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八镇: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散文集)

(2017-11-02 09:22) 4803865

《兴化八镇: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散文集)  费振钟

  书      名:《兴化八镇: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

  作      者:费振钟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I S B N:978-7-5594-0351-3 

  定      价:32元

  内容简介:

  《兴化八镇: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是费振钟历经几年乡镇挂职和长期的乡镇访谈,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进行了近距离的考察后写出的散文作品。作者将研究对象锁定为自己的家乡——江苏兴化。

  兴化处于里下河区域中腹,地形呈水网状的低洼地,像一口平放的釜,地缘和地理都比较特殊,由此形成的乡村历史和社会形态,特点明显。以兴化的八个镇:沙沟、安丰、钓鱼、戴窑、竹泓、垛田、茅山、边城为个体,既从个体出发,观察地方文化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思考乡镇发展的主要危机、未来希望。

   沙沟,作为兴化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乡村市镇,其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和街区设置等,不仅有着典型的江北乡村的生活风格,而且是该地区乡镇社会形态的呈现。但现在呈现的是两个“沙沟”。一个正在眼前,定义为千年古镇,保持不变的历史事物和场景;另一个,由小商品市场、家用电器商店、发廊、游 戏室和新开发的商品房等当代事物与场景构成。两个沙沟,谁更重要?

  安丰,兴化地区第一大镇,多年来以圩田为立镇之本,其传统理想是“物丰民安”,而来自外在的力量随时都在粉碎这个理想。昔日广袤的圩田上,已是白茫茫一片养殖场。如果无视“长保土地”这个中国传统乡村经济平等和社会延续的根本力量,一切关于现代化的努力是不是都可能化为乌有?

  钓鱼,有着美好传说的钓鱼庙和历史悠久的老粮库,是一个以粮食闻名的地方。如今却面临着如何种植的难题,现实中连“务农为本”的农民和他们的家族共同体都已云流风散,远离村庄和土地了。

  戴窑,早年名灶产,即烧盐的,后受地理限制,折入窑陶制作的生产方式。曾经承担乡村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乡贤及其精神,如今随着窑业历史的结束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下,如果人们认识到乡村社会不能任其消亡,除了从单极经济发展中改弦更张外,同时还要在传统基础上重新设计乡村模式,这样才能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为乡村复苏输入血液和营养。

  竹泓,相较于沙沟以商业兴镇、安丰以农贸立足,竹泓则突出了它在传统手工业方面的特质。以孙氏工匠家族的形成及其手艺特点为例,观察竹泓手工业在乡土社会空间中的延展,金银匠、锡匠,木船制作工匠等,都源于竹泓乃水镇。然而如今,如何扶持乡镇工匠和手工业却没有好的方法和措施。

  垛田,地形如“八卦阵”一样复杂,船行其中,扑朔迷离。垛子四面坡地,用于种植,施肥浇水,皆在船上进行。水土一体的垛子突出体现了垛田农业的生态文明性质。然而,从“千垛菜花”的奇景到种植香葱盈利,农民俨然成了“农业工人”,垛田,遭遇无情的解体,慢慢成为思考对象,为忧患的乡村和田园提供一种“绿色的语言”。

  茅山,2009年,“茅山号子”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以特色文化为乡镇发展命题,放大了一个“茅山现象”后,是否触及目前乡镇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如今的茅山,数百年来以庙会延续着乡村宗教文化传统,信仰的暗河在乡村流动。时代与社会的轱辘,往哪个方向转,风俗和信仰的两头,也许是观察的两端。

  边城,撤乡并镇后归入周庄镇,一些村民和地方文化人士无法接受这个决定,却没有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反思自身。边城的撤并使得它从地方意识的觉醒中凸显出来了。十四世纪中叶,张士诚来此堆土筑城,以此作为和部将们后代定居之地。十三官庄就此形成,并决定不向新王朝纳税。边城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以及它的反抗性的生存观念,和这个历史故事都有很深的渊源。今日之边城,何去何从?

  费振钟以理性的冷静,带着怀疑与思索,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思,一个观察者和写作者的责任及立场,一个有根写作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