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霄 金昌庆:一幅立体人生的长卷——评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

(2020-08-14 11:26) 5923107

  王成章的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是继《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国家责任》又一部皇皇巨著,所塑造的方敬先生,一个充分体现仁者风范的老者,一个满怀乡愁、叶落归根、报效桑梓的旅人,一个二十一世纪新乡贤的典范,栩栩如生地走进了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人物长廊,也为赣榆乡贤馆两千余年的人物长廊增添了重要的一叶。这部作品是一幅方敬先生立体人生的长卷,这位平凡而高贵的老人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温暖。

  浓墨重彩,诗意抒写赤子之心

  王成章本质上是个诗人,他用一颗诗心来谱写方敬先生的诗意人生,讴歌他那拳拳的赤子之心。

  王成章能参透方敬人生的玄机,描绘出一幅别致的生命情境:即使在长兴岛苦难的日子,星汉灿烂的夜晚,方敬与解钢师徒,躺在草垛子上,交谈着书画艺术,也交谈着人生和理想,“身心空阔低于尘埃,而精神高韬神驰万里”。在记录方敬的成人教育生涯时,征用“雄鹰”和“溪流”的意象,使读者在了解方敬的工作成就的同时,平添几分联想和敬仰。书中引用方敬的《家乡行》,吟唱着家乡的芦荻、青烟、茅檐、乡音,直接表达卜居故乡的殷切深情。王成章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刻画出方敬先生执着真诚的形象。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情节:1956年,满怀着重返故乡渴望的方先生步行回“任庄”,却因谐音被指引到“殷庄”,又在黑夜中靠北斗星指引才回到家乡,这一艰苦跋涉的回乡之旅,让读者体会到方敬先生对故乡的赤子之心。本来可以在上海大都市颐养天年的方敬先生长居故里,在偏处海陬的“景清书苑”教化艺徒,王成章用诗意的语言歌颂着这一空间:“灯光照出的小小空间,就像一个温暖的鸟巢”,“灯光多像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在这里,师生研究艺术,探讨人生,有诗和远方。

  王成章这样描述弟子们为方敬先生的守灵之夜:

  吴德运拿出早已打印好的歌词——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分发给每一个师弟。

  知师莫如徒啊,吴德运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发自内心地为方老师设计了这个深情而又浪漫的送别之夜。

  ……

  唱完了一遍,再唱第二遍。

  他们唱了一遍又一遍。

  夜冷了,每个弟子披一件黄大衣。喉咙唱哑了,还继续唱。

  方敬先生的亲友们也跟着唱。

  歌声缭绕在景清书苑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地往夜空里发散。

  他们一直唱到凌晨时分。

  这是哀情的宣泄,诗意的咏叹。同时书中还记录了许多缅怀方敬先生的诗词,表达了对方敬离世的哀悼和不舍平添了诗意的氛围。

  书中引用于坚的诗《避雨之树》来象征一生行善的方敬,可谓点睛之笔:

  评论者说,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啊,它呈现柔软与力量,于天地之间大美而不言。它1月荣,11月凋,承受闪电、雷雨、斧子。它稳若高山,给鸟儿、蝴蝶、蛇、袋鼠、蚂蚁和鸟蛋提供居所或歇息的地方,为躲雨的人遮风挡雨……它包涵了生命的耐力、慈悲、荣寂;但它并不关心这些,它只“牢牢地抓住大地”,抓住身体本身的开与阖,完成它本身的自在和张力。即使它在死去之后,也要成为斧柄或者火焰。

  方敬,不就是一棵挺立于大地上的参天大树吗!

  纵观全书,著者的诗意化叙事艺术和主人公及其学生诗歌创作共同缔造了本书的特质——诗性。

  细节传递大爱,新乡贤可敬可亲

  《先生方敬》用丰富的细节展现方敬先生的嘉言善行,塑造了胸怀大爱、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早在1985年,作为书法爱好者的王成章就和方敬有一面之缘,仁厚长者的形象就深深地烙在王成章的心上,今天他满怀敬仰之情,用工笔的手法深描这位乡贤形象,用丰富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打动读者。

  著名学者李静在《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一文中,界定了“乡贤”这一概念,是“指传统乡村中德行高尚,在当地具有崇高威望的贤达人士”,而新乡贤是指流向城市的乡村精英人才以“在场”和“不在场”方式参与乡村建设的群体,指出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方敬先生就是新世纪的新乡贤的代表,从时间先后来看,他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方式既是“不在场”,也是“在场”,自始至终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教化乡民,垂范桑梓之地,传为佳话。《先生方敬》摘抄了大量的方敬日记,我们看到一个为工作而夜以继日的主人公,一个坚持修身、匡扶正义的尊者形象,一个乐于助人、体恤人心的乡贤形象。

  《先生方敬》细致呈现了方敬儿时和成年后回故乡的细节以及老年定居故乡的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生动具体,真切地表现方敬对家乡的深情。本书记录了方敬在1978年到1990年捐助家乡衣物达500公斤;记录了他捐献了200多万元的积蓄,资助任庄村260余名寒门学子上了大学。比如方敬在2003年起资助郑玉良的大学期间的学费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在那个时代是不小的数字。

  王成章坚持用《先生方敬》为书名,又用方敬先生大量的言传身教的细节刻画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青少年人生导师的形象。比如方敬在书信中这样教导景清书苑的学生们:浮躁是由于急于求成,来自功夫不到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莫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左右。

  正如郑玉良所说:“父母给了我身体养育了我,方老师是让我重生的人。见到方老师,你会找到初心,拥有新的动力。然后觉得这些挫折都不算什么,世界也变得更敞亮了,他就是精神导师。”多年来,在他的耳提面命之下,许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人才。

  深入采访,呈现立体人生

  王成章用大量的人物采访来丰富方敬先生的形象。他对方敬本人的采访历时很长,准确细致,既描述了方敬先生晚年的生命状态,又展现了方敬先生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漫长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的事迹,让他奋斗不息、助人为乐的一生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为之感怀,日增敬仰。

  王成章先后采访了方敬的学生、同事、朋友、家人,以及宋庄村民百余人,捕捉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和令人感动的场面,力求将在方敬一生的方方面面立体地展现出来。比如:

  附近的“芜湖灌汤包小笼包”老板温龙道是安徽人,在镇上经营了十几年,说起方敬他眼角一红:“方老师真是好人呐……”泪光闪烁,说不下去了。采访常常不得不中断,总有一句话让我们一次次任瞬间迸发的泪水锁住视线。

  从对解钢的采访里,我们看到在长兴岛五七干校里经受磨练依旧乐观的方敬;在对学生叶雪礼的采访中,方敬“地下学店”的艺术、武术和英语教学场景得以完美呈现。有关方敬回乡根据地——大姨家的采访,展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淳朴的人际关系和浓浓的家乡情谊。在全书的采访的重头戏是对方敬本人的采访,让读者直接走进方敬的人生空间,了解他那漫长而又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体味他那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在采访方敬的基础上,作者用生动的场面描写呈现了方敬回乡途中勇斗拒付车费的年老乘客,制止不正之风,让我们看到先生刚正不阿、支持正义的另一面。

  童本义《忆敬弟三则》里我们看到方敬先生的气节:

  我陪方敬去浙江医院看做官(副厅级)的同学,方敬要和他握手,遭拒。我打圆场说“他不习惯握手”,这就过去了。那时,浙江医院病房小,有坐的地方,方敬要坐在病床边和他说话,又遭拒。我无法圆说,方敬拉我立刻就走,对我说:“官腔十足,不理他。”

  《先生方敬》不避讳由于群众的认识水平而对方敬先生的负面评价,当有人把方敬先生做好事看作是“作假”,当面讥讽为“楞梅花”,方敬先生经常笑着说自己是“愣梅花”,经常提起自己有个雅名叫“愣梅花”。正是作者这样坦诚的创作态度有助于塑造一个真实又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形象。

  悼念方敬的日子里,王成章采访了方敬先生众多亲人、学生,也采访了当地的领导和群众,获取的鲜活的一手材料,让方敬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对当地领导干部的采访,许思文的一席话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将方敬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作了精彩的概括。

  王成章在采访的过程中,还收集了大量和方敬有关的大量的文献资料,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着力塑造方敬先生的感人形象,还铺陈了与主人公生命轨迹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还细致勾勒出故乡风俗变迁的轨迹。这些都增加了本书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展卷一读,一幅方敬先生立体人生的长卷向读者徐徐展开,让读者享受美德之水沐浴和仁义之风的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