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叶兆言《南京传》:历史兴衰投射下的一个魅影

文汇报 (2019-10-15 11:08) 5749003
  如果没有孙权称帝,如果孙权没有迁都南京,南京还会有后来的“六朝古都”之称吗?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有一点或可断定,那就是自公元229年9月孙权迁都南京起,这座原本貌不惊人的城市便坐实了“龙盘虎踞,帝王之气”的传说。这种标签一旦落定,这座城市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地与帝王梦扯上了关系。

  写作40多年来,叶兆言关于南京的书写俯拾皆是,如《艳歌》《夜泊秦淮》《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南京人》……为南京立传,也算得是水到渠成。

  本书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了怎样不朽的传奇……叶兆言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在这里,南京不仅是叙事空间,更是历史兴衰在这座城市投射的一个魅影。

  南京倚江而立,水陆交通不在话下,但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无险可守,也缺少防御纵深。在冷兵器时代,这里的平缓地势适合大规模部队展开队形短兵相接,加之城市周边水网密布,为军队借助水路开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热兵器时代,这样的地形同样有利于重火器借助水陆两路快速推进,发挥装备火力。总而言之,单从军事角度看,南京作为帝王将相盘踞的都城实在难言理想。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历史上南京曾被选为都城不下十余次,分别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即史称六朝古都。此外,南京还是南唐、南宋、明朝开国和南明的都城,亦是民国的首都。南京屡被“钦定”为都城,表面看各有其偶然性,但仔细琢磨可发现,这些“偶然”与孙权当时迁都南京有着某些历史渊源。

  孙权迁都多少夹杂了些许无奈。孙权称帝之地在今湖北鄂州,当时其势力范围向西远达扼守西部、拥有大片良田的荆州,但面临北方曹魏强大压力。迁都南京本质上是孙权的战略收缩,毕竟南京是孙吴发家之地,具备更多可与曹魏抗衡的资本。

  至于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同样面临北方的威胁,从军事看主要基调还是防守。他们选定南京为都城,皆因此前孙权“验证”了这座城市所谓的“龙盘虎踞,帝王之气”,实际上也是为各自称帝寻找某种合法性。加之,随着历史发展,江淮一带经济发展终有较大起色,作为国力重要根基的人口增长较快,这为“龙盘虎踞”提供了更多支撑条件。

  朱元璋定都南京,同样有此考量。当时北元余威尚在,朱元璋势力仅覆盖江淮一带,定都南京显然更有利于聚拢人心,更何况这座城市还是六朝拼死拼活捍卫的“龙脉”。

  篡位成功的朱棣看似例外也不例外。朱棣的大本营在遥远的北方,南京对他而言,虽具有法理上的正统性,但回到北方的传统势力范围,他内心才更加安稳。为了不至于落得忤逆先祖的骂名,他将南京变成“陪都”。这种变通本无实质意义,仅为他的迁都提供一个低劣的托辞。

  南宋则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南京战略地位的脆弱性。宋高宗选择杭州作为都城,南京只是作为“留都”,反而“避开”了南京短命王朝的魔咒。南宋传五世九帝,享国153年,远长于六朝各国和南唐。相较于南京,背靠大海的杭州显然伸展空间大得多。

  中国传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南京作为都城出现,对北方政权的正统性构成了挑战。正是出于对南京“龙脉”的忌惮,各朝征服者对这座城市要么大开杀戒,如侯景之乱、靖康之乱后的金国、太平天国等,南京人口均出现大幅下挫;要么频繁压低南京行政区划,如“唐王朝对南京潜在的王气,仍然不能放心。怎么办呢,继续给它降级,降低城市级别”;要么从名称上弱化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如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后,南京从“应天”变成了“江宁”……总之,想方设法斩除这座城市所谓的“龙脉之气”。

  与帝王将相过于看重南京的“龙脉之气”形成泾渭之别的是,“南京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亡国皇帝,有孙后主,有陈后主,有李后主”,还有南明的朱由崧等。叶兆言指出:“南京就是个‘备胎’。‘王气’可以从两种角度讲,有野心的人利用‘王气’说事,而已经成功的人要打压这个东西。所以有两种‘别有用心’,古代反叛者用‘王气’造反,而统治者会极力防范这个东西。”

  南京有着近2600年的建城史,近500年的建都史。作为帝王将相舍命争抢的都城,相较于带来的荣耀,南京遭受过的伤害实在太多。与皇权频繁交替灾难如影随形有所不同的是,人口迁徙给这座城市带来多种不同文化。叶兆言指出,“魏晋风度滥觞于北方,真正能够发扬光大,应该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仅为南京作诗便超过70首。而文化交融也为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如“东晋以后的南京,并没有什么富人区,居民点显得更自由,更随意,既可能是南人和北人的同居,也可能是穷人和富人的混杂”。

  所有的历史,都是未来的铺垫,南京的“备胎”魅影早已烟消云散。洗却血雨腥风,南京将“诚朴诚信、博爱博雅”作为城市精神,牢牢铭记在心——这或是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的最大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