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峻:从《红灯永远照亮中国——吴振鹏烈士传》创作体会谈历史传记史实与虚构和人物挖掘与撰写严谨度的把控

(2019-03-29 09:09) 5597287

 

  

  革命先驱吴振鹏,1906年生于安庆。共青团中央委员、学运部长、宣传部长;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青委书记、团省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团省委书记,江南省委(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常委兼上海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委员兼总行委青年秘书处书记,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成员。19335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6月牺牲于南京。

 

  《红灯永远照亮中国——吴振鹏烈士传》由著名作家曹峰峻创作,全景式再现了吴振鹏烈士27年伟大一生的光辉历程,全篇十三章计26万字;该系列15部纪实文学作品由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作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牵头策划、组织创作、审核。

  第一个问题 虚构与史实

  总体体会

  虚构与史实之间确实存在比例问题,但比例到底多大,这个我认为并没有固定的比例,而是要看虚构细节是否符合史实的逻辑范畴。情节不能虚构,情节是用史料支起的骨架。

  比例问题是根据史实情况允许的范围,没有定数,如果与史实格格不入,哪怕只一点一点也不行。(举例)

  情节史实基础上,用符合逻辑范围的细节加以丰富,纪实作品是需要通过细节支撑体量特别是生动性、可读性,它要将史实部份通过可能性的,恰到好处的细节生动、形象起来,更好为读者解读、审美。

  如何把握虚构与史实之间的度?

  一、史实出处,通过烈士本人公开发表的文章寻找对应可控的虚构成份。

  例:关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1930520日至24日,上海召开,中央主持、江苏省委负责协助会务。

  史料中没有对吴振鹏参加的表述。

  但从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得到吴振鹏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是重要协助者、策划者。

  从他的身份的可能性以及必定性

  他是当时江苏省委委员(常委),青委书记、团省委书记,又是江苏省总行动委主席团成员,还兼任团中央委员、宣传与学运部长。当时的江苏省委驻地上海,承担着中央很多重要任务以及安保任务,总行动委范围江、浙、沪、皖、山东部份等暴动力量,他又是列席六大中坚力量。

  2.从他发表三篇有关区域大会的文章得出他参加会议的史实性

  1930315日他发表“列宁青年”第二卷第十期上的《拥护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看出,他是参加此会的筹备,明确了方向性的纲领和号召的口号。

  而发表于期间的《目前苏维埃区域中青年的任务和工作》 则是他在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1930610日,他发表在《列宁青年》第二卷第十四期上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经过与青年问题》对整个会议近乎是全程报道了。从天数,到会议期间报告汇总,整体要求和任务问题都一一表述到。

  从这三篇文章以及他当时的身份,参加协助林育南策划和组织会议筹备工作以及召开,情节是符合史实。

  所以,有理由有依据根据他公开发表的会议相关进程性的报道编排他在会议筹备以及召开中的情节以及可以拓展的细节空间。

  此会议中左翼文学联盟作家柔石几个也参加了会议,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散记也丰富了此会的史实价值。 

  3. 史料不准确的例:

  《大江东去》电视剧中,“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其实是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1930520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只是根据六大会议精神决定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会的第一次预备会,正式准备会是(1931919日至11) 而所谓“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则是指1931117日在中央苏区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电视剧中错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当作“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史料不准确

  4.虚构超出尺度

  A史实部份

  为了贯彻六大精神,在上海召开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会三次大会,这三次大会都启用了上海(今北京西路690696)的会场。

  1929年冬,时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的林育南根据党的指示,从武汉来到上海化装成南洋华侨,化名李敬塘,具体负责筹备工作。与刚从济南调来上海工作的张文秋(化名李丽娟)结成假夫妻。在繁华市区的英租界爱文义路卡德路的拐角处,用每月白银60两的高价,租赁了两栋宽敞的三层楼房(今北京西路690696) 作为住宅。他们把这两栋房子里里外外都布置得俨然象一个家藏万金的大资本家的豪华住宅,还雇有“厨师”、“佣人”,进出都乘坐小汽车。以至林育南、张文秋等在此活动近一年之久,反动军官和租界巡捕都不敢贸然上门问津。

  召开会议是通过给李敬塘父亲祝寿活动掩护,一整套的纪律。先住招待所,然后一批批进入地点,大会在祝寿活动庆祝掩护下进行。

  G剧本情节失真

  电视剧将情节变成“把会场装修成一家医院,所有人员化装成病人或医护人员”,为了渲染气氛,又设计了敌人直闯会场,当时立即决策与会人员撤退的情节。对于这样的重要史实,这种处理是欠妥的。对史实存在耍弄、有意追求故事性的剧情。失真,也不严肃。

  二、纪实中的虚构层必须符合史实的准确度服从史实可控范围

  例:192892日,国际青年日的上海青年工人总同盟大罢工。

  吴振鹏从六大回国被调到上海江苏省委和中央所在地执行了这一行动。亲自领导、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大罢工。

  历史记载

  《列宁青年》杂志第一卷第1 19281022日出版发表《国际青年日的上海青年工人》振鹏写的,现存于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藏。几乎全程解说了。

  现在网上有两份传单售价每张3000元(复印品),其中一张为他亲自刻写蜡纸印刷而成。

  对此史实不要置疑,可部份史记载中将他写成亲自带领学生在冲在前面,不但是不符合当时我党处于地下工作的史实,也违背了我党的地下斗争保密原则。他是高级干部,是不允许那样暴露而无畏牺牲的。

  但他确实是策划和指挥者,于是采取合理的处理,将他短时间出现在闪亮点上发出号召的细节处理成:他化装成邮电工人,于闹市激烈的斗争情境中,出其不易地从钟楼上散发传单,传递全面暴动的信号,显示革命气魄和斗争的智慧。

  三、纪实细节虚构必须符合情节的交代性需要

  因史料久远、不完整性,形成纪实作品需要完善的交代,让情节更加符合史实,细节更趋真实、符合逻辑。

  也是对读者的交代清楚、不模糊,不矛盾,不扯皮。

  1.养父母的送他去苦儿院。是由于想让他上学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苦儿院可以免费就读,养父母爱惜他从小喜欢读书和过目不忘的智慧才气,才送他报名的,如果没有交代,读者会觉得养父母承诺收留吴振鹏不诚心,会对人物产生误解。

  2.他反对苦儿院院长吃特殊饭。是因为当时省苦儿院是北洋政府军阀操控下利用收刮民银慈善款建立的,而且军阀政府任人唯亲,不法院长克扣学生伙食标准,贪污办学经费,强迫苦儿做苦工以产生经济效益,体罚也很是重,所以才有吴振鹏的反对,如果没有交代办学背景,会误解他不懂得感恩。

  3. 小人物大名声。通过他第二次策划当场举报院长(上级慈善组织来视察时组织苦儿举牌申冤)被报道(报社本来报道慈善行为的,却因他举报使报道变成了反面典型),让他在当地一下子名声大噪。这样交代是为了他突然变成当地赫赫有名的有智有谋的小英雄有了靠实的依据。

  3.关于1925年吴振鹏到了上海是直接大学还是引翔港化名做工问题。

  史料有两种说法:一是直接上了大学,二是没上大学,进厂做工。

  我取郭必强老师等几位党史专家的说法(第二种),但将第一种说法的专家观点整合了。

  第一、由于“五卅”运动,红色的上海大学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他主动请求并在党组织安排下,潜入日资在杨浦区的引翔港一家日资纱厂做工,秘密发展团和青年组织。

  史实:上海期间写的《端午节》完全记录了他在工厂生活所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童工非人折磨的情景;

  第二、上海大学是我党第一所红色大学,吴振鹏去时正逢关闭,当年9月换地址重新恢复招生, 陆续招收领导班学员 杨尚昆、博古、王稼祥等早期领导人,还有半工半读的,吴振鹏是成为青运地方领导后,由党组织安排半工半读的,也因为他经常被邀请在大学为学生做工运、青运讲座、演讲。许多演讲稿件可以查证的。

  第三、书信史实:他写给革命烈士陈原道的书信上,写明了他在上海大学学习,并且引导陈报学途径。信还提及到薛卓汉、施存统、郭士杰几位早期革命领导人,信封还用了当时上海大学的专用信封。

  这样,情节是有因“五卅”封闭,求学无门,被转派进工厂发展组织,又有后来半工半读半教史实,逻辑上交代清楚。

  四、在考证充分的范围内使符合逻辑的想象合理化、理想化

  关于吴振鹏是否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时参加团五大会议问题

  这是几个传记作者都有的情节,史料上也有。但有个别史志工作者提出没有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相关档案中查到吴振鹏的学籍。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

  一是历史也会有遗漏的细节,否则怎么会有缺少记载的历史呢。

  二是历史也不会因一个方面有遗漏记载或者没有记载就证明没有发生过。

  三是作为史学者,特别是传记工作者就是要将本来有却因某种原因缺少的史料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修补到位,还史料本来的应有面目。

  四是遵循史记规范方法考证了吴振鹏去苏联的确切性并引申出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的合理性。

  1.关于学籍。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莫斯科中大学制二年,第一年预科班、第二年普通班学习专业;两年制的都有学籍。除两年制的还开设特别班及短训班。特别和短训练班没有学籍。特别班是为一些表现突出、入校学习时已经在党内担任职务,或具有较长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的革命者而开设的,目的是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使之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平。中共延安“五老”中的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都曾在特别班学习;邓小平、傅钟、谷正纲、萧赞育等人也曾在当时国共两党党员人才最集中的特别班第7班学习。短训班是对特别选派的学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的班级,一般以工运实践理论、军事知识和训练为主,培训时间一般几个月或半年,目的是使这些学员能在短期内学有所成,尽快返回中国从事党政军工作。

  2.关于会议与学习时间。吴振鹏属于后者学习者。因路途遥远、路程险情众生,当时短训班都是因来莫斯科开会、出差顺便安排入学,基本没有专门要求来的。吴振鹏来参加团五大会议,提前与参加党六大人员一起分批前来,利用开幕前时间和会议结束后的时间实现短训班课程学习。

  3.参加对象资格符合,他来自江西苏区一线领导,参加起义、组织秋收暴动等。

  4.会议史实。去莫斯科列席了党五大,参加团六大,被选举为团中央委员和中央局成员并兼任学运、宣传部长。

  5.参加中山大学报告活动。他作为来自江西战斗一线起义参与和秋收暴动的领导者应邀给中山大学作了相关报告。

  6.烈士女儿王行老师照片说明。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遇到中山大学二年级学生王履冰,后来恋爱成为夫妻,当时采访振鹏烈士的女儿,她说父母恋爱时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拍了合影,与一起在莫斯科参加会议和学习的关向应(被选举为是中央候补委员、团中央书记) 在中山大学门前有合影。关向应与当时中山大学学生秦曼云恋爱也有合影。但这些照片在重庆轰炸时没了。(采访王行老师时)。

  7.相关回忆录。又有杨尚昆同志回忆中山大学时,回忆到吴振鹏的夫人王履冰,因为杨的夫人李伯钊与她和另一名同学廖苏华同为重庆第二女师的同学。杨还说出王履冰苏联名字叫:阿列克山德罗娃。

  因此,吴振鹏到莫斯科参加会议,参加短训班是有史实根据的。

  五、有些纪实元素属于“硬指标”来不得半点虚构

  1.比如通过敌方档案和相关回忆录考证出吴振鹏监狱中“零口供”,这个表述属于“硬指标”不能随便构想,必须尊重史实。

    一是敌人监狱档案记录。原国民党监狱,现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封存的原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军人监狱政治犯档案中当时吴振鹏审讯记录,记录是“零口供”。

  二是相关书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特工老板徐恩曾》,中统特务头子、号称共产党问题专家徐恩曾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说,193211月至1933年上半年的8个时间内,经他采取“软着陆”措施破获共党地下要案近百起,经他批准逮捕并假手卫戍司令部在南京雨花台枪杀的中共党团高层人员就有上百人;特别在三次团中央和团江苏省委(上海区委)大破坏中,先后三任团中央书记和团中央委员、团江苏省委书记及委员约有30多人,除吴振鹏坚贞不屈外,其他几乎全部自首、变节。

  2.关于吴振鹏是中央级烈士考证必须认真严肃有证据可考

  这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组织史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和相关党史资料汇编得出。

  从以下职务变动看出,吴振鹏的职务从开始纯粹的共青干部通过学习与锻炼向党团交叉领导岗位、逐渐向党的高层转型和升级。

  早在党的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就已经提出一个准备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的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武装总暴动方案。

  19307月中旬,李立三改组中共江苏省委,将中共江苏省委与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工联会合组成立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由他自己亲自兼任“江苏总行委”书记,吴振鹏、李维汉、顾顺章、徐锡根、陈云为总行委委员。

  吴振鹏在总行委分别担任主席团成员、总行委委员、青年秘书处书记、上海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江苏是中央所在地,要保护中央的安全和扩大力量可控范围,江苏总行委领导范围: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部份地区,作为暴动最高指挥机关,停止该地区党、团、工会等一切正常活动。

  总行委负责组织武装暴动的任务,行委要实现军事化,行委的决定就是最高命令。

  193086日,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指挥全国武装暴动,包括统领红军作战和总同盟罢工的最高机构——总行动委员会,委员有李立三、邓中夏、吴振鹏、陆定一、刘伯坚、徐锡根、向忠发、李维汉、王克金、余飞、陈郁、袁炳辉、罗章龙、潘问友等14人,向忠发、李立三 、徐锡根、吴振鹏、袁炳辉为总行委主席团成员,吴振鹏兼任青年秘书处书记。

  1930924日至28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瞿秋白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的六届三中全会。吴振鹏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代表团中央作了《组织问题中青年团代表的副报告》。向忠发、徐锡根、张金保、罗登贤、周恩来、项英、余茂怀、瞿秋白、李立三、顾顺章等出席会议。

  193010月初,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路线,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被撤销,成立中共江南省委,常委有李维汉、陈云、王克全、夏采曦、顾作霖、沈先定、李求实、吴振鹏等,由李维汉任书记,领导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省市党的工作。

  为加速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中央决定确立一个中央苏区领导核心机构,根据中共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决议精神,决定立即在苏维埃区域建立中央局,以统一各苏区之党的领导。19301017日,中共中央确立,成立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任弼时、朱德、吴振鹏、余飞等组成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周恩来为书记,在周恩来未去苏区之前由项英代理书记。

  第二个问题   烈士个人史实挖掘与创作严谨度问题

  (一)方法

  在我创作这本传记之前只有几篇传记文章,每篇大约三千字左右。

  重点是写他组织青年学生运动、青年工人罢工等,基本定型是早期共青领导。

  那要变成一本1520万字体量的长篇传记,绝对不能用没有逻辑、没有史实依据的虚构情节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史实、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料事迹,用符合逻辑的细节丰富史实中的场景、动作、表情以及相关的道具,做到让史实线索推进,用细节叙述,人物故事点面、深广分布得当,以使传记既是史记,又是文学纪实,既能使作品经得起史实的推敲,又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在符合史实的背景与场景中栩栩如生,记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

  采取:

  掌握已有史料;

  通过主要生平经历线索,分点、分片拓展发现新史料,采访和搜集充分;

  通过烈士书信、作品及同时代的革命人物回忆;

  通过烈士本人生平中重要的工作交往、相互影响的人物事迹相互印证等。

  通过以上方面的人物史实挖掘以及相关印证,他不仅仅是卓越的共青运动的先驱,而且是一位中央级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不但是出色的学运工运指挥家,也是军事家、演讲家、文学家。

  他的事迹和史料也提到了很大的拓展。

  (二)具体操作和严谨度

  1.阅读史料,将事迹线索分成几个段,做好重轻得当,分段搜集新史料。

  A童年和安庆初期活动。

  B第一次上海,包括上海大学、引翔港工人潜伏、发展组织、办平民夜校宣传、领导罢工、第一次上海起义。

  C江西风云,分三阶段: 第一北伐、·六惨案” (收回租界)、·一七惨案、四一二政变至团四大列席党五大(中共从第四次到第六次代表大会,基本与团代会同期先后并于同一地址召开。这无疑说明党团组织一致的重要性,也是党的决策及阶段性路线纲领需要通过青年组织体系迅速在全国得到贯彻和执行)被选举为团中央委员并中央局成员(常委、并宣传部长)、朱培德礼送共产党人出境;第二、主编《红灯》揭露文章、南昌起义与后援、情报工作;第三、秋收暴动。

  D莫斯科列席党六大、参加团五大,参加特训短训班。

  E第二次上海,工运,总同盟大罢工,江苏总行委、 南京暴动,中央总行委,党六届三中(报告)、四中,中央巡视员、被捕牺牲。

  2.通过线索安排尽可能详细采访发掘史实

  A线路:江苏、四川、安徽、上海、江西、第二次上海。

  按照上面分的几个人生阶段,深入采访搜集相关重要线索的史料。

  例如,通过上海党史、团运史、工运史等相关搜集,见证了吴振鹏在上海早期组织工作的领导成就并能在很短的时间迅速从一个基层团领导成为团江浙区委领导成员的过程。

  例如,通过江西、九江相关革命党史、组织史志,回忆录搜集查阅,发现他不但历经反对国民党反动AB团,粉碎“3.17”(四一二前奏)阴谋,参加南昌起义后援(发动党团组织修桥、炸桥,甘棠湖会议保护)和配合起义军作战,赣南秋收暴动(起义)并直接参与指挥解放万安战斗,创立了江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等。

  B查证书信:如李维汉、李干成、黄杰、罗章龙等以及军委、团中央书给烈士女儿书信和信函。

  了解到上海工运、总行委领导暴动、督战、指挥等,知道了他军事才能的一面。

  史料上(第一次上海武装起义与关向应指挥练习射击和投弹)印证他不但是工运学运领导者,也是一个军事指挥家。

  还有以上说的他本人的书信,印证了他在上海大学读书并广泛与早期革命家相互交往的事实。

  一部王明相关回忆录上说,吴振鹏是一位军事指挥家。

  C查证作品:从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查阅到吴振鹏在《红旗日报》《中国青年》《无产青年》《列宁青年》公开发表作品几十篇,加上他在自己主编的江西党团机关刊《红灯》上发表的文章多篇,证明他不但是演说家、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从内容中见证了他参与许多党史上重大事件。

  1)例如,他在八一南昌起义,大军撤退后,他带领江西省委留守人员坚持后方斗争,并寻找起义后已经转入地下的党中央机关,向中央报告已经失去联系的起义军南下行踪和《中共江西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并带回八七会议。同时详细地向中央报告了江西党史组织发展的现状。报告以《吴振鹏:江西党组织的发展与现状》1928年元月7日发表在的《列宁青年》上。

  2)参加筹备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做了相关报告;

  3)参加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并做了报告;

  4)去香港指导香港青年运动等。

  D寻找本人史料中相关、相近人物,通过人物与本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友谊交往之间空间,相互印证事迹,增加文本的体量和史实内容。

  吴振鹏烈士传,收集资料前就是文献有3000字左右,如果只依靠他个人的史料,也只有几千字。

  传记是人的传记,历史也是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历史时代大背景以及生活工作的小环境,否则,孤立于时代环境,单线寻找史料文字、数据,只能使线索出现断层多、枯竭快,甚至出现资料死胡同。

  一本传记撰写者就得善于将历史人物放到时代背景中,让他生平事迹运动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成为历史前行的一分子,成为历史事件的“运动员”“记录员”“能量传递者”;纪实撰写还要求善于将史实中的人加工成文学性的历史人物,让人物有历史故事,让故事叙述活的“史”,让人物赋予历史的感召力。

  通过采访和阅读史料、信函发现,吴振鹏生平事迹历经许多重大党史事件,一批革命先驱与他在不同时期点相识、并肩战斗、共同工作,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陆定一、周恩来、项英、陈云、李维汉、罗章龙等,但仔细研究,发现有三个人与他交往密切,整个生命与革命征程交织一起,即使有个别有分,也有合的时刻。

  他们是曾延生(曾庆红的大伯)、袁玉冰、关向应。那是他在工作上卓有成效时并已经担任了共青团杨树浦区委书记时,与上海共青团领导人关向应、袁玉冰有着密切工作关系和兄弟般的情谊,为此,三人各自取“冰”字,按年龄大小分为袁孟冰、关仲冰、吴季冰,以表示他们之间如兄弟般的亲密融洽的关系,当时有兄弟“三冰”说法。后来,吴振鹏用季冰署名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

  曾延生、关向应、袁玉冰兄弟四人相遇、相识、相知,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他们相伴出生入死,结下了深厚而伟大理想主义的革命友谊,他们之间亲如手足般的融洽关系,兄弟仨在中国革命的早期斗争道路上始终相伴相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向前。

  1925年下半年至19268月的上海期间,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引导明确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方针、路线,正确把握顺应形势的罢工和工运的方向,逐渐使工人们从自我利益争取,成长为自觉为无产阶级大同盟、为全人类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战士,被上海工人誉为“上海青工运动四大金刚”!

  曾延生,五卅运动中急先锋,后来与他共识并肩于上海共青运动,19268月以后,党中央抽调曾、吴、袁去江西支援北阀,关向应调往山东。曾、吴、袁分别担任江西地区、九江党团领导,支持国共合作,推进打倒军阀统治的进程。后国民党叛变革命,我党发动南昌起义。

  南昌“八一”起义阶段,曾延生不但是省委工委主任,也担任起义指挥部“粮秣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起义中军队吃住行等后勤协调、保障工作。

  起义前夕和期间,吴振鹏担任江西省委委员(常委)、青年委员会书记、团省委书记。

  他们两人配合起义立下大功。

  一是利用党团组织、工会组织策应起义军。做好前期一切准备、配合、后援保障工作,动员青年及学生踊跃报名参军,通过地方党团核心力量组织做好防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粉碎一切敌特渗透活动,切实保证起义军领导和机关机要通讯安全。

  如,起义前夕的724日“甘棠湖会议”(背景:此时的汪精卫来到庐山,与孙科、朱培德、张发奎密谋,企图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加以扣押,并命令贺、叶两部集中于德安,以便反动军合围聚歼。这个阴谋被在第四军担任参谋长的叶剑英所察觉,他立即下山秘密将情报告诉贺、叶二人。在叶的建议下,立即召开起义行动紧急会议)为不引起敌人注意,保证会议内容绝密,也防范敌工人员渗透我方,决定化妆出行到部队驻防机关以外的九江某群众聚会场所进行,起用熟悉九江相关情况的地方特工人员负责警戒。这些特工人员,都属于吴振鹏党团组织下的人员,在他的指挥下负责警戒。

  如,南浔铁路协助运送兵和武器。虽然当时铁路运管在江西省政府反动当局手上,但铁路车务、工务、机务、车辆各段都有我们党团组织,更主要南浔铁路工会直接属于江西省总工会领导,曾延生与吴振鹏可以通过在这些组织中的党团骨干力量,组织和发动大量的工会会员做到起义军用时保障畅通无阻,敌人用时让它受阻和断开。

  二是直接组织党团骨干力量参加和指挥渗透在敌人南昌各部门党团组织人员内应外合策应起义。

  三是起义军撤退后,做好后援、动员参军、捐钱捐物给起义军。曾延生跟随大军南下,吴则留守江西省委。

  后来,吴振鹏与曾延生和袁玉冰再度出现在江西秋收暴动的战场上,曾在赣南任特委书记、袁玉冰在赣西任特委书记,吴振鹏则以省委委员、青委书记、团省委书记参与省委领导、部署发动秋收暴动,领导组织青年队伍投入到秋收暴动,参与指导和督战局部战场,他们相互策应、相互协同。

  袁玉冰于当年12月被捕牺牲。曾延生次年3月,于吴振鹏前往莫斯科列席党六大、参加团五大出发前一个月被捕牺牲。

  关向应与吴振鹏上海分手后,19275月与他重逢于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两人共同被选举为团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会后分手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6月两人又同时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团的五大会议上。关向应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1929年起,关向应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与第二次回上海工作的吴振鹏有过短时间的交往。后派往苏区任红二方面军政委。中国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委,师长贺龙。1946721日,关向应在延安因病逝世,享年42岁。

  以上,通过革命四兄弟并肩战斗的历程,一生革命缘,极大的丰富了革命题材史料,也丰富了党史内容(南昌起义内容),同时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吴振鹏传记内容体量得到史实性的增大,也使吴振鹏传记的史实故事性、人物事件融于生动性之中。

  从以上史料以及相关考证,吴振鹏不仅仅是一位早期共青领导,而且是一位我党早期从共青运动锻炼成长起来的集政治、军事才能一身的卓越贡献的革命先驱者,是我党早期中央领导核心人物之一。

  E 大量阅读已公开出版的史料性的相关文献,寻找盲区,根据需要适度使用。    

  吴振鹏烈士传记相关参考史料文献

  1.《安徽中共党史人物传》--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安庆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3.《江淮英烈》(1-2册)---安徽民政厅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4.《著名青运领袖吴振鹏事迹述略》张皖生编撰

  5.《吴振鹏烈士传略》叶含荪编撰

  6.《吴振鹏烈士传》 郭必强(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研究员)

  7.《中共组织史资料汇编》----红旗出版社

  8.《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团中央主编

  9.《上海青年工运史汇编》-------上海总工会编

  10.《上海党团组织史料》--------上海市委党史办

  11.《吴振鹏烈士传略(征求意见稿件)》-------叶晓明

  12.《纪念吴振鹏烈士诞辰110周年》------《南京党史》南京党史办

  13.《江西青运史研究》------江西省团委青运史研究会编

  14.《博古和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袖们》------ 秦福诠著 大风出版社

  15.《冯任纪念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6.《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编集》---------中央档案馆、江西档案馆

  17.《江苏革命烈士传选编》------江苏省委党办

  18.《南昌起义中的安徽人》----南昌起义史料汇编 《江淮文史》19974

  19《江西省志--青少年组织志》-----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江西英烈》-----198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1.《江西苏区党的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上下-----200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2.《中共江西历史简编》------江西省党史办编 200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3.《中共江西地方史》-----江西党史研究室编 200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4.《江西苏区史》夏道汉 陈立明----198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5.《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大事记》----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新华出版社

  26.《九江人民革命史》-----九江市委工作办公室编 新华出版社

  27.《南昌青年运动回忆录》----江西省政协、省文史资料研究会、南昌团市委汇编

  28.《特工老板徐恩曾》杨者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江淮英烈传》-------安徽省民政厅

  30.《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

  31.相关国家部门和老领导与吴振鹏女儿王行公函与书信

  公函:中央组织部、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团中央以及江苏、江西、上海、安徽党史办相关公函信

  个人书信:罗章龙、李干成、黄杰、刘季平、李维汉等

  (根据2019315日曹峰峻在全省党史编纂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