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重洋的玫瑰——第二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在昆山张浦举行

(2019-11-18 11:12) 5767835

 

图片

开幕式现场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红叶飘飘、硕果累累。11月15日至16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昆山市文联、张浦镇人民政府主办。《扬子江诗刊》、昆山市作家协会、张浦镇文联、昆山美研中心承办的“跨越重洋的玫瑰——第二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暨夏季风田园诗会”在风景秀丽的张浦镇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六位外国诗人,在中国诗人、翻译家陈义海的主持下,激情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随后,中外诗人一同欣赏了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烈而诙谐的《淞南山歌》表演。

图片 

开幕式现场

图片 

开幕式现场

图片 

张清华致辞

继续合作,为诗人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外国诗人表示欢迎的同时,回顾了上一届的成果。他说,这次邀请的外国诗人朋友更具有代表性,国内诗人也更具有影响度。“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圣地,东晋以来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大部分唐诗宋词描写的景象,故事都在江南。这里是中国最美,物产最丰富,最浪漫的地方。”他希望各位外国朋友通过这次诗歌交流活动能充分感受这一点。

    张清华认为,这种现场互译主要是对诗人有深度的了解,让跨越语言的诗意抵达诗人们的内心。“我期待未来与《扬子江诗刊》,昆山市张浦镇继续合作,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图片 

贾梦玮致辞

跨越鸿沟,促进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梦玮表示,第一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听到了世界各种语言甚至方言朗诵的诗歌,也看到了诗人们为了寻找最合适的词语绞尽脑汁,打磨自己的作品。”他认为,翻译也是创造新的生命,新的果实。翻译是让诗歌借助另一种语言转世投胎。“去年,印度诗人 送我一件小礼物,是一个木雕象,让我想到了‘象’这个字。象这个字在中国含义丰富,象在南方也有翻译的意思。”

    由于文字文化传统不同,中外文化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诗歌翻译则是这道“鸿沟”里的深沟。贾梦玮表示,“这是一道美丽的鸿沟,正是因为有着这道鸿沟的存在,才保有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我们的文学只有受到译制文学的挑战,才会有健康的发展,发展至新的境界。”

图片 

丹麦诗人穆尼姆·阿法克朗诵

图片 

波兰诗人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朗诵

图片 

苏格兰诗人格里·卢斯朗诵

图片 

美国诗人西蒙·奥蒂斯朗诵

图片 

南非诗人左拉尼·姆西瓦朗诵

图片 

摩洛哥诗人菲缇雅·莫基德朗诵

    开幕式外国诗人朗诵会,风格丰富而多元。譬如,丹麦诗人穆尼姆·阿法克用阿拉伯语激情朗诵了一首《世界》,高昂的语调在广场的空中阵阵回荡。波兰诗人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朗诵的《中央公园的石头》,仿佛感受到一枚枚“石头”在轻声表达着什么。美国原住民诗人西蒙·奥蒂斯朗诵了一首实验作品《我父亲的歌》,开头和结尾都以民歌音调来串联,通过不同节奏、音量的反复出现令人感受到美国西南部那干燥土地的韵味。南非诗人左拉尼·姆西瓦则上台用方言朗诵了一首《土地的儿子》,诗词中夹杂谚语和口技,精彩非凡。

图片 

美国女诗人、翻译家徐贞敏发言

齐心合力,搭建中外诗歌的桥梁

    来自美国的女诗人徐贞敏,是两届活动外国诗人的联络人,热爱中国文化的她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并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在朗诵自己作品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说,去年第一次来张浦镇参加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她感到很开心,“收获非常大,”。今年再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也是因为去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表示,“首先举办这样的中外诗人交流活动非常重要,以前中国诗歌在国外的传播比较少见,很多外国诗人只知道中国古诗,对中国的当代诗歌并不了解;同时外国也有非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所以这样的交流可以作为文化与文化之间,诗歌与诗歌之间的一个桥梁。”

    徐贞敏说她很愿意为搭建这座桥梁做点什么。这两年她奔波在中美之间、北京和江苏之间。“这个活动第一站是在北京,第二站来到昆山张浦,这样,外国诗人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南北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江南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带,外国诗人来到这里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江南文化,深切体会到了江南美景。我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长久地举办下去。”

图片

中外诗人、翻译家座谈交流。

现场翻译,完成诗歌另一种投胎

    本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安排了现场翻译、双语朗诵、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力求促进江苏诗歌“走出去”,同时引进国外的诗歌经验,以推动中外诗歌创作的共同发展。

诗歌翻译大多是个体的、单一的、面对纸质文本的独立翻译,而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翻译局限,译者直接面对作者,强调现场翻译,由中方诗人、外方诗人和翻译家共同组成一个活动空间,先由翻译家将原作直译为对方语言,再由对方诗人通过与原作者的现场交流将之丰富化、诗意化,最终形成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对诗歌翻译方式的创新,无论在翻译的准确度上,还是在译作的再创造上,都大大提高了诗歌翻译的水平。

    参加此次诗歌互译的六位外国诗人为丹麦诗人穆尼姆·阿法克、波兰诗人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苏格兰诗人格里·卢斯、美国诗人西蒙·奥蒂斯、南非诗人左拉尼·姆西瓦、摩洛哥诗人菲缇雅·莫基德。六位中国诗人为路也、叶辉、巫昂、孙冬、黄梵、刘亚武。四位翻译家为陈义海、柳向阳、李晖、刁韩莹。

    15日下午,中外诗人以对应的方式分组,每组配备一名翻译家。每位诗人提供一首诗歌,在翻译家的协助下悉心互译。在风景如画,景色宜人的张浦镇“乡野硅谷”,暖暖的阳光从窗外洒向高大的展示中心大厅,六个设计独特、风格迥异的尖顶小屋内,组诗人和翻译家相对而坐。记者看到,他们不仅对作品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并且就写作背景、国族文化展开充分交流,从而在诗歌创作、翻译、批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据悉,《扬子江》诗刊将遴选并发表本次翻译沙龙成果。

图片 

路也的《永别》与西蒙·奥蒂的《农夫与银行家》 互译,翻译柳向阳。

图片 

叶辉的《飞鸟》与菲缇雅·莫基德的《死亡没有预告》互译,翻译李晖。

图片 

巫昂的《生肉》与左拉尼·姆西瓦的《答谢辞》互译,翻译巫昂。

图片 

孙冬的《陌生人的温暖》与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的《谜》互译,翻译孙冬。

图片 

黄梵的《鱼》与格里·卢斯的《小小树丛》互译,翻译陈义海。

图片 

刘亚武的《河流的高处》与穆尼姆·阿法克的《痛》互译,翻译刁韩莹。

    张浦镇诗人夏杰、沈学妹、彭进进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文/摄 通讯员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