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一带一路”——风帆高悬从浏河再出发

2017年07月11日 16时26分 

  浏河,幽静、风雅、江海交汇。“娄东诗派”在这里吟诵了数百年,如今沧海桑田的岁月,诗情不断,诗意绵延。一个崭新的浏河正崛起于长江口南岸。国家部署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全面出征,为浏河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7月10-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太仓市文联、浏河镇政府协办,太仓市诗歌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太仓浏河召开。活跃于国内诗坛创作的诗人、评论家等20余人济济一堂,共赴诗坛盛会。

  面对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下,如何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解析诗歌特性,把脉诗歌创作的走向和趋势,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创作实践,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太仓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龚璇说,时隔两年后,再次举办这个大型诗坛主题活动,是谋求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借助国家重大发展的大政大势,让太仓充分彰显时代特色,以繁荣诗歌创作为破题,带动整个文学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诗歌采风创作计划,是由《诗刊》社率先倡议发起的,并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支持的长期项目计划。此举在国内诗坛引起了较好反响。2015年7月,“一带一路”诗歌首次创作采风活动在浏河揭开帷幕。两年来,《诗刊》社采取多种方式,沿着“一带一路”的区域和线路,开展了不同特色的诗歌创作活动,如《“诗遇三沙”——我为三沙写首诗》,有力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

   浏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港,亦是“江尾海头第一镇”和“全国重点镇”。历史上的浏河,也是明清“娄东诗派”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太仓致力打造“文化浏河”名片,将江海交汇的浏河名声远播。研讨会开幕式上,浏河镇有关方面代表介绍了浏河的古韵今风,真诚欢迎海内外诗人、评论家走进浏河,感受浏河,吟诵浏河。会场内外的《浏河诗咏》《文化浏河》等乡土读物,成为诗人、评论家了解、熟悉浏河的窗口。

  “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不少诗人、批评家走进古镇浏河,讴歌浏河丰富的江海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浏河成为催生诗坛构筑“一带一路”品牌采风创作的首发地。迄今为止,《诗刊》社共征集“一带一路”主题诗歌达数万首,编辑出版《诗履“一带一路”》丛书(3卷本),收入优秀诗歌作品300余首。其中还刊登了浏河诗歌专页,集中展示了浏河诗歌创作采风的成果。

   《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告诉说,之所以选择浏河作为诗坛“一带一路”的首发地,也是由浏河地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所赋予。太仓的先贤达人具有超前眼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站立潮头,博风击雨,为太仓的开放发展赢得了先机。我们当代的诗人、评论家也希冀汲取丰厚的营养,从而开辟诗坛疆土的诱人风景。

   “希望广大诗人、评论家抓住历史机遇,回应人们呼声,‘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广,人口众多,因此要凸显诗歌的渗透、浸润和滋养,要在‘一带一路’的全球化背景下,写出不负于伟大时代的作品。” 《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致辞如是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主持当代诗歌创作研讨活动。来自高校、媒体、出版社、期刊社的诗人、评论家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进入小暑时节,室外烈日炎炎。整个研讨活动充满着和谐、民主、友好的氛围。不少诗人、评论家坦诚交流,亮出观点,无疑给研讨会注入了一股涓涓清泉。发言一个接一个,直面话题,不饶弯子,充分体现了诗人应有的率真和耿直。

  中国计划出版社副总编、编审西渡第一个发言,言简意赅,直击要害。他强调指出,当代诗歌要与时代和生活紧密呼应,不是简单的,而是要去追求和发现,写出审美的个性特征。他还以盛唐边塞诗为例,开时代之风气,印证了自己的观点。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敬文东坦言,现代诗与古体诗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迥然不同。古体诗强调呈现、直观,现代诗则不是简单化的呈现。面对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我们要抓住机遇,写出伟大的诗篇。要注重词语的分析性,既要善待词语,但也要警惕“语意空转”。

  《文汇报》副总编辑缪克构指出,当下“一带一路”新闻媒体和社会都很关注,国家高层还举办论坛。新闻报道多,文学创作少,高质量的诗歌创作不多,诗人要善于在这样一个巨变时代的面前,把握好时代变迁和人类发展的命运。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诗歌界堪称其守望“一带一路”的践行者,他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非洲就去过六次,还出版外文诗歌集。在研讨中,他的当代诗学观点很明显,就是要更多的去看世界,认识当下,拥抱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说、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构建新的社会文化构架,诗歌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他还结合太仓浏河再创历史辉煌,提出了在社会巨变发展的时代更好地有所作为。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时代语境、词语空间和文化传承,对诗歌作者而言也许小时代的书写更接地气。

  接着,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自亮、无锡诗人王学芯、《十月》编审谷禾、山东诗人王夫刚、无锡市作家协会主席黑陶、安徽诗人吴少东、《清明》编辑木叶等相继发言,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的交锋,切实有效地与之对话、碰撞和呼应,从而保持客观现实的联系。眼下,不少诗人写情绪的多,写情怀的少,我们要传承古典诗词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行走“一带一路”,打通“四个文明”,在文化层面广泛的深挖内涵,穿越文化沙漠,铺就更为广阔的丝绸之路。

  太仓诗歌爱好者代表端木向宇也倾吐了对家乡的挚爱,她说,是精致柔和滋养江南的婉约,三鲜美食成为太仓的味蕾,我们要呈现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感谢诗人、评论家的远见卓识,为我们写作指点迷津。

  在研讨会总结时,《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鼓励众多诗人、评论家面对不同的语言、文明、文化和生活等,努力开发汉语诗歌的新领域,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深入挖掘,精耕细作,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怀、有灵魂的时代诗篇。

  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诗人、评论家代表参观考察了古镇浏河,郑和纪念馆、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等地,纷纷表示要将江海交汇的浏河,起锚地的浏河,自觉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历史潮流,让诗坛的“一带一路”主题诗歌创作活动走的更远更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坛的“一带一路”风帆高悬,面对新的驼铃沙漠、蔚蓝海洋,以及胜利的彼岸,我们将一路乘风破浪……(太仓市作家协会  宋祖荫/文 端木向宇/摄)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