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筚路蓝缕传薪火:范伯群

(2018-04-03 14:30) 5604306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构,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去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重要的项目之一。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的研究批评事业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将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已故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姑苏文化名家范伯群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范伯群


 

  

  范伯群,中国著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1年9月,范伯群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毕业于东吴大学数学系,母亲毕业于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幼儿科。  

  14岁时,范伯群跟随父母迁往苏州。“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自古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更是涌现了俞樾、王韬、叶圣陶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作家。范伯群的文学梦也在这片土地上萌发。

  1951年,范伯群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郭绍虞、朱东润、贾植芳、周谷城、周予同等众多名家。强大的教师阵容大大开拓了范伯群的文学研究视野,受恩师贾植芳的影响,范伯群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之路,贾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派的为人之道,也让他受益终身。

  在钻研学术的道路上,曾华鹏是范伯群的另一位良师益友,二人相互扶持,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作为中文系有名的才子,范伯群与曾华鹏毕业后本该留校任教,然而时代风云激荡,临近毕业,贾植芳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锒铛入狱。范伯群和曾华鹏因此受到牵连,不但经历了三个月的严格审查,毕业分配方案也被改动。二人如同两只惊弓之鸟,被迫飞离上海。


范伯群(右)与曾华鹏(左)

  面对政治的风浪,文学是最好的慰藉。来到江苏后,范伯群和曾华鹏开始了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完成老师贾植芳布置的毕业论文《郁达夫论》和《王鲁彦论》,补上这份迟交的作业。

  1957年,《郁达夫论》在《人民文学》第5、6期合刊上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专业的现代文学作家论,也是继20年代茅盾发表多篇作家论后的第一声回响。贾植芳在狱中看到两位弟子论文的目录广告,倍感欣慰,复旦中文系的学生也都奔走相告。《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在编后记中这样写道:“据所知,作者并非专门从事文学研究,而是两位中学教师,可见繁荣文学的社会潜力,是广泛存在的,这是令人感觉可喜的事。”

  此后,范伯群又与曾华鹏合作出版了《王鲁彦论》、《现代四作家论》、《冰心评传》、《郁达夫评传》、《鲁迅小说新论》等研究著述。20世纪80年代初,范伯群与曾华鹏成为名扬一时的“文坛双星”、“双打选手”。

  1980年,范伯群参与编纂《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把现代文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近现代通俗文学方向。

  2000年,凝结了范伯群二十年研究成果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这本书对现代通俗文学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史料价值显著,填补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空白。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杨义对此称赞有加:“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我们现代文学整体工程中去,做了我们过去没有做的东西……这是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当中的一个苏州学派。”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称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拓荒性学术工程”,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散文家艾煊评价道:“范伯群先生的研究成果,用一句简括的话说,那就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找回了另一只翅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荣获了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2001年,从苏州大学退休的范伯群被聘到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任专职研究员。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范伯群完成了长达78万字的独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这部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周期构建出的独立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体系,被贾植芳称赞是继《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后,“设计精巧、施工精心的优质二期工程”。2008年,《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范伯群将自己大半生的学术道路总结为“三部曲”——起家、转移和回归。从新文学起家,转移到通俗文学研究,现在他将回归到整体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来。基于他的“回归”史观,2013年范伯群在《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创新性地提出从“明末的冯梦龙们→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是中国市民大众从古至今的一个“文学链”。

  2017年,86岁高龄的范伯群又带领他的第二、第三代弟子合作编写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这代表着通俗文学向通俗文化研究延伸的新水平。

  几十年来,范伯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学者,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由过去新文学的“一元独步”朝着雅俗文学等的“多元共生”新体系发展,为鸳鸯蝴蝶派戴上了市民大众文学的桂冠。身为教师,他传承着恩师的“贾门”传统,呵护学生,提携后进,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后来人。

  回首自己的学术生涯,范伯群这样总结:“文学史上有成千上万的课题,我不过拾了一些煤,供烧‘一餐饭’而已,格局实在是不大的。我不过持之以恒,不断地去‘拾’罢了。”这棵文坛的常青树,在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愈发繁茂。

  范伯群先生于2017年12月12日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