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敏:晓来花片落秋风------丁一散文诗集《花落红花落红》读后

(2020-09-29 10:14) 5931156

  翻开《花落红花落红》散文诗集,窗外的蝉鸣正热烈。《秋蝉》熟悉的曲子随风而至,宛转悠扬,含蓄隽永。“花落红,花落红,红了枫......”这澄明之下的吟唱,诵达一份隐藏的诗意,岂止是对时光的挽留呢?

  我一直觉得散文诗的秘密,只有经由融入多重元素,以多重视角描摹,不露声色地转折收敛才能获得。记得最先默诵的散文诗是柯蓝的《早起短笛》。语言天生的强力性,冠词和副词绝妙运用,给予我最美的启蒙。今天悉读丁一老师的这本诗集,方知真正的蓝天始终安然云层之上啊。它难以触及的高度,不为常人所企。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未可全然感受它的丰沛,沉潜的热情和内涵。

  阅读需要会意。如果说阅周作人谈论江南草木的散文,如抿嘴吃龙井茶;而读丁一老师描绘江南秋色的诗文,则似午后品碧螺春。两者皆滋味鲜醇,色泽隐翠。它们亲近自然,乡息馥郁,承载着岁月的表情,暗示着大地的欲望。《花落红花落红》中金色的稻田,低垂的穗子像无数的碎片,重叠覆盖,无不使人感到具有的重量及背负的使命。这片富庶之地“因了与美学对话的金黄稻束映衬,定格寂静隽永微笑,给予关于生命思考与饱满的人生。”秋已暮,一抹微凉。断芒的稻桩长出细细的绿须,随风在我视野里若隐若现,芳香依稀。那些草木风景,早已满地落花红带雨,金井梧桐秋叶黄。孤独的秋蝉,故人般地落窗前,悄悄湮没夏的鼓噪,隐了音律。而轻轻的鸣音,依然萦绕于耳:“展翅任翔双羽雁,我这薄衣过得残冬。谁道秋下一心愁,烟波林野意幽幽......

  同是叙事、抒情、哲理相融的书写,而丁一老师对《采蓝蓝》中的蓝却执著深情。他追寻倾诉它的美丽,若眷恋记忆里清水芙蓉的江南。文中引用“终朝采蓝蓝,染青色也”。而却没有通过时空转换的倡随之乐,描摹现实的幽怨之情。而是着墨于各色之蓝的洁净,让我领悟蓝的忠诚、蓝的忧郁、蓝的浪漫。就像“夏天早已约定的蓝色甘霖,等到一场蓝色艳遇。”我痴迷此章里的蓝和古诗的幽深意境。以及文中《诗经》和唐诗的巧妙引用,疏落安插,无蔓无枝。当我读到“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风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不禁惊讶古人的笔墨之趣,也陶然诗海的觅珍之乐。蓝色的唐人意象里,自有一种“诗情到碧霄”的表达。丁一老师学养深厚,毫无书斋气。他予我因诗而望道的奥秘;他带我进入浩瀚的古诗,教我选择切口及隐喻,避之俗见旧迹,以逻辑思维关照万象,顿悟里觉察曲直。如此诸多的细节,如此匠心独运,既满足我对蓝的渴望,又于古诗词的甄别中获得新的认知。这一抹深邃的蓝啊,自然成为上集组章中最明灿的部分。

  没有人拥有如此独特的审美视角------除了文集的上集。长长的、又似曾相识的60章啊,字字珠玉,味香弥散。它记录一个时代,记录一段岁月和一本杂志。同时也记录一群安守清寂,始终如一,以自觉的文化良知默默为构建社会精神家园尽心力的文化人。哦,原来这诗文里的一棵树,一座房,一株莲,一盏酒,一道虹,一滴雨......都是刊载《华夏散文》封底的图配文啊。它陪伴我走过漫漫十年。从中不仅获得文字的思想和力量,也默默懂得以文“化”人的深深含义。

  钱穆说:“文字的意义,在于发现更高的人生。”世间世情,幽微洞察,又有多少理性思索呢?带着追问,我走近文集的下集,与《有一个女孩》欣然相缝。我用心灵视角窥视,试图拥抱彼此的暖意。然而她却游弋“薄薄红雾的神奇世界,梳理羽毛,点染画面的静谧。”“流淌火一般的呼吸。”哦,这位女孩是那只喙啄的白鹤?还是那只交颈絮语的丹顶鹤?

  曾经,《丹顶鹤的故事》这首爱的长歌,绵绵无尽,感动多少仁爱之心。歌中的女孩为找寻一只失踪的丹顶鹤而长眠沼泽湖底,化身头戴红冠的白色仙鹤,舒展美丽的翅膀,悠然飞向天空。她鹤唳的长鸣,所激起阵阵气流如风如雨,从仰望她的人的头顶掠过。多年以后,我却因诗集里的文字而内心衍生柔软的触角,蜿蜒伸展,面前渐渐跃动出仙的国度,梦幻天堂------我的“目光与鹤不期而遇,笑也盈盈,俏也盈盈;诗也融融,泪也融融。”“她夕阳摊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她安然于原始部落,山之林层层叠叠,林之山影影绰绰;山之水急急缓缓,水之山微微颤颤。”她傲然而轻盈地飞进《天鹅湖》,演绎童话般的爱与美,为世人呈现一幕“别样动人之姿,别样水之灵性......”然而,天外之境,人间何曾几回见?丹顶鹤的故乡,那首凄美的歌吟吟飘过:走过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曾经来过......

  西方哲学家惊叹:中国人的美学,一种感性之智。它令人用美的眼光审视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下集文字中,丁一老师含情凝睇美感与情感的关连,直抒美感引发想象,保持对人生和自然应有激情和思考,对生命状态的关照和省思。也许这就是散文诗艺术吧。

  万物生来多种多样,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我从《行走天边的骆驼》《莲之爱》《天下》《生命》《舞》等章的场景中,清晰地听到一个个特定的时空的回声。那些弥散文本的底层记忆,往往为统一的意识形态悉数收编;文字里人和物的境遇、状态、美感等等,因储藏某个时代的信息而于我津津乐道,耿耿于心。

  时间的花瓣明晃晃洒落。我穿梭于历史和现实、想象与回溯之间。然而,真实的现在与梦境的历史总是平行。成吉思汗射出的箭向西飞行,还盘旋于天空呢,而暖暖的阳光已洒满荷塘。我沿着静静的小路,走进千顷湖色。宽阔的水面寓意“大地博大的胸膛,母亲温柔的怀抱。这里每一枝干都生长着生命的胎盘,每一朵花蕾都是母亲的孩子,安放于生命里的绽放。”远处依旧山峦如黛,轻雾萦绕荷塘,悠悠荡起一片模糊的香红。如此清而静。悄然俯身轻抚那只青莲,已然红楼里的芙蓉女子,含蓄温婉,晓露清愁,只有黛玉配得起这样的雅致。而《舞》里那位婀娜多娇,挽一缕荷风,披一抹朝霞的舞者,尽然如莲带露冉冉开,绿水出波款款来,然而骨子里的纵情艳丽,将生命释放空中,哪有黛玉的清高,一柄花锄就葬了天下?这颠倒时空的线条,穿透时间熏风的缝隙,牵引我的思绪,辗转流连篇篇文字。扑面而来的历史烟尘、美学季风,还有点点温习。中学课本里彭端淑《劝学》,欧阳修《新唐书》,范仲淹《岳阳楼记》,注释犹在。今日重逢于此,昔年朗朗诵读声从天边飘来,伴着莲香,只需墨间轻轻一笔,就悄然入心。如此这般,40篇精妙文字,每一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自我宇宙。场景跳跃回旋,亦真亦幻。如白云长跪山峦,天地都被深情拂过......

  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极为安静的获取。当书中的意味言深影响我的行为,左右我的思维时,才明悟“善读之可以医疑”的深意。我曾多次聆听丁一老师讲散文。他条分缕析的讲课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以维系、维度为切点,让我对写作要求心灵空间广义、纪实、深度有了理解。同时对他要求古代、现代散文经典作品阅读的起点落点,也有了认知。那本课堂笔记,定会被我当作哲学书来详读,当作写作词典珍藏。

  凝视这本散文诗集,它留给我一个个闪光的局部。这些光片中,有多少宝贵的细节,促使我更多地去体悟散文诗,有多少营养,滋养心灵土壤。不管今后的伴灯夜读,还是提笔为记,都有融入其中的体验和满足。

  写完这篇文字,夕阳的金辉已悄悄洒满窗外的桂花树。流转的清凉,不动声色地渲染着花草树木,江南已是一片薄醉风景。昨日的蝉鸣已转换成细碎的蛩吟。不禁想起宋人蔡襄的词:“何事苍苔数点红,晓来花片落春风。”那就以此作为结语。是为题。

  方华敏:江苏省作协会员。作品入选《中学生阅读》《新作文》、高中语文模拟试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之现代文阅读。多篇作品发表《中国文化报》《散文选刊》《雨花》《翠苑》《青海湖》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年年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