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在传承中成长

(2019-11-27 16:45) 5773451

  高巧林是位多产的儿童文学作家,为小读者们创作了许多受欢迎的作品。

  这次他带给小读者的是一部内涵丰富、很有特点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年代对现在的小读者来说有些陌生,算起来,作品中的孩子现在已经是爷爷奶奶辈了。所以,读这本小说就像是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因此,也可以说,这部小说在骨子里是一部关于传承的故事,故事的讲法也是传承儿童文学的传统。要知道,儿童文学不仅今天有,过去也有,儿童阅读和儿童教育不仅今天有,过去也有,只不过形态和观念不一样罢了,但那不一样当中肯定有一样的、不变的、传承的东西,否则无法解释人类的延续与教育的连续。

  比如,在儿童阅读和儿童教育中,一直有“儿童想要”的与“儿童应要”的两重性,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矛盾。按现代的儿童观,可能更倾向于儿童本体,因而强调儿童想要,但从传统看,可能更倾向于成人本体,因而强调儿童应要。传统与现代虽然各有侧重,但应该都有,而且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如今儿童本位的年代,尤其不能忽视儿童的养成、儿童的社会化与公民化的一面,必须接续儿童文化传承的一面。这是个文化问题,也是个美学问题,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发现传统儿童文学为什么以过去时的叙事为主,为什么那么注意陌生经验包括知识的传授、那么注重前辈人生活话语的延续了。

  在宽泛的前现代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童谣、儿歌等中,“从前”是最普遍的开头,听“奶奶”“外婆”“爷爷”“爸爸”“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是许多叙事文学的叙述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文化含义基于这样的理念:儿童应该了解家庭、家族、家乡直至族群和国家的历史,“我从哪里来”是每个社会新成员都应该知道并且必须识别和铭记的生命编码。在这样的叙述中,作为读者,现在的孩子们确实是在故事之外的,确实没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代入感,但对孩子们来说,又确实有许多事是永远在他们生活之外的,而它们又确实需要被认知、理解、牢记,甚至需要膜拜和敬仰。

  这是一个涉及创作、接受,涉及儿童阅读与儿童教育的大话题。不必深入,只要意识到,便可以理解儿童文学中写实性的过去时写作的重要性。孩子们不仅要认识当下,拥有未来,也应该了解过去。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生活他们应该知道,否则,他们的世界就是扁平的,缺乏厚度的;长辈的故事他们也应该知晓,否则,他们无法建立生命的责任。儿童对历史的感知,儿童对人的丰富性的体察,儿童对文化多样的认识,儿童人文情怀的培育与此类阅读都有莫大的关系。何况,这样的阅读又教会或示范人们如何留住现时,如何记忆童年,又如何将它们酿造成情感佳醪。

  这是不是高巧林这部小说创作的初衷呢?他首先给小读者讲述五六十年代江南小村庄一群孩子的故事,阿兴、立秋、春妹、菊生、藕根等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们的关心下,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演出队,他们本来连简谱都不认识,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最后,吹拉弹唱,在文艺比赛中获得了满堂彩。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道具,就是阿兴爷爷传下来一把红木胡琴。由这把胡琴,小说把故事时间又上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说也由阿兴这一代的故事接续到了他们父辈的故事、祖辈的故事。所以,小说既是和平年代的故事,也是一部战争故事、抗日故事,而其中由于秘密作战的特殊原因,又造成了高家和张家世代的误会,于是,小说又是一部家族冲突与和解的故事。

  所以,随着小说的发展,不同的故事不断加入进来,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其中对江南乡村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的描写,对传统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对江南一带民间戏班“堂名”的叙述给小读者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窗户。所谓堂名就是明清至民国期间,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小型、简便,广受民众欢迎的坐唱戏班。戏班由班主牵头,召集一群民间艺人,带上自己创作的剧目和乐器,甚至小型舞台“堂名担”,应东家邀请到四方演出。立秋的爷爷高惠祥和阿兴的爷爷张进财就分别是“庆福班”和“裕丰班”的班主,他们同时利用戏班作掩护从事抗日活动,并且先后牺牲。

  所以,小说中孩子们的文艺学习不仅是他们对文艺的热爱,不仅仅是他们爱美天性的表现,不仅仅是他们多彩童年生活的呈现,更是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对先辈的敬仰,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作品就是这样,层层打开,让现在的小读者通过爷爷辈的讲述,知道了爷爷的爷爷们的故事,更知道了我们文化的传统和革命的传统。

  不得不说,故事是有点复杂,人物和线索都比较多。但是,我要说,文学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儿童文学也是如此,有写给小小朋友的,有写给小朋友的,也有写给大一点的小朋友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童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在他们的阅读中提供帮助和选择。孩子们在阅读中要有挑战性,要有挑战难度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在不断的挑战中,自己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有读者意识,自己在为谁写作?你的这本书是写给哪些小朋友、哪个阶段的小读者看的?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数。

  我想,高巧林这部小说的目标读者应该是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的高年级小读者们,所以,他把小说写得稍微复杂了些。这种复杂既是内容的,比如传统、历史、人性、家族和艺术,也是艺术上的,比如复杂的人物关系、多头绪的叙事线索、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以及许多叙述和描写的手法,等等。这些复杂性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学习新知,需要我们在耐心中思考、揣摩和欣赏。这样的作品读得多了,我们的阅读会越来越轻松,我们就是这样,在阅读中,一天天长大。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聆听爷爷们的故事,聆听草屋里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