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题诗歌创作从太仓浏河再出发——著名诗人评论家集结把脉当代诗歌创作

(2017-07-25 10:36) 4516409

   7月10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太仓市文联、浏河镇政府协办,太仓市诗歌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太仓浏河召开。活跃于国内诗坛创作的诗人、评论家等2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对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解析诗歌特性,把脉诗歌创作的走向和趋势,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带一路”诗歌采风创作计划,是由《诗刊》社率先倡议发起的,并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支持的长期项目计划。此举在国内诗坛引起了较好反响。2015年7月,“一带一路”诗歌首次创作采风活动在浏河揭开帷幕。两年来,《诗刊》社采取多种方式,沿着“一带一路”的区域和线路,开展了不同特色的诗歌创作活动,如“诗遇三沙”我为三沙写首诗,有力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

   太仓浏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港,亦是“江尾海头第一镇”和“全国重点镇”。历史上的浏河,也是明清“娄东诗派”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太仓致力打造“文化浏河”名片,将江海交汇的浏河名声远播。近年来,不少诗人、批评家走进古镇浏河,讴歌浏河丰富的江海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浏河成为催生诗坛构筑“一带一路”品牌采风创作的首发地。迄今为止,《诗刊》社共征集“一带一路”主题诗歌达数万首,编辑出版《诗履“一带一路”》丛书(3卷本),收入优秀诗歌作品300余首。

   《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致辞,希望广大诗人、评论家抓住历史机遇,回应人们呼声,“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广,人口众多,因此要凸显诗歌的渗透、浸润和滋养,要在“一带一路”的全球化背景下,写出不负于伟大时代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主持当代诗歌创作研讨活动。来自高校、媒体、出版社、期刊社的诗人、评论家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中国计划出版社副总编、编审西渡强调,诗歌要与时代和生活紧密呼应,写出个性特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敬文东坦言,现代诗与古体诗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面对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要注重词语的分析性,但也要警惕“语意空转”。文汇报副总编辑缪克构指出,当下“一带一路”媒体社会都很关注,但高质量的诗歌创作不多,诗人要善于在这样一个巨变时代的面前,把握时代变迁和人类发展的命运。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诗歌界堪称其“一带一路”的践行者,他仅非洲就去过六次,还出版外文诗歌集。在研讨中,他的当代诗学观点很明显,就是要更多的去看世界,认识当下,拥抱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说、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构建新的社会文化构架,诗歌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时代语境、词语空间和文化传承,对诗歌作者而言也许小时代的书写更接地气。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自亮、无锡诗人王学芯、《十月》编审谷禾、山东诗人王夫刚、无锡市作家协会主席黑陶、安徽诗人吴少东、《清明》编辑木叶等相继发言,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的交锋,切实有效地与之对话、碰撞和呼应,从而保持客观现实的联系。

   在研讨会总结时,《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鼓励众多诗人、评论家面对不同的语言、文明、文化和生活等,努力开发汉语诗歌的新领域,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深入挖掘,精耕细作,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怀、有灵魂的时代诗篇。

   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地诗人、评论家代表参观考察了古镇浏河,郑和纪念馆、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等地,纷纷表示要将江海交汇的浏河,起锚地的浏河,自觉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历史潮流,让诗坛的“一带一路”主题诗歌创作走的更远更好。(宋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