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在宁颁奖

(2023-12-26 09:49) 5993593

  江苏作家网讯  2023年12月23日,《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南京隆重举办第五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颁奖典礼。陈平原、张清华、黄发有、张学昕、黄平、赵雪英(程德培先生夫人)等获奖作者,吴义勤、郑焱、丁帆、贾梦玮、夏晓虹、王双龙等颁奖嘉宾,以及王秀臣、陈汉萍、韩春燕、杨青、贺仲明、张光芒、李松睿、刘大先、杨辉、黄德海、曾攀、崔庆蕾、傅小平、行超、田梦等专家学者获邀出席典礼。颁奖典礼由《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主持。

 

*黄发有教授因参加外地重要活动中途离开,未参加合影

  “《扬子江文学评论》奖”创办于2013年,是江苏省作协设立的四个“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之一,对每两年发表在《扬子江文学评论》上的作品进行评选。该奖已成功举办四届,共有二十四位评论家获奖。获奖者年龄涵盖老中青三代,职业分布广泛。获奖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艺术表达能力,在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第五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评选范围为2021-2022年在《扬子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本届评审分初评、终评两个环节。2023年2月,评审工作正式启动,经初评委员会推荐、审核、评议,并参考转载情况、引用情况、下载情况等量化指标,从224篇候选篇目中选出了18篇入围作品。由本刊编辑部现场计票,根据票数产生了以下六部获奖作品(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陈平原《我读鲁迅四十年——〈《中国小说史略》校注〉后记》、程德培《寂静之声——罗伟章〈寂静史〉述评》、黄发有《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审稿意见》、黄平《父之名:论郑执小说》、张清华《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张学昕《素朴的诗,或感伤的歌——王尧〈民谣〉论》。


左:《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

右: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退休教授夏晓虹|左: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

左: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

左: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扬子江文学评论》名誉主编丁帆 |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

左: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吴义勤|右: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左:程德培先生夫人赵雪英 |右:《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

  

  特别致敬奖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为丁帆先生颁发《扬子江文学评论》“特别致敬奖”。自从2006年创刊以来,《扬子江文学评论》先后多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两个最重要的核心期刊目录,这本杂志也从默默无闻成长为享誉国内文坛的最新锐、权威和最具个性品格的文学评论刊物之一。“江水开辟流其间”“饮其流者怀其源”,丁帆先生担任主编十六年,带领《扬子江文学评论》从筚路蓝缕走向春华秋实。值此创刊十七周年之际,《扬子江文学评论》谨以“特别致敬奖”(本奖项不设奖金)向丁帆先生的辛勤耕耘与无私付出表达最真挚、崇敬的谢意。


  第五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获奖名单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相同则按发表刊期先后)

  《寂静之声——罗伟章<寂静史>述评》,程德培,《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2期

  《我读鲁迅四十年——〈《中国小说史略》校注〉后记》,陈平原,《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

  《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审稿意见》,黄发有,《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

  《父之名:论郑执小说》,黄平,《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

  《素朴的诗,或感伤的歌——王尧<民谣>论》,张学昕,《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

  《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张清华,《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

授奖词|获奖感言

-按现场颁奖顺序排序-

  黄    平

  授 奖 词

  黄平巧妙地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结合起来,从郑执的写作前史入手,将其父亲去世作为节点,区分出“青春文学”和“东北书写”的范式之别,点明他在文坛“第二次”登场所体现出的新文学观念,更进一步将新东北作家的社会分析推进到精神分析层面,剖析出“象征”同“寓言”的分殊,将文学的语言同其他社会科学的语言区分开来。文本细读体贴入微,议论时势纵横捭阖,理论阐释鞭辟入里,“以父之名”不仅仅是对于过往的祭奠与凭吊,更是对于当下的批判与反思,本文于此树立了一种作家论的范例,为当代文学批评的探索拓展了新的向度。

  获 奖 感 言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评委、诸位师友,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阜新二街53号有一家万顺啤酒屋,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穷鬼乐园”。它的隔壁是十块钱可以跳三曲的黑灯舞厅,门前挂着电工、水电焊工、瓦工、木匠的牌子。我听郑执讲,他每年要去很多次,那里的啤酒两元一扎,十块钱可以让一个人喝得烂醉不醒。什么是“新东北文学”? “新东北文学”不过是二十年前的一封信,在如此严寒的冬日,郑执这些送信人踏雪而来。谢谢诸位。

  张  学  昕

  授 奖 词

  张学昕兴发感奋,磅礴而下,从语体风格创造揭橥技术与观念之间的内在统一,又从历史与记忆的辨析中让故事回到生活,敏锐地发现王尧压制空间维度的有限性,而刻意地张扬时间对心理、精神、灵魂与存在层面的赋形,从而让作品具有了诗性与哲性、简洁与浩瀚、缤纷与素朴、信仰与犹疑、神秘与虚幻的复调属性。作为一篇即时性、参与式的评论,文章对《民谣》的论述见证了同时代人的友爱、共情与理解,体现出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双向奔赴与彼此促进。

  获 奖 感 言

  感谢《扬子江文学评论》,感谢评委老师们。我这是第三次来领江苏文学的奖。2011年,我和《当代作家评论》的老主编林建法老师一起来江苏领了“江苏省文学评论特别奖”;前年,又获得了“《钟山》文学奖”。我喜欢江苏的作家,江苏有中国一流的作家、一流的评论家和一流的杂志。近三四年来,我大概评论过二十多位江苏作家,我热爱江苏文学,我最大的愿望是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谢谢!

  黄  发  有

  授 奖 词

  黄发有探入到当代文学史叙述表面背后的幽微角落,选题新颖独特,在材料实证之外辅以史家的见识,将审稿意见纳入到文学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考辨与个案分析,描述其在政治、艺术、商业合力作用下的样貌,以及如何关联着意识形态、美学趣味和出版审查之间的协商与平衡,使之不仅是一种惯常的出版程序,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更是有待抢救的史料和亟待深化的学术空间。史料的拓展背后是史观的转型。文章质朴而有力,结实又灵动,在众声鼎沸之所着力补苴罅漏,于人迹罕至之处发现别有洞天,为当代文学研究开发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获 奖 感 言

  在今天这个场合我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南京是我另外一个家,我的房子现在还在。《扬子江文学评论》是我的老东家,我对它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年刚刚创办的时候,丁帆老师就带领我和同彬一起办这个刊物,在编辑《扬子江评论》(当时还叫《扬子江评论》)的过程当中我也学到了特别多,所以特别感谢江苏省作家协会、感谢江苏、感谢南京,也祝《扬子江文学评论》办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张  清  华

  授 奖 词

  张清华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开门见山,通过对中西古今经典小说的形式与形式感的总结归纳,正名立论,引譬连类,然后进入鲁迅的“重复”和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的具体分析之中,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最后复返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形式与“中国故事”的讲法之上。行文清通流畅,论述旁征博引,作为文学内部研究的本色当行之作,从作品的经验性上升到话语的超验性,又由普遍性的理论回归到具体性的实操,贯道通透,深入浅出,既有益于阅读鉴赏,又有助于创作实践。

  获 奖 感 言

  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但发言是比较困难的。过于扬扬得意会令人讨厌,过于谦逊低调又显得有些矫情,所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特别感谢《扬子江文学评论》的朋友,感谢评委会,感谢丁帆老师,因为我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丁帆老师的敦促、鞭策之下写的,是一组文章当中的一篇,我自己感觉文章写得并没有那么好,可能评委会也有奖励我多篇文章的苦劳的意思,所以非常感谢。我现在也到了六十岁,觉得很感慨,文章现在写得没有很多,经常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年纪越大,胆子越小了。有时候觉得学术性不足,有时候觉得文学性不足;原来是想在学术性和文学性之间达成平衡,现在感觉平衡越来越难了。也因此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努力,写出不辜负《扬子江文学评论》、不辜负各位评委和老师期望的文章,谢谢各位!

  陈 平 原

  授 奖 词

  陈平原夹叙夹议,娓娓道来,述介自家阅读鲁迅四十年心得体会,从比较文学入手,到文学史叙述展开,再到学术研究落脚,摭拾掌故信手拈来,辨章学术触类旁通,举重若轻的议论彰显浑厚之力,饶有兴味的行文蕴含至简之道,端见大家小文、自我作古的生动气象。文章以自己作为方法,将鲁迅丰富多元的精神层面抻展开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人成长与精进的路径,不惟具有个人学术脉络梳理的价值,对青年学者的治学而言更是别具一番启示意味。

  获 奖 感 言

  大学教书近四十年,摸爬滚打,多少总会获奖的。多年来,我领奖基本上局限于北京,要不教育部,要不北京市,还有各种专业学会等。这回终于可以出京了,让我扬眉吐气,真的是“紫气东来”呀。

  很奇怪,我的好运在东南,而不是华南——比如我的家乡广东。今年十一月,获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颁发的“2023年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奖,该奖项操作规范,且奖金颇高;十二月,又获南京的“《扬子江文学评论》奖”,这也让我惊喜,好像天上掉馅饼。

  苏州领奖前接受媒体采访,我说:当下中国,有没有“杰出教育家”,我不知道,因为很难定义;我关注的是“寻找”,寻找教育家这一过程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教育家”的功能及价值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起码在教育领域,不一定官大学问大、影响大、贡献大。平日里大家都埋头各自的专业领域,很少从根本上思考教育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借助此行动,聚集一批对教育感兴趣的理想主义者,尽其所能思考、实践、表达、传播,推进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另外,当被要求用一句话做自我介绍时,我脱口而出:“北大教授,一个认真教书的好学者,还能写点文章。”真没想到,这“还能写点文章”马上就见效果了,这不,获“《扬子江文学评论》奖”呢。

  在问学路上,我获奖不少,基本上是专业著作,还有教书育人等。至于获当代文学创作/批评奖,这还是第一次。记得洪子诚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版时,曾在评说学者散文部分表扬了我好几句,可惜后来的增订版把那一节删去了。可以这么说,虽然是中文系教授,大书小书出了不少,但因术业有专攻,除了私人交谊,我极少参与文坛活动。今天,承蒙《扬子江文学评论》诸位评委厚爱,让我偶然得以出圈——出学术的圈。

  获奖是好事,证明我曾经努力过,且资质、人缘都不错。年轻时对此很在意,因牵涉职称晋升等。但60岁以后,我就不再申请任何奖项了,主要是担心挤占青年人的空间。在大学教书的都知道,评教育部人文社科著作奖,都是这么操作的——教育部下达推荐指标给各校,学校分解下发给各院系,很多年轻学者的著作很好,但出不了校门,无缘参与竞争。我主动放弃,年轻学者不一定就能评上;但我若申请,院系及学校自然优先推荐,因获奖概率高。大概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么做,今年北大校方改变规则,预留若干名额,动员资深教授申报,说是不占院系指标,这下子没办法了,只好重新出山。

  2019年3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颁发上一年度论文奖,选了我的《“思乡的蛊惑”与“生活之艺术”——周氏兄弟与现代中国散文》,考虑到不该占用属于年轻人的聚光灯,我委托别人代为领奖。主办方误认为我清高孤傲,看不起此奖项,害得我解释了大半天。对方终于听明白了,回了这么一句——老同志也需要鼓励嘛。

  这话很有道理,也很深刻,我欣然接受。自此以后,只要不必填表,不用自吹自擂,哪里颁奖我都欣然接受。没错,这个时代,年轻人“压力山大”,很需要鼓劲;可老先生也不能太早“躺平”,若身体及精神允许,也该与时俱进。所以,即便明知是安慰性质的奖励,我也心领了。谢谢大家。

  (此处为陈平原老师事先提供的书面发言,现场发言内容有所删减)

  程 德 培

  授 奖 词

  程德培关于《寂静史》的述评,建立在具有雄厚积累的学养与敏感犀利的艺术感受之上,具有取镕经意、自铸伟辞的风范,呈示出文化与自然、沉默与发声、死亡与话语、意义与表象之间的扞格与缠绕,体现了悖反的辩证思维,在言出法随的自信与心行处灭的反思之间,评论成为饱含哲思的艺术品。自出机杼与点染发明,让评论的对象犹如载体与介质,传导出批评家对于世界与人心的洞察,令读者见月忽指,获兔弃蹄,显示出评论文体的创造性与独立品格。

  获 奖 感 言

  各位领导、评委会的各位老师,晚上好。我是程德培的夫人,今天我到这里代他来领奖。刚才主办方让我说两句,那我就说两句。第一句是,我参加这次领奖,感到非常欣慰。第二句是,感谢《扬子江文学评论》和各位领导对他的作品的肯定,我真的特别感谢。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首先是身体健康,然后是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