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桂香街》近日上映 | 以光影之美书写初心与使命

(2019-07-23 09:53) 5686308

  烟雨江南谁家暖,运河水映桂花香。 

  7月22日,根据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的同名小说《桂香街》改编的电影故事片《桂香街》登陆全国院线。 

       该片以“最美基层干部”、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东头村)原党委书记许巧珍为原型,围绕许巧珍与社区居民间的故事和保护大运河的身体力行,讲述一段家国至上的燃情岁月、一份纯澈美丽的动人爱情、一场艰苦卓绝的运河申遗、一位高龄党员的赤子之心,是一部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的主旋律好作品。
 

苏派小说掌门人、鲁迅文学奖得主范小青温情之作

  《桂香街》系苏派小说掌门人、鲁迅文学奖得主范小青温情之作,是一部讲述百姓故事的世情书,勾勒出一份来自社区工作者的爱与忧,细腻之笔再度书写平民生活的脾性与体温。本书以新形势下的居委会工作为主线,抒写了发生在桂香街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故事,表现了基层居委会干部真实朴素的一面:能干又热心的下岗女工林又红不甘终日枯坐家中,主动挑起街道居委会主任的重担,带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小陈投入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看顾孤寡无依的老人,化解邻里间的纠纷,冷静处置突发事件,机智地与破坏社会安定的坏分子周旋斗争。

  

       1

  数易其稿   打磨剧本

  电影《桂香街》是标准的主旋律叙事。影片以许巧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纺纱女工到最美基层干部的故事。真人真事本身就十分感人,但在歌颂、宣传这类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时,电影必须做有效的艺术转化,方能避免“明明是真人真事,怎么一演出来就假”的陷阱。

  《桂香街》通过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拆迁、低保、就业等敏感问题、深度开掘人物的过去和精神,书写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主旋律电影回到了真实人心。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主创团队对剧本历时一年的反复沟通、打磨,先后修改了20多次。据电影总制片人沉爱华介绍,团队曾先后邀请两位业界重量级编剧参与创作,先后写出了数十稿,但大家对塑造许巧珍这个人物究竟应该采用艺术加工还是立足真实产生了分歧。“我们想要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许巧珍。”

  导演石磊在关键时刻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剧本的进度。为了深入了解许巧珍,他前后多次来到常州,深入社区、居民以及许巧珍家中,并在手札一一记录。“收到他改的这稿剧本的时候特别激动,我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那些镜头,如果当时他在身边的话,真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沉爱华回忆道。


  2

  倾情演绎  细腻呈现

  今年59岁的著名演员吕丽萍,在《桂香街》饰演晚年许巧珍。凭借自然亲切又不失深刻的表演,吕丽萍曾为观众奉献过一个又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但她同时坦言,随着年龄渐长,适合自己的好角色越来越少,因此十分珍惜许巧珍这个角色,“这是我演绎许巧珍的最佳时刻。”随着年龄的增长,吕丽萍与许巧珍的心更加接近了,更能体会老人散发的光和热。

  著名演员句号和青年演员牟珈乐也在其中奉献了精彩的演出。他们在电影中分别饰演许巧珍书记的副手孙大宝和来桂香街实习的研究生“春天”。

  电影《桂香街》同时呈现了一个唯美诗意的江南。“别的剧组最讨厌下雨,因为下雨就只能拍室内戏,我们却常常盼下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演石磊说,再好的洒水车,也只能浇湿局部,唯有真的江南烟雨,才能呈现出最自然的效果。

  电影的音乐也充满江南意韵。除了运用《好一朵茉莉花》《珍珠塔》等带有典型江南元素的传统曲目,剧组还请到了著名的作曲家关峡。吕丽萍老师的代表作《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主题曲也是关峡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所以他也是最懂“红衣奶奶”的人了。 


那些不容错过的“隐形彩蛋”

  老戏骨飙戏,甘当绿叶乐做“耀眼的配菜”。

  主角之外,配角同样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邀请到杨猛、李军这些老戏骨作为演技担当,正是剧组的“小心机”。

  吉林市话剧团演员、老戏骨杨猛在影片中扮演多次受许巧珍帮助的社区居民贾声援。为了拍一场落水戏,他不仅临时学起了划船,还在早春寒冷的天气里浑身湿漉漉地在地上躺了大半个小时,引得现场的工作人员纷纷竖起大拇指。

  老戏骨李军曾出演《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多部武侠剧,镜头不多却生动出彩。这次,他在《桂香街》中饰演的孙老太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回家乡后隐姓埋名,无儿无女,因为不愿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靠自己制作梳篦卖梳篦生活。为了演好孙老太爷,李军参观梳篦博物馆,和导演探讨人物的个性特点……原来导演设计孙老太爷因残疾没有多少台词,但李军在和导演的交流中碰出火花,赋予人物更多的内容,最终在镜头前真实展现了一位和蔼可亲,又不失老军人风骨的老人。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桂香街像是范小青为我们精心制作的一个容器——任这世间各种不同形式的爱在其中相互挤压又相互包容。透过这个装满鲜活市井气息的容器,我们足以窥到我们时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希望与隐忧,亦足以体察作家审视社会的冷眼和关怀众生的热心。(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