级。

  开发区大队政委戴巍大笔一挥,批复“同意”。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大队和中队领导特意安排由王生坤带着儿子上岗。

  上岗之前,王生坤严肃地跟儿子说,“一品,参加疫情防控执勤任务,既要敢于面对风险,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敢于担当、尽职尽责,同时也要做好自身防护!”

  让王生坤高兴的是,在10多天见习执勤中,儿子就像一名正式民警,不仅工作风风火火,平时能够吃苦,而且在短暂休息时还拉着他问这问那,认真记下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因为要准备开学,必须进行14天居家隔离,王一品于2月14日不得不结束见习执勤。

  他告诉父亲,从参加抗疫工作后,他就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抗疫一线人员。不管走到哪,他都会和父母亲一样,把抗击疫情作为自己应当扛起来的任务和使命。

  关于妈妈王淑文,王一品在一份自述材料中写道:“人们都说她是天使,但她是我妈,而且绝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士。一位母亲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妻子离开了自己的丈夫,一位战士离开家去到了前线,这就是眼下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里正在发生的故事,也是我妈的故事。”

  后来,王一品在谈到见习感受时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待人民群众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细心。通过这次参加疫情一线的防控工作,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了解到很多像我爸、我妈一样的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让我一次次的感动。毕业后,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抗疫中,岗位就是战场。短暂的见习执勤,让刚刚成年的王一品接受了战斗洗礼,也算在看不见的枪林弹雨里走了一遭。在这场没有烽火硝烟的战争中,他和许许多多同时代年轻人一样,共同抵御灾难,一起茁壮成长。

  原本一个团圆的年,成为这个家庭成员各自战斗的年,以至于一家3口只能在微信视频中会面、聊天。

  “抗疫瞬间”一家人建有一个群,群名叫“咱们三”。群里有一段聊天记录,细细咀嚼让人感慨万千:

  王一品:“妈,你和我爸都在抗疫一线,家里都空了。”

  王淑文:“哦!儿子真棒,我们一起努力。”

  王一品:“那当然。病人都听话不?”

  王淑文:“大部分病人还算听话,个别要求高的,我们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王一品:“那就好!你一定要注意啊!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王淑文:“放心吧,儿子!妈妈会注意的。”

  王一品:“我跟我爸出来见习了。跟你们一同战斗在最前沿。”

  王生坤:“孩子主动提出到交警一线见习,也要为防疫做点什么。”

  王淑文:“那好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更何况他是一名学警。”

  王生坤:“今天他表现还不错,先做好防护,姿态端正,警容严整,执法规范,帮助我们查询登记外地车辆30多辆。”

  王淑文:“儿子好样的!加油!”

  王一品:“加油!”

  王生坤:“加油!”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

  灾难无情,万众一心。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华民族再一次显示了同仇敌忾的强大力量。

  全民抗疫狙击战,一家三口齐参战。一个普通家庭在这次战疫中所昭示的忠诚、牺牲和奉献,同样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赵长国,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江苏警方》杂志副主编,江苏省公安厅退休干部。

  “照片”抗疫瞬间“作者、摄影家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