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物记——扬州手艺人》(报告文学)

(2020-07-02 10:40) 5905673


本书为2015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2019年扬州市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

  一、基本信息

  书名:《念物记——扬州手艺人》

  作者:梅静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ISBN:978-7-214-23137-6

  二、内容简介:

  扬州,一座富庶而风雅的城市。“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扬州手艺名扬天下。这些纷繁多彩的手艺,既是悠久文明的积淀,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手艺背后的人们,用一生的光阴打磨一门技艺。其中的寂寞坚忍、孤独前行,说不完,道不尽。

  《念物记——扬州手艺人》用二十三个篇章,每篇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手艺的前世今生、艺人的酸甜苦辣,如长卷般徐徐展开。

  这不仅是一本纸书,扫一扫书中二维码,还可看千年传

  承纪实短片,听百味人生有声故事。

  三、作者简介

  梅静,江苏扬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协理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获扬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如山,若水》获“搜狐•春风文艺杯”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扬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四、文学评论

  守住文化之根

  章剑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的。在全国文代会上,习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我们的宝贝啊!这两次讲话,我有幸在现场聆听,故而领会也尤为深刻。

  我写的《故宫三部曲》,其中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故宫人有这么一句话,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捍卫中华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崇高精神。

  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我们仍然应当保持与弘扬这种使命感和崇高精神,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之根,为传统文化鼓与呼。因此,当我读到这部《念物记》书稿时,尤为欣喜,颇有感慨。

  这本书没有空谈宏大主题,也没有板着面孔布道,而是用二十三个篇章,每篇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这些手艺中,有的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比如雕版印刷、剪纸;有的至今任何“名头”都没有,比如盘扣、手工布鞋制作。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细致入微地介绍每项手艺的前世今生,以及艺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但正是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让扬州两千五百多年的灿烂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像长卷画轴一样徐徐展开,令人在游目骋心之余,更增添了对民间智慧和文化家国的挚爱之情。

  与很多文化类著作偏于学术味不同的是,梅静女士的这本书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比如在开篇《唤醒古书一缕香》中,她写一位修复古籍的年轻人:“来扬州七年,他的小店几经辗转,才在皮市街的一处平房里落了脚。房子老旧,冬天,人在屋里站一会儿,脚板就会变得冰凉。”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写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大爱情怀。但在这温暖的笔触之下,作者又以深沉、冷静的基调,讲述了传统手艺面临的困

  境,以及破解的途径。比如她在《坐爱山林晚》一文中写道:“叠石是需要实践的艺术,光做不思,光说不做,都是行不通的。他们盼望中国园林学科教育能够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期待真心热爱叠石艺术的人才出现。”这就使得这部作品脱离了风花雪月式的文艺窠臼,而具有了深厚宽广的现实意义。

  作者梅静是扬州人,对扬州这片土地拥有天然的熟悉之情。她笔下的扬州手艺如同乡土上长出的庄稼,鲜活且极富个性。但越是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从扬州手艺曾经的辉煌,到今天工业时代它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再到有识之士对它的未来所做的扶持与拯救,其它地区几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这部作品只是一个城市的手艺故事,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懂得,珍念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想,这也是书名《念物记》的内在之意吧。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手艺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保护手艺,就是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坚信,文化之根在,中华永辉煌!

  (作者系江苏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