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诗行》(散文集)

(2020-07-30 14:08) 5919762

  

   一、基本信息

  书名:《寻觅春天的诗行》

  作者:朱开宝

  出版时间:20207

  ISBN978-7-5684-1370-1

  定价:38.00

  二、内容简介

  《寻觅春天的诗行》是朱开宝的第三部散文集,分为一生好入名山游”“缓寻芳草得归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留清气满乾坤四个章辑,全书收录了43篇文章,计15万字。

  这部散文集,有作者对山涧古树、老街深巷的低回吟咏;对儿时玩伴、军营生涯的款款感悟忧思;对英雄人物的礼赞景仰;对贫弱人群的悲悯感佩……。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评价这部集子诸多篇什构思轻巧、精短清雅,信笔成章,涉笔成趣,读之有诗情、有画意,也藏几许理趣,有的几近散文诗,氤氲着浓郁的美学气息和人文意蕴。

  三、作者简介

  朱开宝,祖籍安徽寿县,出生江苏句容。197912月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做过营业员、统计、秘书等工作,并担任过县委组织部科长、县委办公室主任、镇党委书记、《镇江日报》社副总编辑、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办公室主任、市政府秘书长等职务。现为镇江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散文集《十井巷》、《童年记趣》、杂文《琐思随想》及工作笔记《谈谈办公室建设》。

  

  四、序:朱开宝散文集《寻觅春天的诗行》

  范小青

  我和朱开宝同志虽见过几面,交往并不多,记得印象最深的是201512月,省作协苏南片会议在镇江召开,开宝作为镇江的领导接待了我们,并陪同我们采风。他儒雅的谈风、渊博的知识、对作家热忱谦恭的态度和对文学独特的见解,给我们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原来,开宝青年时代就有个文学梦,并且早就是省作协会员,经常发表散文作品,已经出版了几本散文集。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参过军,在县城百货公司干过营业员,在县级机关、乡镇、镇江日报社、市委办公室当过领导,接待我们时,已经是镇江市政协副主席。虽然公务冗杂,但他对文学一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始终笔耕不辍。这次,开宝同志又准备将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集辑出版,通过镇江市作协主席蔡永祥找到我,要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疫情尚未退去,春天已然如期而至。翻看《寻觅春天的诗行》的文稿,如啜饮雨前新茶,真的是清香甘淳、回味悠长。集中诸多篇什构思轻巧、精短清雅,信笔成章,涉笔成趣,读之有诗情、有画意,也藏几许理趣,有的几近散文诗,氤氲着浓郁的美学气息和人文意蕴。

  这里,有作者对山涧古树、老街深巷的低回吟咏;对儿时玩伴、军营生涯的款款追忆;对故园家乡、妻女亲友的深情眷念;对清风明月、霜天雪夜的孤独清欢;对人生价值、世态众相的感悟忧思;对英雄人物的礼赞景仰;对贫弱人群的悲悯感佩……。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开宝的真性情和对文学的探索追求。修辞立其诚,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唯真实才有感染人的魅力、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本散文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写人记事、摹景状物都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这使得这些文字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品质、味道和风格。

  或许是经见广博的世面和人生历练,为他散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界和不竭的素材。多年来,他博览约取,且行且吟,将生活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感的情与景人、与事及时记录成文,在一方精神领地里默默坚持着一份耕耘,这便有了他一篇又一篇饱沾情感汁液和精神思考的文字,有了《十井巷》《童年记趣》《琐思随想》等一部部散文随笔集,有了这一部散文新集。文学是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文学情怀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情怀。在我们的政府机关里多一点书香气、书卷气,多一些有文学情怀、有人文关怀的领导干部,并以此影响并引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于文学事业的发展、于社会风尚的淳化,都是大有益的,应予大力倡导和鼓励。这也是我愿为开宝作序的缘由吧。

      是为序。

(序作者为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五、作品评论

  滑行在文章脊骨上的绵绵情怀(蔡永祥,中国作协会员、镇江作协主席)

  开宝兄又要出散文集了,真的为他高兴。作为领导干部,有着这样的文学追求,并且矢志不移,着实令人从内心产生敬意。

  说起和他相识,还是因为文字结缘。那时我还在镇江船艇学院工作,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一些作品,没想到竟得到他的关注。在一位文友的安排下,我们把酒言欢,说起各自的经历、工作和生活,也谈到各自的文学创作,那一次,他给我的印象是,性情爽直、儒雅稳健、幽默睿智。

  那时,谁都没有想到,十多年后,我们竟然会从各自的单位都到了政协,成为同事,他还成了直接分管我工作的副主席。想来,还是冥冥中注定的这份文学情缘。

  后来,我们在一起出差、交流、谈心的机会多起来,但除了谈工作,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离不开文坛中人事更迭、文学和创作。

  经常,他会把我约到办公室,谈他的一个创作构思,谈他诸多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他会为一个词、一句话纠结良久,并让我帮他再斟酌斟酌。此时的他会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诉说他的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表达他的观点。开宝兄对文字的纯粹与专注,对创作的本真与对文学的执爱,可窥一斑。《巴根草》《磨刀人老王》《那山那水那军营》《脊梁》等篇什,就是这样畅谈以后的作品。

  细读开宝兄的散文,总能感到由内而外散发着的绵密情怀,这种情怀,是真情的投入,是心灵的交融,更是对客观事物以及自然风物的喜怒哀乐的主观感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出了外界景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接着又阐明了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这样的心物交融就达到了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开宝兄散文集中第一辑《一生好入名山游》中的所有作品,第二辑《缓寻芳草得归迟》中的《小院四季曲》《你好,九月的镇江》等作品,都达到了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第三辑《此情可待成追忆》一章中,是对军营生活的怀念,对父母、亲人的想念;第四辑《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满满正能量的家国情怀。这些,都在他不停行走的旅途中,在他不断思索的深刻里,在他不忘初心的追求时,他的身体在场、生活在场、精神在场、本真的个性和强烈的内在气息在场,以或轻盈优美、亦庄亦重的文字,暗藏于流畅的叙述和令人欣喜的灵感之后,从一篇篇短文的内部生发暖流与激情,然后在文章的脊骨上滑行,如血脉在皮肤下的若隐若现,含而不露,藏而不晦,怀揣着人文观照,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拥抱生命的情怀,给读者带来共鸣和享受。

  散文是灵魂最直接的感受器皿,它总是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触觉。开宝兄用心用情用气写作的散文,浸淫着天地日月的精华,经受了大自然风雨的沐浴,最终打磨成一粒粒沙金,是时光的赐予,是智慧的闪光,是情怀的恣肆。

  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它写了一些景、一些人、一些事,但所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广阔的文化内涵。它好像一个发光体,但这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却是博大的。

  从开宝兄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诗意的发现,看到了他字里行间中溢出来的乡愁,看到了他对过往诸多人物和事件的怀念,看到了他对人生价值、社会现象的默默感悟,看到了他对曼妙风景的孤独清欢,看到了他对最美旋律的生命弹奏,看到了他对外部世界保持的心灵平衡,看到了他内心的温和、圆润、崇善、通达,这种有着自身精神向度的发光体,给人温暖和喜悦。

  特别喜欢诗仙李白,也就特别喜欢他的第一篇《永远的桃花潭》,文章最后的文字,灵动飘逸,激情四溢:

  你可以循着诗仙的脚步,吟着自小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踏着南阳古镇的青石板路,登上踏歌岸阁,远眺对岸的怀仙亭,还有那小有名气的万家村。

  你可以乘一叶扁舟,在桃花潭中轻轻荡漾,看桃花流水,赏两岸风光,倘若有濛濛细雨,则宛如仙境,极易引发思古之幽情。

  你可以在当年李、汪饮酒作对的垒玉堆上,邀几位好友,摆几碟小菜,可豪饮,可小酌,也可学学李白,大喝一场,醉卧于彩虹岗,忘却所有不如意、不愉快之事……在桃花潭,若有闲情逸致,不妨做一回李白。

  文字并不华丽,内心的激动并不掩饰,而他不经意间刻画的场景令人向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营造的意境令人向往,对酒当歌的人生态度令人向往。恨不得就伴随这样的文字,仗剑策马,回归田园,诗酒人生。这当是开宝兄散文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源自于自然景观与文化人格的创造,源自于文学的感觉和思考的深度,源自于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的支撑。

  写好这篇短文,天已放亮,窗外的麻雀已经开始大声说话,牛奶瓶在门外碰出了声响,绿树婆娑着映窗而入,生活看起来平静安好。而我知道,此时此刻,世界上还有无数人正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正在经历着生死离别,我们的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怎能脱离这个在场?怎能漠然无视?真诚祝愿开宝兄再从这个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扰了的春天出发,用他的古道热肠书写春秋四季,用他的真实笔墨书写生活境况,用他的悲悯情怀书写人间苦难,把文学的风筝放飞到更高更高的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