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国书记在淮安乡镇社区调研文学阅读情况

(2019-07-28 13:19) 5690737

  江苏作家网讯  为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不两直”调研要求,2019726日,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轻车简从,赴淮安部分乡镇、社区的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深入了解社区乡村文学阅读状况和我省作家作品在基层的传播情况。

  问题一:如何让更多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摆上社区书架

  河下古镇是淮安区历史文化名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即诞生于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河下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八九位年轻党员正在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汪兴国询问了他们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喜欢哪些当代作家。这几个年轻人年龄大约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他们说,还是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外阅读篇目中有一些文学名著选编,工作以后基本上没读过小说之类的纸质纯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就只买老师推荐的儿童文学名家的书给孩子看了。有个小伙子说,平时喜欢在手机上看军事题材的网络文学,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看纸质小说还是在18年前。汪兴国问他们知不知道江苏的文学期刊,一个25岁的女青年说,偶尔看看《读者》《青年文摘》,没看过纯文学刊物,也不知道江苏有哪些有名的作家。



  江苏是文学大省,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文学苏军在国内文坛享有盛誉,但是在基层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里他们的作品却不多见。河下街道文化中心的图书阅览室里找不到一本江苏作家的书,而在钦工镇文化站图书室和甘姜村综合服务文化中心图书室,我们看到了赵本夫的《别样人间》、毕飞宇的《玉米》和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等江苏作家的书籍,因为这两家图书室与区图书馆实现了联网,可以通借通还。但总体上看,一方面是我省每年上百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量、出版量,一方面是在基层图书阅读场馆能见到的小说却少之又少。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让江苏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基层,让群星闪耀的江苏作家们为基层普通群众所了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问题二:如何使更多的民众走进社区书屋

  也许是高温炎热,走访钦工镇文化站图书馆和甘姜村文化服务中心时没有见到一个借阅者。据甘姜村综合服务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图书室每月借出的图书很少,只有寒暑假时学生会来借些书,平时来现场看书的人没几个。阅览室比较敞亮,书籍除了农业科普类,有相当一部分文学图书和哲学类经济类图书,墙上贴着《农家书屋阅览室守则》《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但是,没有装空调的阅览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很难吸引读者前来看书。


  钦工镇图书馆相对仄逼狭小一些,高大的书架间仅容一人通过,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有江苏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黄蓓佳的《星星索》《白棉花》和庞瑞垠的《红尘男》等。我们在这个小小的图书馆调研时,同样也没见到一个来借书、还书的。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如何吸引基层社区、乡村的群众走进图书馆,品味书香阅读,是基层文化文学工作者同样面临的课题。




  调研中发现,农家书屋以农业技术实用类和生活常识类图书居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读者的生产生活的实用需要,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学类图书偏少,文化设施、场馆的条件也有待改善,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

  思考与举措: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入基层、走进大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才能发挥其以文化人、引领风尚、鼓舞人心的作用。这次调研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我们了解到了基层社区乡村图书场馆的真实状态和基层群众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思考的依据。汪兴国透露了他的初步设想:依托“扬子江”文学品牌效应,与基层文化部门和街道、镇村合作,在全省布点设立若干个“扬子江文学驿站”,重点推介江苏作家的文学作品和《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扬子江评论》等江苏文学期刊,同时组织文学讲座、新书分享、读者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引领大众阅读,让文学真正走进人民大众之中,让书籍成为滋养灵魂、浸润心灵的甘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文联、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方面肩负重要职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是塑造民族灵魂的伟大工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品质,省作协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加大力度、创新举措,持续扎实地开展文学惠民活动,为引领、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学阅读生活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周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