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文海无边,一生辛苦:叶橹

(2019-04-09 14:34) 5604996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叶橹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叶橹

  叶橹,原名莫绍裘,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著有《叶橹文集》、《艾青诗歌欣赏》、《<漂木>十论》等多部作品,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权威地位。

  1936年,叶橹出生在江苏南京。次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母亲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叶橹抱在怀里,背井离乡一路逃亡到广西。  

  叶橹对文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一本书或是一张写满字的纸片,都令幼时的他如获至宝。中学时期,叶橹开始广泛阅读鲁迅、巴金、沈从文等名家名作,并在《广西文艺》上发表了多篇散文评论。   

  命运充满了偶然,结缘诗歌也是如此。1953年,叶橹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大学校园内浓郁的文化氛围唤醒了叶橹对诗歌的敏锐触觉。  

  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几期刊登了诗人闻捷的作品。区别于当时诗歌普遍存在的“喊口号”现象,闻捷的诗如一股清流,赞美自然风光,讴歌爱情,这让年轻的叶橹感到惊喜。惊喜之余,叶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诗歌评论《激情的赞歌》,没想到很快就被《人民文学》刊登出来。  

  随后,《人民文学》编辑部写信向叶橹约稿,于是他又写下了《抒情诗中的我》,谈论诗歌中的“小我”与“大我”,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轰动。《人民文学》、《文艺报》都向叶橹伸出橄榄枝,希望他毕业后来做编辑、记者。

  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的叶橹却遭遇了人生的一股寒流。从硫铁矿的劳改犯,到采石场的“留场就业人员”,再到苏南农村的“新农民”,叶橹经历了长达23年的流放生涯。

   



  长时间与文字隔绝,让叶橹倍感困苦。他在散文《阅读天空与大地》中这样写道:“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上,曾经有整整23年的阅读空白。那23年,是我个人的‘炼狱’时期。”直到1980年,叶橹先后被聘到高邮师范学校和扬州大学任教,他才得以重新回归文学的怀抱。

  叶橹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发掘,有着卓越的洞察力。1985年,诗人昌耀在《西藏文学》上发表了长诗《慈航》,同年11月《诗选刊》也进行了转载。早年昌耀的诗歌因晦涩难懂不被大众认可,《慈航》发表后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然而相似的流放经历却让叶橹产生了共鸣,于是他为昌耀提笔写下了诗评文章《杜鹃啼血与精卫填海》。昌耀诗歌中所蕴含的思绪和力量,因为叶橹的解读开始被世人接纳,昌耀也因此逐渐被人认知和推崇,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对“诗魔”洛夫晚年巨作《漂木》的解读,是叶橹诗歌评论的另一亮点。《漂木》全诗三千行,气势磅礴,结构井然。为了此诗,叶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研究,写出了十篇关于《漂木》的解读,称为《<漂木>十论》,这也成为读者了解《漂木》的十把钥匙。

   

  叶橹和艾青的交往,也是诗坛一段佳话。当时,艾青是中国诗坛的灵魂人物,广西出版社想请叶橹为艾青诗歌写一部评论集。在通读了艾青的所有作品之后,叶橹才下笔写出《艾青诗歌欣赏》。卧病在床的艾青看到这本书大为赞赏,不仅亲自写信给叶橹,还写下一幅“春华秋实”的字赠予他。

   

  1989年至1991年,叶橹受邀在《诗歌报》上开辟“现代诗导读角”专栏,点评新诗创作。当时诗坛风起云涌,许多青年诗人崭露头角。专栏开设后,《诗歌报》主编蒋维扬每期都会寄一篇诗歌原稿给叶橹,请他点评。一年多时间里,叶橹陆续发表了数十篇诗评,为青年诗人和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这些文章不仅对中国现当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叶橹成为一代诗人诗歌美学与诗歌探索的启蒙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区别于其他诗评家,叶橹诗评的最大特点就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思考。“人们能在诗中的忧郁中认识自己的忧郁;在他的灵魂中认识自己的灵魂,并且在那里不仅仅看到诗人,还看到‘人’。”叶橹受到别林斯基这句话的启发,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诗学”。

  2015年11月,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虹桥书院在扬州恢复成立,叶橹出任首任院长。他的“叶橹书斋”成为新虹桥书院的灵魂,吸引了很多青年诗人慕名前来求教。

   

  “他从大学时代走进文学评论视野,虽然有二十多年的耽搁,依旧执著。他是闻捷、公刘、昌耀、洛夫等诗人的有力推手。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更以‘辩论人’的身份,推动中国先锋诗歌发展,是中国青年诗人的鼓舞者和理论推动者。”这是《诗歌周刊》对叶橹的综合评价。

  “叶橹叶橹,为谁揺橹,文海无边,一生辛苦。”著名诗人忆明珠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叶橹。如今,年过八十的叶橹每日还在为搭建诗歌交流平台、推动中国诗歌长足发展忙碌着。参与“新诗百年”研讨,指点青年诗人,正如他几十年来一直做的那样:在茫茫的诗海中,将自己立成一座灯塔,照亮中国诗坛众多诗人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