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与复杂,平凡与神奇——王大进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19-03-29 11:42) 5597455

  江苏作家网讯  2019年3月27日,由省作协主办的王大进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国内著名批评家、文学期刊主编贺绍俊、李国平、刘琼、孔令燕、李寂荡、叶开、吴俊、温潘亚、张光芒、何平、朱辉,省作协青年批评家何同彬、韩松刚、黄玲以及《文艺报》《文学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作家网、凤凰网记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汪政主持。

  王大进现为省作协专业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现已发表出版长篇小说《阳光漫溢》《婚姻生活的侧面》《欲望之路》《我的浪漫婚姻生涯》《欢乐》《这不是真的》《地狱天堂》《虹》《春暖花开》《一个女人的回忆录》等,出版小说集《救赎》等多部,另发表中短篇小说300余万字。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推介到海外,获得较好了社会影响。曾获第三届、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项。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大进作品的重要标识,就是现实主义,”汪兴国说,“他的小说继承了江苏文学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紧贴江苏大地、聚焦人民酸甜苦辣的现实主义,是走进生活深处的现实主义。”

  同为江苏的优秀作家,范小青和朱辉对王大进的现实主义创作深有感触。范小青认为,“一个优秀作家,他和时代的关系一定是两方面:首先是植根时代、植根现实,同时又是独立于时代、独立于现实的,这两点大进都做到了。”

  朱辉感叹,“大进对现实的反应能力、反应速度特别快,这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比较可贵的品质和素质。”


       从王大进整个创作历程来看,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是不断变化的。汪政认为,“渐入中年的王大进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新阶段,成功地完成了中年变法。这一变法的关键就是不再宏大叙事,不再依靠"大词",而是在自己擅长的写实基础上更彻底地回归到日常生活,回归到平民,回归到朴实的话语。”张光芒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历史小说成为风潮,现实题材特别是描写转型期现实的长篇小说很少,然而,“王大进在2000年发表《欲望之路》,非常敏锐地写了进城打工的人如何走上欲望之路,又如何失败,走上不能重返人性本真状态的不归之路。近20年后,我读《眺望》,觉得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思考,王大进对人性、社会、小说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欲望之路》写了转型期的异化主题,《眺望》则显示出另一个主题,即人的现代性正在缓慢地建立。”
       2018年最新出版的《眺望》是王大进继《欲望之路》后的又一力作,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代,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困境和情感挣扎。黄玲认为,“王大进的作品是贴近现实的,为时代人心把脉,在城乡差异之间去写人心的变迁。”孔令燕认为,“《眺望》的汤小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通人,无论高考成功还是失败,最后这批年轻人就是要到城里来看花花世界,通过这个切口观察城市的众生像。他选取的人物表面看上去似乎非典型,其实身上承载的时代意义是非常典型的。”何同彬也认为,“《眺望》通过汤小兰这个角色完成整部小说,非常具有当下的历史性。新的长篇有意识地介入正在剧烈变化的城市化进程,《眺望》是一个女性主体版的《欲望之路》,对涉及到的职场、官场问题表达得也很充分。”

  大家认为,王大进的现实主义写作呈现出明显的价值落脚点。鲁敏说,“他对人间正义有一种朴素坚定的信念,所以他整个小说提供的文学观、价值观,或者说人间道义取向都是相当正义的。”


 

  人性的张力、语言的功力与讲故事的能力
      
贺绍俊用“心理现实主义”概括王大进的创作风格,“他在对现实主义如实描写的同时,强调对人物心理的探测,他通过环境描写等表达了具有象征性的内容,看到了内心心理、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

  由这样的相互联系,王大进进入到情感和人性深处,追问、探寻、思索。韩松刚用两个词概括了王大进小说的心理特点,“一个是不安,用来表现时代、社会,以及处在社会当中的人的不安;一个是不甘,这种不甘是对于真实自我和正义的寻求,在小说中表现为梦想、眺望还有尊严。借此,小说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力量。”

  虽着意刻画人性,但王大进的特点是写人物不追求离奇古怪,写命运不追求大起大落,看似简单平稳,但意蕴悠远,令人心动。“所谓文学功能和力量也正是让人心动,这是大进的简单与复杂,平凡与神奇。”范小青进一步分析王大进的文本特点,“首先,从风格上讲他是现实主义,人物带着泥土和生活气味;第二,心理分析是大进的强项,有的地方细致到极致,女性心理写得好,男性心理也写得好,非常精准到位;第三,他的作品是具有现代性的现实主义,比如说不做结论、不做判断,通过文本呈现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写法对读者的阅读是有要求的。”

  尽管如此,王大进的作品又是好读的,这源于他出色的语言功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李国平注意到,“在小说越来越不重视故事情况下,王大进始终是一个故事论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小说观念,他的故事有悬念,有留白。在他的作品中,有惊心动魄的地方,有意外变故的地方,在惊心动魄、意外变故之外又能读出命运的余味。”

  温潘亚也提到王大进讲故事的能力,“特别是短篇很精彩”。读到长篇小说《眺望》时,他说,“这部作品中的时间、空间的张力很充分,呈现出了人物命运的变化、人性在善与恶之间的变化。身处这个时代之网,任何人都不能逃脱,也逃避不了。作品的主题发人深省,人们在眺望什么呢?哪里是人们最终的归宿?是故乡、是心灵的故乡,是人性的守望、奋斗的希望?给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很大。”

  何平从江苏的世情小说传统入手分析王大进的创作特色。“从这个角度看,王大进的小说在整个江苏文学里面不是孤立的,读王大进的小说,其实要跟整个江苏文学,比如范小青、朱辉、鲁敏等一起去读,他们形成了写当代世情小说的传统。在这个社会发生大变化的时代里面,是最能够产生好的世情小说的时代。”

  


  低调内敛的沉静写作者
      
王大进是江苏作家中的独特存在。他的身上,既表现出江苏作家的地域特色,又有鲜明的个人特质。吴俊认为,“江苏不仅整体上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有特点,而且还有一些典型个案,从这样的大背景说下去,像王大进这样的作家跟许多江苏当代作家一样,是奠定江苏文学历史地位的作家。”刘琼认为,“江苏是文学肥力很高的省份,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创作政策和环境非常好,这样的土地上,如果不写出特色是没有出路,事实上,王大进的许多小说早就引起文坛关注了。”李国平分析王大进作品时也提出,“放到江苏范式来寻找王大进,似乎他也是独特的一个”。

  由文到人。孔令燕认为,“从王大进的作品也能看到他的为人,表面写的是权力、欲望,内在机理却非常善意、柔软,他对某一样东西充满同情,这一点让人感同身受。”

  王大进淡泊名利,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低调沉潜的写作姿态。“在这样一个唯恐被他人遗忘的时代,大进很少参加文学活动,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虚名所累,默默无闻地创作。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家要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大进为我们作家的职业操守做出了表率。”汪兴国说。

  李国平评价“王大进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人,从世俗层面上看,王大进几乎干净得像雪一样,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从文学层面,他是一个作品论者,将文学思考贯穿于创作中。如此低调的,靠作品说话的作家,现在已经很难找了。”

       研讨会上,王大进特别感谢时代对他的眷顾,他说:一个作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30岁能写,40岁还能写,50岁还能写,到60岁还能写出东西,我觉得特别幸福。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表达。”(周韫、俞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