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敏长篇小说《六人晚餐》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3年05月27日 15时35分 

  鲁敏长篇小说《六人晚餐》研讨会在京召开

  鲁敏长篇小说《六人晚餐》研讨会在京召开

  《六人晚餐》以六棱镜映射“中国式晚餐”

  鲁敏新作质疑“成功学”

  重现写作之美

   这已经是南京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的第七部长篇。继上部《此情无法投递》之后,这部《六人晚餐》由十月文艺出版社甫一推出,再度引发话题。王安忆说:“爱、恨、破坏、牺牲、不妥协、不变通,然后又能够将残余的碎片重新组合起新的存在,再让它发光!”毕飞宇说:“不只是六个人,还有鲁敏、我、你们,许多的人都坐在这张餐桌边。这是中国式的晚餐。”

   历时三年潜心创作的这部新作《六人晚餐》取材当下,讲述了两个单亲家庭六个主人公的艰难与离散。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说,在《六人晚餐》中,平凡人物的选择和命运获得“史诗般的力量”,并逐渐具有了“世界和时代的重量”。

   6月29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江苏省作协和《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召开《六人晚餐》研讨会。著名评论家李敬泽、雷达、邵燕君、贺绍俊、止庵以及《文艺报》总编阎晶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等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六人晚餐》引发近年文学界一次难得的观点与评论的交锋。为此,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鲁敏本人与部分评论家。

   交锋一:

   关于长篇小说的写法

   《六人晚餐》全书近18万字,成书不久就有人提出疑问,从标题与结构来看,是以六个人的立场来讲同一个故事,似乎更像一部中篇小说。然而也有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看法,因为并不存在长篇小说的固定写法,过分的故事性也在伤害文学本身。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达认为:近一两年来非虚构作品比较多,包括龙应台、齐邦媛等。而真正值得玩味的小说太少,很多小说染上纪实文学的色彩。而《六人晚餐》在叙事上的繁复与人物塑造上的深刻“给了我一种真正的小说之美的享受。整部小说像一个不断变幻的魔方。”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认为这部小说是以“六棱体构成小说的基本结构,这是很有形式感的,鲁敏已进入一个自觉地把小说当做艺术来经营的时期。”他还指出,70后作家已经面临“经典化”的问题。南京评论家汪政也认为,关于长篇,鲁敏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她宁愿通过个人的隐秘经验去建构世界。”

   交锋二:

   私人记忆PK公共经验

   鲁敏此部新作带有强烈的个人化经验。也有评论家提出鲁敏面临要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经验”,强化小说的写史功能。然而对此,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现场“抬杠”,他反问:“个人经验不属于公共经验吗?什么是一块四四方方的个人经验,那又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公共经验。我们真是被隐喻的语言给带迷糊了,时代也好,历史也好,难道不就在我们身上,在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意识深处吗?”鲁迅文学院院长白描丝毫不掩饰他对鲁敏这部作品的偏爱。他说《六人晚餐》提供了六份个人病历,这也正是当下这个社会的病历。

   交锋三:

   第一和第三人称的转换

   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长篇六个章节表面是以第三人称叙事,但每一章又是以这个人物的“第一人称”立场来讲故事,其间更有作者本人跳出来说话,作者实际上在“扮演”六个人物。这一写作手法具有相当的难度。知名书评家止庵认为,作家的叙述越靠近人物,人物会越生动;而越靠近作家本人,矛盾会更方便展开。个中的分寸拿捏对作家而言是个考验。

   对于鲁敏如此“自找麻烦”评论家们给予了充分肯定,评论家张清华说:“从一般性的作家上升为作家中的作家,不仅要创造小说的思想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创造小说的形式,创造一种叙事的范例,这一代作家应该有这个决心。这方面我对鲁敏抱有期待和信任。”

   作者阐述:

   警惕“机场书店

   说到对“成功学”大热的批判,鲁敏以机场书店为例:“书店,本该是多么美好、绿岛一般的场所。但机场书店永远例外,触目所见,那些华丽的成功学书籍、教学视频、首富传记、职场真经,扉页上晃动着‘我知道我是谁、世界没有我就完蛋’的面孔……它散发出我们所处时代最典型的势利之气。”她反而更会想到那些“所谓失败的大多数”,那些“处境粗鄙的沉默者”。

   评论家邵燕君也发现:“这部小说里有两股劲特别大,一种是拼命向上的劲,一种是拼命向下堕的劲。”而正是这种拧巴劲,推动了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介绍说:“我听说鲁敏晚上常写到很晚,如果比较满意地完成当天任务,她就会奖励自己看一集美剧,我听到这句话既感动又心疼……”

   而鲁敏对于文学的虔诚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也赢得了丰硕的成果。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六人晚餐》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长篇小说之一。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