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城市》

(2020-07-16 10:39) 5913316

  一、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与城市》

  作者:俞明

  出版发行:南京出版传媒集团

  版次:2020年6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533-2886-7

  二、关于本书

  南京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俞明历时20年,写成《文化与城市》一书,主要涉及南京及其他部分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其特点一是以纪实为主,翔实可信,多有亲力亲为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为新兴学科——“南京学”研究增添一些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资料;三是含有一些最早研究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处的史料与研究成果;四是为南京作为“文学之都”发掘潜在的元素,如南京两组同名文章,朱自清和俞平伯同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元璋和宋濂同写的《阅江楼记》等。

  三、作者简介

  俞明,1948年生于浙江海宁。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知青”插队农村八年,1976年返城进入南京第二造纸厂当工人,1980年至198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学习。1984年考入南京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展战略处处长,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下关区区长、区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经济学硕士、文学博士。已发表个人专著和论文四百多万字,出版图书《<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下关开埠与南京百年》《名胜与文学》《战狂澜》等。1998年抗洪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先进个人,2005年荣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个人二等奖。

  四、序及推荐语

王蒙

  与俞明先生相识已经多年,知道他曾经担任南京市的区长、区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主管过政协文史工作。尤其知道,他曾在援疆期间推动兴建了伊犁汉代细君与解忧公主的纪念馆。在南京,他则推动兴建了早在六百年前已有创意与计划,并写出愿景文章《阅江楼记》,收入到《古文观止》,为读书人所熟悉与赞赏,但后来并无下文的“阅江楼”。人们说,这是六百年前明初已经“立项”,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施工完成的伟大建筑。它受到各方好评。

  他根据文史资料推动改建了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而那里是当年签订丧权辱国、导致我国失去了香港百年治权的《南京条约》的地方。现在,陈列馆连同新疆伊犁的纪念馆,都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起草的《警世钟铭》刻在静海寺的钟上,永远警醒着后人。

  有趣的是,他还根据镇江原名润州的史料,提出了将镇江通扬州的公路桥命名为“润扬大桥”的意见,并得到了批准与落实。这四件事,有一件做成,就堪称有历史意义的佳话了,而他一身兼得其四,何其荣耀、难忘与幸运也!

  人们见到文史遗迹的保护与弘扬的业绩,往往乐于称赞它们为“立竿见影”。但俞明先生做到的是“立影见竿”,因为此前遗迹已经大体失去了其物质性存在,只留下了历史的影迹;而俞明的努力使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凸现在祖国大地上。

  人们还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但俞明先生做的,不仅展现了读书知史者本人气度的华美,更彰显了两处纪念馆的风姿,催生了一处大楼阁的华赡,还有一座大桥名称的古雅与如意。俞明贡献的是腹有诗书,从而实现楼也华、寺也华、馆也华、桥梁也华的历史与实景的华,建筑的华,道路的华与地貌的华。

  善哉文史!善哉文化与城市!善哉我们的时代——给了俞明先生大显身手的机会,记录这一切的他的新书《文化与城市》于是欢庆出版!文以兴城,文以华史,文以美丽家园国土,好啊!

自序

  2006年下半年,我赴京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常有机会到党校图书大楼查阅资料。有一天,在层层叠叠的书架中,偶然发现有两种我出的书紧紧排列在一起。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8 年出版的《<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二是方志出版社于1999 年出版的《下关开埠与南京百年》。这两本书印数都不算多,而且是不同出版社在不同时间出版的,怎么会在中央党校图书大楼这样高大上的知识殿堂里排列在一起,而且和我本人“巧遇”了呢?细想一下,除了极大的偶然性以外,也有其必然性,比如,这些都是文史类图书,都涉及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人名,就容易陈列在一起,等等……这意外的“发现”,使我激动万分。我认真地取下几本书来,一一查看了封三的借阅登记表,看到每一本书都有近十人的借还记录。看来我当初的脑力劳动还是有作用、有意义的。当天晚上,我真有夜不能寐的感觉。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章”的意义作用有一段名言,他所指的“文章”,包含的是各种类别的文字著述。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种必要性要求人们用语言文字记录古往今来的经历和感受,规划未来的方向和路径,总结经验教训,教化子孙后代。人类的知识宝库,离不开文字文章文化的日积月累。这是一种无比丰厚、无所不包的资源财富。

  联想到我们这一批被称为“老三届”的读书人、劳动者,是数十年来中国发展变化的亲历者,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感受不可谓不深刻。我们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当过工人,经历过高考,经历过解放思想的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经济增长的20世纪90年代,经历过抗洪抢险、抗击疫病、金融危机,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美好的时代给我们这样的平凡人物带来了大好的机遇,这一切难道不应该记录下来,留存下来吗?现在我们退休了,有时间了,有条件了,不应该写一点“文章”,讲一点“故事”吗?最近几年,我陆续写了十几段文字,大部分已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现结集于此,汇编为《文化与城市》一书,盼望能得到有识者的批评指正。感谢王蒙先生为本书确定书名并题写了书名,在百忙中破例作序,我补充写了以上文字,就算是“自序”吧!

 

20205



  三十年来,作为随园后生、援疆晚辈,我一直是俞明先生的人生追随者,也是他事业成就的见证者。他秉承传统学人的济世精神,文以载道,奋发奉献,一路凯歌——世界华商大会、国际儒学研讨会、静海寺、阅江楼、下关崛起、伊犁江苏路、汉家公主纪念馆、诗词赋章、往来鸿儒、谈笑间的风生水起……他的人生和事业,是一片繁星密布的天空,人格、政绩、思路和文采,无不闪烁。

  新著《文化与城市》采撷的,不过是他半生经历、浩渺阅历里的几颗。全书从“我与南京”发端,立足传承,放眼广阔和深远,纪实了作者本人参与的部分可入史册的“南京文化事件”,浓墨重彩刻画了“文化南京”的本土建功与丝路立业,展示了“文化南京”的内在定力和外延张力。“史笔”与“文笔”双健,激情与思想齐飞,初心与使命并行。

  出版之际,有幸先读。诸多感慨,容掩卷消化数日之后,再尽情抒发。先在此热烈祝贺,并向先生真诚致敬!

——作者的援友、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