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彬:写在“文学新秀双月谈”一周年之际

(2018-04-16 10:01) 5278717

 

  诸位上午好!

  很荣幸,被委以重任,简短回顾“文学新秀双月谈”一年来的情况,事实上,省作协创研室任何一位为此项重要的文学行动作出过辛勤奉献的同仁都比我更有资格在这里说长道短,但他们都很谦逊,容许或纵容我越俎代庖,因此,我要郑重感谢他们的信任,同时代表下面的文学新秀、青年才俊们,向为此项系列活动付出或即将付出汗水和智慧的各界人士表达诚挚的谢意!

  “是的,流水奔一程,就会有一段新的生活……是的,流水一直在冲撞、摆脱,诞生……”,在“文学新秀双月谈”一周年同时新的文学新秀借助这一平台继续登场“走秀”之际,我想起了善写风景和河流的胡弦的以上这两句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学苏军”领军人物、“文学苏军新方阵”、文学新秀这样一个江苏省作协着力打造的人才培养的梯队,构成了江苏文学川流不息的宏大格局,他们薪火传递,绵延着江苏文脉的传统和活力。其中,文学新秀代表着新生力量,代表着江苏文学未来面对大变局时代各种挑战和困境的生力军,从一年来我们推出的10位青年作家的创作和成长情况看来,我们仍旧需要像河流而不是参天大树那样想象和期盼他们:“我们已经知道它要去哪里,我们仍不知道它要去哪里……” 他们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构筑自身的写作个性,有的人突飞猛进,一年多以来成绩斐然,比如庞羽、赵菱;有的人则沉潜笃定,靠实力在低音区生成自身厚重、绵远的回响,比如向迅、汤成难、杨莎妮;有的人清醒地知道自身的文学疆域,以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耐性和执着,挥洒才情、探究可能,比如周荣池、范先慧、陆秀荔;有的人心怀高蹈的写作志向,在剧烈的自我博弈中寻找和改变着自己的写作方向,比如兰童、陈志炜……他们是多元的、生动的,他们让我们信心陡增,也让我们疑窦丛生,这就是“文学新秀双月谈”的意义,不在于踵事增华,而更着眼于呈现生态、勾画可能。正如孟子所说:原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作为一种青年写作者的理性、科学的培养模式,“文学新秀双月谈”的开创性和启示性在未来也许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起到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作家协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给学校的文学文化教育带来了最具现场感和当下性的文学活动,在青年作家与青年学子的互动中,注视、聆听、感应、思考,相互观照和滋养;另一方面,青年作家与青年批评家坦诚交流、交锋,在沟通和质辩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认知,修正或狭隘或偏执的文学观念,以形成和促进批评、创作共同成长、双翼齐飞的良好格局。记得去年3月份“文学新秀双月谈”启动的时候,韩书记曾经强调了这一活动力图实现的三个目的,概括起来就是江苏青年作家的健康成长、国内优秀青年批评家对江苏青年作家成长的关注,以及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评家的共同成长,从这一年来“文学新秀双月谈”的成果来看,这三个目的应该是圆满达成了。正是因为有了2017年的良好开局,今天,新的“新秀”又可以登上这个舞台,他们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或困惑尚未可知,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作为一个习惯性散布消极论调的业余批评家,我还是忍不住说几句风凉话,无论对于江苏的文学新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的青年写作而言,此时还远未到张灯结彩、论功行赏的时候,文学的路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难,青年写作及其生长语境、扶持机制,在持续性增长和繁荣的背后,也遗留了很多潜隐的复杂症候。在此引用何平教授前一阵子很火的一篇文章中对“文学新秀”的理解:“文学新秀”不只是生理年龄的“新秀”,生理年龄的年轻同样可能写出谨守文学教条腐朽陈旧的文学,就像现在大量的90后写作。真正的新秀是对文学可能性的大的勘探和拓殖……

  最后,以新科“文学新秀”茱萸的诗歌《半成品》的一节作为结束语:“作为半成品,永远未完成/火焰悬空,孤独地朝你吐舌头/呼出的气差点打湿面颊。拨开睫毛/你可以看清楚一切/正在穿越河流的事物/迅速弯曲,溶化,陷入僵局/而你我将在成为容器之后接纳它们/因为水,成品的存在显得可疑/嘴唇安放粗糙,而意义却在别处。”

  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