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对谈 | 张永祎 x 汪政:江南为何是水做的

(2019-08-29 09:09) 5719470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江南。

  古镇,老宅,小巷,老街,城墙,小桥,乌篷船,昆曲,评弹,才子,美女,文人,家族,传说……如果将这些你所能想到的江南意象,汇集成一个词汇,你会怎样表达?作家张永祎用散文集《水做的江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长久以来,张永祎把江南文化视为与中华文明进行交流对话的一种亲切方式,通过行走、阅读、调研、思考,几乎是写尽了江南的一切。九个版块,九十篇文章,九九归一,一字在水。该书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南为何是水做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启的是一场行走江南的精神之旅。为此,张永祎与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展开了对谈。

王凡 曹嘉欣 / 文

牛华新 / 摄

  对谈嘉宾

张永祎  作家

  文学创作一级,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较擅长写作影视戏剧评论、文学评论和散文随笔,曾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和《水做的江南》等。江苏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汪 政  作家、评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何处是“江南”?

  张永祎“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大概念:长江以南都是江南;中概念: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小概念:指的江南并不是指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仅指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主要区域,其主体为明清时代的“八府一州”,包括苏州、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应天(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从苏州府辖划出来的太仓州等,也就是现如今的上海、苏南以及杭嘉湖一带,广义上还应该包括长江以北的扬州,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文化就是文化江南。

  ▍汪政:现在江南文化确实已经凝聚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共同体,特别是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同唱江南文化。从整个世界来看,都在讲文化的多元,因为只有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才是一个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好的生态。其实江南文化也经历了形成、成长到达高峰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几年大家终于意识到江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通过政府倡导、民众参与、学者推动等各个方面,使得我们江南文化现在已经是风生水起。我们重新继承了江南文化的传统,并且把传统与现代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多种方面运用、弘扬、阐释甚至开发。从这个角度来看,像张永祎这样的作家和学者功不可没!《水做的江南》这本书相对好多学者在进行的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如“江南文脉”研究,在江南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方面,可以说各有各的优势。

《水做的江南

张永祎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南与水的关系有多深

  张永祎对于江南来说,水是不可替代的特征,江南如果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江南了。这里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而且从历史的角度,也是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而成。

  一是“泰伯奔吴” 开凿了江南第一条人工河“伯渎河”。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在商朝末年有个叫周的部落社会,按惯例王位都传给长子,作为长子的泰伯是当然的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周太王已经萌生三弟季历继承他事业的想法,自己就干脆避让,带着二弟中雍一起到江南,待的地方就是现今无锡的梅里镇。现在的梅里,最能证明其历史的只有泰伯庙和伯渎河了。伯渎河相传是为泰伯开发江南时所修,是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

  二是江南的崛起得益于衣冠南渡。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三次衣冠南渡,也就是因为劳动力和人才的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对于江南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江南的发展得益于江河湖海。尽管江南城市的发展有多种原因,但一定少不了水的因素。就像长江造就了南京的崛起,运河造就了扬州的崛起,钱塘江造就了杭州的崛起,太湖造就了苏州的崛起,海洋造就了上海的崛起。由此可见,江南无论从空间的维度还是从时间的维度,都说明泡满了水,也是在水中浸泡出来的。因此水做的江南名副其实,江南就是一个水灵灵的文化!

  ▍汪政:张永祎从水的角度来切入,全书整个的结构都用水去贯通,这个意象可以串起他对于文化的思考。如果到了其他作家手上,他们可能又通过其他意象来定义江南。也正因为这样一种丰富性的书写,使得我们的江南文化也变得那样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张永祎的语言非常优美,形象非常鲜明,对日常生活书写得细致入微,他这种真正接地气的、非常有生活代入感的文化书写,相对于其他风格的书写具有优势。我们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既得到审美的享受,又得到知识的涵养,更重要的是很感性地对江南文化就有了比较形象的、具体的而有深度的了解。他不是江南人,但却是江南文化绝对的发烧友。做到这个程度,真的不容易。

  江南水孕育出怎样的江南人

  张永祎:江南人整天与水打交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音容笑貌、为人处事、思想感情都有一种水的属性在里面。经过长年流水文化的淘洗和冲刷,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不自觉的记忆,便将流水的灵性积淀在大脑的组织结构之中,江南文化的最终成果,也因此变成了江南的集体人格。所以我给出一个结论:水做的江南,最终的答案应该是水做的江南人。

  一是灵秀如水。江南人的灵秀,是从眼里到心灵都充满智慧生机,通体都透着一股秀气灵气。几千年来,这里人文荟萃,名流辈出,秉江河湖海之灵气,通静水深流之哲学。许多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江南如雨后春笋,都是灵秀人格的点睛之笔。苏绣、昆曲、评弹、越剧、绍剧、黄梅戏等,也仿佛有细水流长的悠远。

  二是细腻如水。江南人的细腻是出了名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园林。再说喝茶,江南人喝茶有20种泡法。我还想举一个例子,北京故宫里的金砖。明代苏州吴县建筑工匠蒯祥,因为技艺高超,做活细腻,被任命为总管明皇宫建造的“首席工匠”。每一块金砖从采泥到出窑,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历时一年多时间。制成的金砖里面没有一点气泡,外表也没有丝毫细纹裂痕。因此故宫太和殿中铺砌的4718块金砖,就成了江南人细腻风格的精品力作,多少年过去了,依然如故。

  三是温润似水。温润的背后就是儒雅,因此江南人到哪儿,都会带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明朝四分之一的状元出于江南,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明清两代每七个进士,就有一个出自江南,江南还成就了数不胜数的文人、画家、音乐家、戏剧家等。

  四是坚韧像水。水的习性有两重性,既有循规蹈矩的一面,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既有波平如镜的一面,也有惊涛拍岸的一面。无论是吴越春秋的刀光剑影,还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声男唱,更有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铿锵之声,这些都是石破天惊、豪迈勇武的气质体现。面对沧海横流,江南人力挽狂澜,方显英雄本色者,比比皆是。史可法视死如归抗清军,梁红玉舍命击鼓退金兵等壮举,都充满着气冲霄汉的胆识和壮怀激烈的血性。

  ▍汪政:中国人是非常讲究辩证法的。我们往往只看到江南的温润,忽视了它也有刚猛的一面。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多面性,特别是辩证对立统一的这一面。江南人奋起抗争、不顾一切的那种牺牲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都写下非常具有悲剧性的篇章。《水做的江南》里提到《桃花扇》,作者花了很多笔墨。这出戏很典型地通过这样一种人物塑造,把江南文化的两面性写进来。书里面还提到,像江南的建筑,那个墙叫粉墙黛瓦,它恰恰是为了防火。你别看就这么一个建筑的意象,它都是把水与火这样对立的两面都统一起来。

 

《桃花扇

孔尚任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永祎为什么会在江南出现这么多粉墙黛瓦?我思考了这个问题。一是从阴阳角度看,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法则。在古代的文化强调万物都有“阴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都是说明自然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所以一黑一白就是一阴一阳,粉墙黛瓦正是体现顺应自然。二是从五行角度看,体现等级差别的取向。在古人的眼中,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也就是五行,五行配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方配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土配黄居中,金配白居南,水配黑居北。毫无疑问黄色居中,是高贵的颜色,只有皇宫可以用;黑和白是处于两边的普通色彩,只能用于民居。三是从理学角度看,体现了存理灭欲的思想。江南古镇的基本面貌,许多都是宋、明代形成的。宋代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喜欢那些张扬的色彩,这种理学的审美趣味不仅入诗入画、也融入了建筑,更加强调黑白这种趋于理性的无色之色。四是从环境角度说,体现了色彩相融的取向。梁思成先生曾讲,南方花草树木常开,四季都是有颜色的,所以建筑就素雅一点用植物装饰就行。五是从功用的角度说,体现了坚固耐用的特点。一般瓦在烧制的过程中,最终呈现的都是红色的,但在基础上再加上一道窨水的工序,就能够变红为青,青瓦比红瓦更坚固耐用。

  江南之外的文化胸襟

  张永祎对于《水做的江南》的封面设计,我们商量着要能够体现四点:一是突出水乡风貌。要有小桥、流水、人家、河埠头、乌篷船等显著标识,让人们一看到,就知道是江南的标志性符号;同时,要通过书名的黑字白底能够与水乡的粉墙黛瓦相呼应。二是反映江南特点。要有江南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深邃意境,让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没有采用过于直白的照片,而是呈现出一种绘画的方式。三是体现中国意味。让拱桥和倒影形成一个闭环,这样可以直抵中国文化心灵深处的“尚圆情结”,以进一步强化圆融、圆满和团圆的召唤结构。四是描绘春天感觉。整个封面是绿色衬底,春天有从桃花柳绿透露出来,希望给人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感觉。

  ▍汪政:这本书的设计的确非常独具匠心,但是读者不要停留在书封,赶紧打开这本书。前几天我推荐了叶舟的《敦煌本纪》,《读品》周刊也做了报道。一个是《水做的江南》,一个是《敦煌本纪》,可以说是一个象征、一个代表、一个隐喻。作为读者能把这两种书一起看,我觉得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识得更深。享受江南文化给我们馈赠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去吸纳江南文化以外的文化。通过《读品》周刊这个平台,展示出一种宽阔的、包容的文化胸襟,表现了我们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立场,我很赞赏。也希望读者们能有这样的文化观念、文化情怀,特别是文化胸怀。


(来源:现代快报读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