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风物》(散文集)

(2018-01-15 09:13) 4979469

《楚水风物》(刘仁前  著)  

  书      名:《楚水风物》

  作      者:刘仁前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I S B N:978-7-5594-1286-7

  定      价:39.00元

  作品评价: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读刘仁前散文集《楚水风物》
郑润良

  汪曾祺在当代文坛是一个传奇。他的作品上承现代京派文学、抒情文化小说的流脉,改变了新时期文坛的整体格局,对后来的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尤为独特的是,汪曾祺作品能够让不同年代的读者同样喜欢,让人读不腻,他的各种作品集也因此长期持续处于畅销的态势。二零一七年是汪曾祺逝世二十周年,有各种纪念性的活动,也有许多纪念性的文章发表。在我看来,刘仁前的散文集《楚水风物》的再版是对汪老的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原因只有一个: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一时风靡全国,引发无数文学青年的膜拜。他的《故乡的食物》等散文作品同样以淡然清新的风格赢得读者的热爱,这些“汪迷”中就有汪曾祺的乡邻刘仁前。在《迟到的怀念》中,刘仁前如此记述当年的经历,“1985年苏州‘江南雨’笔会上,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个年青人,人手一册汪老的《晚饭花集》,每天必读那是自然的了。我和当中四五个更好一些的朋友,临别时便在汪老的书上写上了彼此的心愿和祝福。《晚饭花集》成了我们那帮文学青年之间相互鼓励的最好纪念。”“我们就这样一路读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一边追随着自己的文学梦想。”这种追随和学习无疑是有效的。因为审美趣味、乡土气息的接近,刘仁前很快把握住了汪曾祺作品的精髓,写出了极为纯正的“汪味”小说《故里人物三记》,发表于1987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陈建功先生在点评中指出,“这位作者的另一点可贵之处是,他开始意识到,要写出‘味儿’来了。比如作品中那远距离的叙事态度,不是确实有了一种冷隽的观照的‘味儿’吗?”陈建功读出了刘仁前作品中的汪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面渗透着作者对一种叙事调子的追求。不过,这种叙事调子怎样才能更加独树一帜,以区别于汪曾祺先生的某些小说呢?大概这也是作者正在思索的突破方向吧?”时年26岁的刘仁前就以其作品浓厚的“汪味”给评论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时隔二十年之后,刘仁前果然在汪味小说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写出了长篇汪味小说《香河》。众所周知,汪曾祺的小说极好,但主要以短篇为主,韵味虽足,容量毕竟有限。《香河》全景式地刻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下河乡村的生活图景,被作家赵本夫誉为“一部里下河兴化版的《边城》。”更有论者指出,“看《香河》,不难发现沈从文、汪曾祺对刘仁前的启发和影响,不同的是,《边城》、《大淖记事》只有开篇逶迤而下了三两节风土人情的描写,而《香河》却贯穿了全篇。……《香河》既出,我们可以看到,刘仁前把小中篇《边城》、短篇《大淖记事》怎样消化到了肚子里,又如何把这种小说的叙写方式推到了极致,写成了长达32万字的长篇。” 《香河》之后更有《浮城》、《残月》构成了完整的《香河》三部曲,《香河》三部曲是汪味小说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也是一种新的发展。


刘仁前

  在我看来,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刘仁前对汪曾祺作品风格、精髓的领悟和把握就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程度,1992年出版的散文集《楚水风物》(书名为汪老亲自题写)就是明证。《楚水风物》中的文章与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故乡的食物》中所写物产非常接近,用笔风格也极为相似。汪曾祺在语言上非常讲究,讲求语言的韵律、节奏,爱用短句。《楚水风物》中刘仁前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在语言上对汪氏风格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诸如“家乡一带,有河塘的所在,不是长菱蓬,便是长河藕,荒废不掉。生长着河藕的塘,看上去,满是绿。”这样由短句缀成的段落俯拾皆是。他和汪曾祺一样,喜欢在作品中呈现“风俗画”,对故乡风俗、食物、花鸟虫鱼了如指掌,对家乡风物习性的把握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因而涉笔成趣、天然如画。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作品与汪曾祺的散文相比,不仅是形似,更有神似。汪曾祺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往往以回忆的视角而写,带有浓厚的对故土、亲人、少年岁月的热爱,着力在作品中营造“和谐”之境,抒发其“人间送小温”的审美理想。故而这些作品虽然写的是一时一地的风俗人情事物,却又能超越具体的时空,给人恒久的审美享受,引发不同地域时空的读者的共鸣。刘仁前对“楚水风物”的描写也大都以其童年时代以及年轻时经历的“大集体”时期的人情事物为背景而写,对里下河过往风情的追溯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乡土风貌,同样以醇厚优美的人伦世界的书写夺人心魄,令人怀想。

  文学重在创新,但也要注重传承。刘仁前先生一直以传扬汪老的文学精髓为己任,自从到泰州市文联工作以后,和江苏省作协、《文艺报》联合打造以汪老为旗手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在文坛引起很大反响。而刘仁前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消化汪老作品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就,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中国散文年度奖等荣誉。这些成绩的获得也说明了像汪曾祺这样的大师是值得学习的,也是需要后辈作家不断对其文学精髓进行学习并加以发扬光大的,对大师的最好纪念是传承。正如评论家王干所言,“刘仁前自拜汪氏为宗师,他最早的散文、后来的小说,都浸润着汪曾祺的血脉,学汪者众,得神韵者寡。刘仁前的《楚水风物》之后,又有刘春龙的《乡村捕钓日记》,刘旭东的《吾乡食物》等新的里下河风物类的小书问世,《楚水风物》再版,正是时候。”(郑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