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颁奖

(2024-01-15 11:29) 5994348

  江苏作家网  古城泰州,尽染文艺风华2024年1月14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在泰州颁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刘霞市人大副主任臧大存市政协副主席方兴化人民政府市长殷俊以及首届刘熙载文学评论奖获奖者、评委代表全国著名青年评论家代表、泰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员、里下河地区作协负责人当地高校师生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刘霞为著作奖获奖者陈晓明颁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泰州市人大副主任臧大存为著作奖获奖者孙郁颁奖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方针为论文奖获奖者孟繁华颁奖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兴化市人民政府市长殷俊为论文奖获奖者南帆颁奖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茂良为论文奖获奖者张清华颁奖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泰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泰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王飞为论文奖获奖者季进颁奖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周焕祥为论文奖获奖者黄发有颁奖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泰州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庞余亮为论文奖获奖者陈思和颁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泰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文杰为本土评论家奖获奖者周卫彬颁奖

  刘熙载文学评论奖以中国近代文学家、理论家刘熙载命名,由江苏省作协和泰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设立该奖是国内首个单独设置的文学评论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奖励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优秀成果,推动文学理论批评事业繁荣发展。首届评审作品年限2012年至2022年(第二届起评审作品年限为两年)经评选,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获著作奖,孟繁华《当下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方向——从石一枫的小说创作看当下文学的新变》、南帆《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张清华《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季进《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黄发有《论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陈思和《天香与上海书写》获论文奖,周卫彬《通往镜中之路——易康中短篇小说散论》获本土评论家奖。

  “从南朝刘勰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一直到刘熙载的《艺概》,这是一条江河、一座山脉。”李敬泽在讲话中说,刘熙载通过极其丰富、极其活泼、极其富于感性,又十分敏锐的批评实践,深刻体悟到传统文化的体和道,使这一文脉更加饱满更加宽阔。生于清末的刘熙载,是在由伟大的古典传统向近现代文化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一位杰出的回望者和总结者。设立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既包含着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回顾,也包含着一百多年来一代代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的信念,“那就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感受力出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开出新的境界,提供新的视野,锻造新的方法。让我们共同为这份责任而思考,而写作,而创造。”

  郑焱指出,刘熙载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大家,也是一个与时代进程保持密切互动,代表着历史良知和时代洞察力的学问家。与泰州市共同设立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是省作协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意见的重要举措,希望泰州加快发掘里下河丰厚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扩大里下河文学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希望各位获奖评论家继承刘熙载的文学遗产,弘扬刘熙载的文学批评精神,不断推出能够引领时代风尚的评论佳作。

  刘霞致欢迎辞,向获奖评论家表示祝贺,表示积极拥抱文学评论发展热潮,整合各界优势力量,为文学评论发展搭建崭新平台,深度构建创作与评论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颁奖典礼还举行了情景话剧、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俞丽云)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授奖词

  一、著作奖

  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在世界文学的宏阔视野中,细致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囿于现代性而内含的矛盾境况,认真观照并深刻揭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其对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共通性和差异性的辨析,对中国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之间互动关系的发掘,兼具文学史家的历史眼光和文学批评家的艺术敏锐,体现出鲜明的理论自觉性和批评主体性。其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理论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学、与时代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展现出一个大批评家的问题意识和一个理论家的创新能力。

  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

  聚焦汪曾祺所凭依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资源,以他的人生轨迹为经,以他的人际交往为纬,以点带面,写出一群人在大时代进程中的风貌、挫折、余绪。以美文气质的学术文笔,剖析时代的横截面,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之“另一种”。叙述开合自如,平易近人;考辨细腻周全,典雅庄重。以智性、自省的姿态,铺陈文学史传统的思想脉络,触类旁通,气象生动,彰显一代学人持重守静的治学风范。

  二、论文奖

  孟繁华:《当下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方向——从石一枫的小说创作看当下文学的新变》

  以深入、独特的研究视角,剖析石一枫小说创作的观念转变,借此揭示当下中国文学在“问题性”与“道德感”等层面生成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文章立足当代文学的当下性与现实性,以“问题小说”的理论脉络为轴,重新厘定石一枫小说的意义价值。观察视角细致敏锐,学术判断客观精准;文本细读体贴入微,理论分析鞭辟入里。本文树立了以作家个体创作看取当代文学整体变化趋向的范例,拓展了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新向度。

  南帆:《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

  以理论之光、理性之思深入研究当代文学的乡村书写,以知识分子笔下的乡村问题和症结,揭橥其乡村书写的观念内容和思想面孔,探讨知识分子面对乡村主题时的叙事焦虑。文章见解独到,论证严密,以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知识分子面对乡村问题时产生的焦虑感与无力感,竭力呈现乡村书写所蕴藏的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内涵,为重新理解“文学的乡村”和“乡村的文学”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

  张清华:《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

  深入探究百年新诗发展变革中的六个重要问题,深刻揭示百年新诗内部变革的动力机制,材料实证严谨,史家见解频出。清晰明了的问题意识、开门见山的形式架构、质朴理性的美学分析,为百年新诗发展历程的谱系学考察,奠定了稳定坚实的论证基础。从具体可感的文学经验到普遍智慧的理论阐释,完整呈现诗歌创作中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的动态发展关系,对新诗的创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进:《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

  围绕“视差之见”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揭示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文化内涵的中外差异,展现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前沿动态。文章论述详细严密,辨析明了清晰,展现出作者作为资深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信息优势与视野优势。其为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赋形塑身、推陈出新的思考与实践,对推动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黄发有:《论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

  以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之联系为切入,以期刊、媒介为视角、方法,打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向度。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研究文献的分析,揭示两者之间互动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文化内涵,深入解剖文学期刊向文学创作传导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扩散状态与复杂关联,生动还原文学思潮与文学期刊幽微复杂的互动关系。文章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考辨分析入情入理,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拓展新思路、新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阔大的理论空间。

  陈思和:《天香与上海书写》

  熟练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上海的“现代性”起势为线索,在大体量的历史背景下,富于说服力地呈现《天香》的上海书写及其蕴含的独特性。在“以小见大”的投射性分析中,以谱系学的眼光梳理、厘定海派文学书写的历史纵横、文化意涵,以及其意欲呈现的“上海怀旧”,具体而微地重构了上海之于王安忆的文学意义。论文视野开阔,史论结合,深见史家功力。行文流畅自如,风格至简。

  三、本土评论家奖

  周卫彬《通往镜中之路——易康中短篇小说散论》

      以细腻详实的文本细读,建构属于个人性的文学感受和价值判断。研究视野始终聚焦本土文学创作现场,以真实可感的文学经验,躬身入局,勤恳爬梳,条分缕析地展陈本土作家作品的地方性、现实性和当下性,力避感性分析的偏私,发掘、彰显其独到的审美省思,于细处见出大气象。文章论述扎实可靠,辨析准确周全。行文晓畅,视野开阔,不乏锐气与新意,又兼具学理性和全局观,展现出当下本土批评家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