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天:聆听阆苑仙界的清唱——评赵可法散文随笔集《阆苑仙葩》

(2020-08-03 10:50) 5921218

  赵可法是我的文友,他原在连云港地区工作,常来江苏散文学会与我交流文学,因工作需要已调到无锡地区。近日,他给我寄来了新著《阆苑仙葩》散文随笔集,我极为高兴。赵可法作为一名司法警察,平时主要业务忙于基本建设工作,国家一级建造师与造价工程师,是工程建设领域的翘楚,公务相当繁忙。赵可法先生业余时间能够坚持读书与文学、书法创作,勤奋笔耕,尤其对散文创作情有独钟,其精神难能可贵。

  继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清心神逸》出版后,又收获了新的创作成果,嘱我为他新著散文随笔集《阆苑仙葩》作些文学点评,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指明方向,我读罢一些代表性的文章,写些个人感想。

  人是需要文艺才情滋养的,尤其是理科生。赵可法先生是学工民建出生,能够坚持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文学创作,将文学创作与书法作为自己的“副业”经营,“副业”与“主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的这个“副业”做得如此专业,可谓风生水起,获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确实比较少见,令我刮目相看,实感敬佩。

  赵可法先生是里下河地区淮安人。自古淮安文脉鼎盛,人杰地灵。他的散文随笔集《阆苑仙葩》题材涉猎历史、文化、文物、城建、廉政、乡土、人物、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方面,内容广泛而厚重;文章融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读后令人掩卷暇思。假如赵可法先生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文学功底,没有对生活扎实深入的思考,很难达到如此境界。

  历史文化散文写作,选材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步于素材堆砌,辞藻华丽,或隔靴搔痒地发几句议论,那样的文章既缺少层次,也缺乏境界,是目前散文界普遍存在的通病。历史文化散文需要创作者有一双洞察历史幽深处的慧眼,发现生活素材里面蕴藏的珍珠,就像营建楼房一样,选取上等材料,以独辟蹊径的思想构建框架,精心垒砌成屋宇殿堂,其中甘苦唯作者自知。读《黄河之心》,让人感悟到黄河的坚轫不屈与忍辱负重的精神内涵;读《过华清宫》,让人思索帝王沉湎温柔乡而漠视民间疾苦的失政之痛。读《水乡威武的仪仗》《抗战让她们走进》,让人看到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所爆发出的一种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读《残碑疗养院》《古城的神仙》等文物散文,让人看到平凡人对文物保护的那份痴情,仿佛看到了文物的春天,读出了作者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文物的热爱与感怀。读《环卫工王华》,让人看到平凡人对工作与生活的无限热爱。其他的文化散文也别有意蕴,视野开阔。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大”处放得开,“小”处收得拢,见思想见精神见担当。捧读这样的文章,会在悄无声息中被作者引入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于愉悦的阅读中有所收益。

  书中收录有一些精短的微散文,短的仅几百字,最长也不过千余言。短文难写,尤须精雕细刻、细心打磨。微散文《躲节》《廉爱》《天眼》《追踪》等均是这类文章,作者仿佛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信手拈来,读后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作者视角的独特,目光的犀利,更能油然产生一种深省、启迪心智,能窥见作者缜密的思维与良苦用心。

  作家靠作品安身立命。天赋固然重要,但如缺少一种对生活的挚爱、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与执着,断然不能品尝到文学的甘甜。这就犹如挖井取水,第一锹挖出的是土,第二锹挖出的是泥,只有坚持下去,第三、四锹才有可能挖出来水。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文学素材,缺少的是一种独特的眼光,一种对生活素材的取舍与判断,一种发见、感悟、提炼、升华的本领。作者在许多文章中都透显出这样的才情,他在《墙外的果实》中写道:“朋友,当您轻轻走过墙外,仰头看见那些开花结果的果树时,心头是否为之感动得落泪。那些开在墙外的花朵,结在墙外的果实啊,难道仅仅是果树的花果吗?那是果树们穷尽一生,向世人交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心愿,展示着果树们曾经被人遗忘的证明。”

  还有《嫁石》中:“水晶石的下落并不重要,站在湖区,我感到自己目光短浅,差点也像世俗一样遗漏了对水晶文化石的发现。它这么多年安身立命,竟能默默忍受世俗的一切!我立刻深深感到它那种不被接受、甘于堙没荒草的伟大情怀!”

  作者在《阆苑仙葩》中写道:“世上不乏识梅之人,闻者自闻,识者终识。王安石从梅花散发出的缕缕暗香,读出梅花临风寒劲挺的傲然铁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赞赏梅花不争宠斗艳,虽遭百花妒忌与排挤,零落尘泥终不改清香的品质;王冕以梅花自喻,歌咏梅无需人夸赞,只留清香在人间的高尚情怀……”

  透过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绪,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有犀利发现的同时,更看到文字背后蕴藏着一种正义的、独特的、不与世俗为伍的人格魅力,一种铁肩道义的担当精神。

  赵可法先生曾流露过他是学理工科出身,出道文学较晚,文学系统培训机会少等忧虑情绪。我常告知他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并非来自文学院校,而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那份韧劲。文学是马拉松长跑式的事业,漫长而艰辛,从不以年龄、学历分高下,更无先来后到之说,贵在坚守与持之以恒。从艺者就像一棵大树,只有做到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入生活与泥土,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参天大树,唯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厚度,才能打动人心。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真如我国已故著名作家张胜友先生在赵可法散文随笔集《阆苑仙葩》序中所言,文学是一份悲苦的事业,先哲的教诲犹须牢记于心,并激励我们不倦地前行。作家因生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养与艺术气质不同,个人也就拥有了不同的文学创作丛林。一个人即使阅历再丰富,拥有的丛林再大,却始终充满悲苦与雾障的情分,犹如佛家在茫茫荒原上的修行一样。只有那些充满韧劲,长期坚持在丛林穿行跋涉的人,才能适应丛林生活,从中体会到文学创作那份特有的乐趣,才能在文字的王国里自由驰骋翱翔。文学创作的丛林永远需要有想象的天分,虽然创作丛林可以无限大,但穿行丛林永远离不开拥有一颗“真善美”的本心,否则只能迷失方向。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与天赋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一个人天赋再高,如果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缺少对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与追求,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与天赋都是空谈,都将沦为平庸之辈。著名作家迟子建说过,一个作家能够真正褪去浮华,不被虚张声势的雷声所迷惑,不惧鞭挞,耐住寂寞,你才能切近文学朴素而芬芳的内核。这样这样,创作的东西才能持久,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其他文体也罢,无非是结合个人文学天赋与才情,让读者以最美最大程度地愉悦心灵,升华一颗凡心罢了,在泥泞喧嚣纷杂的世界里,洞见彩虹瞬间最美的岁月。读罢赵可法先生的散文集《阆苑仙葩》,犹如聆听一首首来自阆苑仙界的鸣唱。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愿赵可法先生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上用功发力,能够将来自阆苑仙界的鸣笛坚持演绎下去,还纷杂繁芜的世界一剂清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