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楚:一曲青春的赞歌——评周新长篇小说《返归》

(2024-03-26 08:24) 5996581

  

  澎湃着时代大潮涛声的《返归》,是一部要把青春镌刻在故乡丰碑上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逐梦沃野的倾情之作,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一代青年他们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为什么要返归?带着疑问、新奇和探究之心,我打开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返归》篇章。

   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渡汉江》诗中,写下了两句千古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而今天,有一批在外打拼的游子,他们心系故土,梦牵故乡,因而他们却“近乡情更亲”。遥望着乡村田野,笑对着父老乡亲,规划着建设故乡的美好蓝图,跟宋之问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和欣赏周新的长篇小说《返归》,一种欣喜之情洋溢胸间,似春风扑面惬意无比,如吮吸着清新空气神情气爽,仿佛看到了田野上蓬勃生长的草木和庄稼,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书中的返归者,有一度事业成功的企业老总,有从事房屋销售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怀揣理想,在乡村振兴的大旗指引下,义无反顾,从大都市毅然决然地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去创业,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去解开闭塞、荒凉的桎梏,去打造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建筑多样颇具特色的家园,建设人人向往的新农村。

  小说开篇是一片亮色。首先着笔的是一缕“初春的阳光”,给人以周身的温暖,明媚的春光带给售楼大厅一片光明,希望在生长。令人意外的是,主人公李海玲新年上班后,整整45天没卖出一套房子,可见房地产是何等的惨淡与萧条。这位才貌双全的“售楼小姐”,业绩为零,何谈绩效工资,能保住饭碗就是奢求了。事实上裁员正在进行,人人自危,而她的父亲又查出中晚期胃癌,自己三十一岁孑然一身,职场、情场和父亲的绝症,这“三大焦虑”似三座大山,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温暖的阳光和三大焦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紧紧地攫住了读者的心。于是,小说在令人担忧的“三大焦虑”中拉开了帷幕,像江水在文中流淌,时急时缓,时而要绕过暗礁,时而也能欢快地奔腾向前;多少感人故事,多少喜怒哀乐,多少徘徊与彷徨,都是围绕着三大焦虑而展开。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拉动一百多项产业的房地产,何等显耀,而今却迎来了凛然的寒冬。李海玲和她的同事们,每天枯守在售楼大厅望眼欲穿,盼望买房人,虽是笑脸相迎,态度谦恭,但购房者寥寥无几。作品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备受煎熬,凸显了现实的疼痛,确是匠心独运。如此处境,李海玲等人祈盼着售楼的春天到来,当然也会思考今后路在何方。高楼依然在,辉煌却远离,所以有人认为,这是诱发李海玲她们返归的最初动因。从表象上看,似乎有理由,但实质上决非如此。李海玲因卖房而认识了新男友侯明,当他惊讶地问李海玲“你为什么要回农村?你在这里,我可以给你优越的生活、幸福的人生”时,李海玲不为所动,只说“人各有志”。这“志”就蓄含着她想投身乡村振兴的洪流中造福桑梓,否则,她完全可以留在侯明身边。而女老板姚家芳,说得更是动人心扉:“我也想为家乡振兴做点实事”。因为在她们心中,改变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可能才是返归的初衷和志向。

  工作上压力山大,李海玲的父亲又得重病,真是雪上加霜。作者安排清明祭祖一事,这个情节内涵丰富。一是回家看看被病魔折磨的父亲,商量治疗对策,也让父亲的心情得到安慰;二是不忘列祖列宗,不忘生她养她的根,这也为她后期的返归作了情感上的铺垫;三是请同事孙中发假扮男友,给父母以惊喜和慰藉。这其中,李海玲最牵挂担心的是父亲的病,即使在售房愁肠百结时,她也时刻把父亲的病装在心中,所以当她听侯明说能帮助治疗时,内心激动,恳请侯明帮助。同样,她也帮助侯明做了一些事情。她的才能和美貌,使侯明产生了依赖和幻想,希望能结秦晋之好,而最后两人未成眷属,给读者留下了怅然。但是,却恰恰反衬了李海玲回归的意志和决心。

  李海玲的焦虑,像浓厚的雾霾弥散在读者眼前,心中似有沉重的心结难以放下。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像磁石般吸引着读者,期盼着阳光照耀,驱散浓雾,消除李海玲也是读者的担忧。作者与读者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渲染压力时,穿插了爱情描写,有真挚的爱,亦有情感的纠葛,把读者从紧张的此岸渡到了放松的彼岸。爱情的登场和穿插及时而必要,让读者在焦虑中饱受着温情的滋润,雾霾渐散,时而轻松起来。小说在写到爱情、婚姻和家庭时,世俗的情愫尽显新意,孙中发因充当李海玲的男友等原因,婚姻走到了尽头;苏东平举办的离婚仪式别出心裁;姚家芳的错爱,使她的爱情隐蔽而灰暗;而李海玲先是失恋,而后经受着侯明的猛追,等等,令读者刮目相看,丝丝惋惜。

  李海玲等人从思想、精神到行动上的返归,出乎人们的意料,有客观因素,更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她们返归思想的萌芽,动机的由来,如何去表现,这是对作者的一种考验。而在《返归》中,作者的伏笔运用精妙,令人惊叹,从不在文末来个急转弯,而是让人物的思考和行为,如春草般潜滋暗长,最后有瓜熟蒂落之感。如在第二章就悄悄安排,孙中发在家乡时说“你看这么好的地方,我们偏偏要出远门”,李海玲说“久客思归,说不定哪一天会回来上班”;而后用了李海玲父亲的话“好多年轻人都回来了,搞新农村建设。省得在外面受罪啊!”。这样的伏笔如小溪,流淌在字里行间,隐含在自始至终,使结构严密、紧凑,结果没有突兀怀疑之感。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亦是闪光的亮点。房地产从商业帝国的巅峰跌下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李海玲为代表的年轻人,何不裹挟其中?让读者对她们的焦虑、茫然、压力,尤其是转变,有了透彻的认知。而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初春的阳光”到“金灿烂的油菜花”,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书中的朝阳、晚霞、花草、风雨,也深深地触动着故事中的人物。诸如此类的描写,从不同角度为她们坚定返归的信念作了注脚,如同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我们至今不忘。

  《返归》内容丰富,容量较大,让读者看到了时代前行而又复杂多变的步履。不同职业身份的人,都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亮出了精神和理想的火花,折射出了由于风云变幻而产生的不同心态和人性。一部作品,能紧扣时代的脉搏,既有如椽大笔的磅礴,又有手术刀般的细腻,剖析当下,由此及彼,由表入里,从而刻画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做到过程引人入胜,结果鼓舞人心,让读者掩卷深思良久,沉浸其中还想重新翻阅,甚至还希望看到续集,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作品,而《返归》正是如此。

  乡村振兴的巨轮已扬帆起航,建设新农村的旗帜正高高飘扬,父老乡亲的期盼,千百年来尚是原生态的生灵召唤,李海玲这代人没有迷恋大城市的五光十色,没有满足于表面上光鲜而苦苦打拼的职场,更没有另攀高枝好高骛远,而是返归故里干事创业,表现了思想观念的新彻变,更体现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无畏担当。作品深情地讴歌了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与选择,这对于当下千方百计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祈求光宗耀祖而又艰难挣扎的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实在太大了。这样的选材和题材,稀少而倍感珍贵,俨然时代与社会之亟需。

  虽然与《筑梦记》的结尾不同,但我们同样坚信这一代年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这是情节发展的水到渠成和必然结局,是意外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可见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不凡之功。感谢周新让我们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全方位地领略了当下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和返归之心,让我们对乡村振兴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作者简介:

  李树楚,男,中共党员。曾在江苏兴化陈堡初级中学任教,任独立初中校长多年。爱好文学,在《新华日报》《泰州晚报坡子街副刊》和《江南时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