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塑造信仰之魂 ——读王成章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

(2020-06-01 10:36) 5886539



 

  捧读王成章的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我再一次感到深深的震撼。这本书是王成章继长篇报告文学《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和《国家责任》之后,“家国三部曲”的第三部,出版这“三部曲”的人民出版社推荐此书:“笔指人性金字塔之巅,追溯中国知识分子灵魂之旅。更恢弘,更细腻,更感人!”

  《先生方敬》延续了“家国三部曲”前两部的恢宏厚重,全书长达62万字,不仅记述了方敬从上海的大学退休后毅然回到故乡27年,春风化雨、鞠躬尽瘁,设立“景清奖学金”,倾尽200余万元积蓄资助260多名寒门学子步入高校的感人事迹,还追溯了他一生赤诚报国、烛燃杏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人故事,以及他为中国成人教育作出的实践与理论上双重贡献,实乃一部共产党人的奉献史诗,一曲当代教育家的纯美赞歌!

  美丽的生命从来无须雕琢,因为它本就简洁而深刻

  《先生方敬》的第一章,“一支蜡烛在自己的光焰里睡着了”。20181026日,一个秋风凝寒的夜晚,方敬先生的生命熄灭了最后的一丝亮光,“他的灵魂化作了沧海飞舞的蝴蝶”。

  按照先生的遗愿,一切从俭,没有哀乐,也没有举哀。人们想到了他的遗嘱:遗体捐献给徐州医科大学用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

  作者深情地写道:“方敬如一片静美的秋叶落下了,却给了我们一个金黄的秋天。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诠释了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诠释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真情似泉水,直抵心灵。他的精神不灭!”

  如果将《先生方敬》这部大书分成上下两卷的话,我以为,从第一章至第十六章,是上卷部分,追溯方敬退休前的人生履历。

  “你这本书要让人思考,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活着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能留下来?留下些什么?”在此书的前言里,作者借用时任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思文的问话,揭示了这部书的创作旨要:“好的作品是什么呢?拷问人性的作品是最好的。无论是电影或文章,能够有生命力的都是拷问人性的作品。”

  在王成章的笔下,方敬的一生真诚而低调,简洁而深刻;他不需要神话,也无须雕琢。

  方敬原名方锡敬,1931131日出生,在上海的屋檐下度过了童年时光。1945年抗战胜利后,方敬在被誉为“民主堡垒”“小解放区”的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读了三年高中。该校由胡景清等三位之江大学土木系的应届毕业生创办,很多老师都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华模中学似“一团火”,点燃了方敬心中的火焰,胡景清也成了他一生最难忘最景仰的恩师。直至半个世纪后,方敬把自己为宋庄中学筹资设立的奖学基金命名为“景清奖学金”,把自己在故乡的居所起名为“景清书苑”。

  全国解放前夕,青春热血的方敬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工作,加入“青年进步协会”,出任地下党领导的《中学时代》杂志美工编辑,因此进了国民党限制学业黑名单。1951年后,方敬先后担任上海市老闸区第一职工学校校长、提篮桥区第二及第一工校校长、虹口区第三业余中学副校长、虬江中学副校长等职。

  特殊年代里,方敬冒着风险成立“地下学店”,为孩子们授课,开设数学、英语、国文、书法、武术等课程,亲自担任国文与书法教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地下学店”走出二十多位大学生,有的甚至出国深造,许多人成了行业精英。

  荒唐岁月中,方敬是长兴岛上的“鲁滨逊”。在这里,他割麦,割稻,打谷,运输,挑土,施肥;在这里,他搬砖,电焊,拉沙,拉水泥,做地坪,开拖拉机,修路运煤,铺油毛毡,修理水泵,做篮球架,砌沼气池,改建厕所……一个在荒岛上寻觅的灵魂,他相信:你有多勇敢,世界就有多软弱;活着就要热气腾腾,笑着活下去;那些打不败他的,终将让他更强大。

  19777月,方敬奉命筹建上海虹口区业余大学并出任校长。后历任虹口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成人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直至退休。任职虹口区业余大学校长期间,方敬不下十次北上教育部,解决了上海成人教育学校面临的在教育部备案、职称评定、毕业生待遇等三大问题。专职从事成人教育研究之后,方敬承担了国家和上海市的很多研究课题,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出版了专著《成人教育思辨》等书。

  得知文徴明研究专家周道振先生60年的研究成果《文徴明年谱》没有资金出版,为“免愧对前贤,使国人负无人之讥”,方敬带头募集资金,筹款7万元为其出版,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上不负国人,中不负亲友,下不负来者”的忠义之举,被评论家誉为“侠气干云”。

  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这是方敬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生命履历的真实写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先生方敬》的第十七章,以方敬的一首诗《家乡行》开头,描述了先生对故乡“浸入血液的情感”。作者写道:“故乡,是一杯烈酒,醇香浓厚,暖在心间;故乡,是一碗清茶,香气四溢,飘向远方。”

  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是方敬父母的生身之地。从1978年第一次返乡起,故乡成了方敬的牵挂,每每想起宋庄,“他就觉得火烧火燎,难以自持。”因为那时候的宋庄还很落后,不仅教育落后,人们的思维更落后。于是,他每年都要回到故里,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发展。

  方敬最关心的是故乡的教育和文化。祁斌、祁明旭、祁海燕三兄妹的故事,是方敬在故乡诸多助学故事中的“之一”。方敬晚上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书法课时,发现5岁的祁斌很有天赋,便对他着意启迪施教,鼓励他好好练字;每次回乡,都给他带来名家字帖;回到上海还写信帮他列出练字计划。祁斌后来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学习,成为书法名家。祁斌的弟弟祁明旭,上学早又贪玩,成绩一度年级倒数,在方老师谈心启发下,成绩跃升年级前两名。方老师还帮助他选择大学志愿,“你要是被西安交大录取,便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欣慰!我到时一定为你鞭炮铺路,披红挂彩,亲自送你上火车!”从西安交大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后,祁明旭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研究项目。妹妹祁海燕遇到高考填自愿的事,方敬说,就考复旦吧,到我家吃饭方便。后来,考入复旦大学的祁海燕几乎每个周末都到先生家打牙祭,“先生自己买菜、下厨,走时通常还要塞一两个玻璃瓶封装的食物给她带回学校。”

  方敬总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报效国家,无怨无悔,是方敬毕生的追求,是方敬永远的初心!

  1993年春天,方敬开始了“景清奖学金”筹备计划,第一次基金目标为3万元。他首先捐出自己近年积攒的1万元。

  19981月,方敬挥别生活了67年的上海,远离妻子和孩子,回到他日夜牵挂的故乡,把自己的晚年和宋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孩子们需要!因为他是共产党员,是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愿做蜷缩在火炉边偷懒的绅士,而要做在贫瘠土地上高歌欢笑的勇士!”“他把自己在上海的‘一草一木’都带回了宋庄,要把余生全部献给故乡的孩子们。他似一头倔强的老牛,愣是拉不回头的。”

  从此,在故乡的景清书苑,这个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的老人,过着“一箪食一瓢饮”“一卷书一支笔”的简朴生活,不断发出光和热,激励着寒门学子,温暖着邻里乡亲。

  任庄村的祁秋霞,从小就是学习尖子,但家境艰难,负担不起上高中的费用。方敬闻讯后,前后资助5000元,让她读完高中,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柳杭村的尚天潇,第一年高考失利,复习时没有钱,方敬在大信封里装了5000元,信封上写着“尚天潇先生专用”,专程送给年仅21岁的他,令他感动万分,也更加激发了他的雄心。他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书画比较研究博士毕业,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高研班。

  方敬以其本人的影响力和对成绩优秀孩子的资助,大大激发了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从1998年至2015年方敬捐资助教的17年间,任庄这个1400余口人的小渔村竟然出了140余位大学生,并有博士2名、硕士4名,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他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反哺桑梓,嘉言善行垂范乡里、教化乡民,感化了十里八乡。当地民风乡风得到淳化,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

  他本可安逸富足度日,却俯首甘教总角小儿、乡野农夫习字,倾其所有捐资助学。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景清书苑成了天下最温暖的书斋!

  作者在后记里再次饱含深情地写道:他走了,景清书苑的灯还亮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方敬的一生,是知行合一教育家的一生。遇见方敬,让我们意识到,人的灵魂假如只局限于狭小的自身,陶醉于自我的小生活、小成就,内心的天平就会因为利害得失而倾斜。而总有一种人,乐于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正是这样的人高擎着信仰,推动了国家的复兴。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叩响信仰之问,塑造信仰之魂

  遇见,即是一次改变。

  早在35年前,王成章就在故乡青口镇举办的方敬书法讲座中,有幸见过先生。那时他还是一个师范生,第一次听到具有海派特色的演讲。先生潇洒而博学,这是他对方敬的第一印象。

  20185月,作者采访方敬时,先生已是耄耋老年,但他的生命就像种子一样,充满了活力。先生本身就是一个播种者——那些播下的种子都已茁壮发芽,那些绽放的花儿都已芬芳飘香。

  作者全身心地走近方敬,贴近一个伟大而纯粹的灵魂,“在梦里,也在他左右,与他交谈。”作者纯美的文字便如清澈的溪水,从心间、从笔端流淌出来……

  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先后采访了方敬的学生、同事、朋友、家人,以及宋庄村民数百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查、大采访和大求真。他一路行走、一路采写、一路不断体察着人性的光辉,有些采访是在泪光中进行的。他触摸到了历史的天空,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内心里崇高的道德。

  丰子恺讲人生的三重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王国维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敬先生就是登上了第三层楼、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贤者。

  文化最高的境界是精神,精神最高的境界是信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作家笔下,方敬先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最后一批儒者的代表。他是情系苍生、心怀家国的儒者,崇文兴教、助学扶困的善者,反哺桑梓、淳化乡风的贤者,睿智豁达、淡泊名利的长者,其博大胸怀无疆大爱、其奉献精神道德榜样,感动一座城,润泽全国人。

  方敬的故事永远没有尾声。王成章以这部大书,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人生传奇,塑造了一个信仰之魂,必将震撼世间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