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的汉子:对文学永存敬意

2013年05月24日 11时45分 

——读作家冯光辉的诗歌与小说


冯光辉在句容宝华山隆昌寺

  文学,可能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自从有文字起,一代代的前辈祖先和当下人将它亲手缔造。于是,文学慢慢从口语和日常思维中超越,成为自身增殖的灿烂精神食粮。它神圣而亲民,深邃并且敲人心扉,它浇灌你以智慧,同时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品味。

  文学的魅力永存,是因为自古到今都有源源不断的文学之士贡献于它,奉献于它,坚守于它。也因此,他们的名字得以和文学一样永恒。同时,他们的队伍庞大,就像满天的繁星,点缀了美丽的文学星空。不可否认的是,在浩瀚的文学史册中,有的名字熠熠生辉,是群星中最大最热的一颗;有的名字还黯淡着,人们日后将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光芒;更多的名字则是不太引人注目的,它们以微弱的光线独自闪耀,积蓄力量,等待着奋力燃烧的那一天——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星星,以它们的敬意、以它们的一点星火,装点了整个朝气蓬勃的文坛。是他们,构成了整个文学界的写作氛围和文化环境,于是,巨星在这里孕育,文学在这里进步。这些寂寥的群星,独自精彩,他们永远对文学心存敬意,而每一个读者更有理由对他们表达敬意。

  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特别是以文学为专业的学生,视野里便经常出现这样一闪一闪的星星。他们称得上优秀,并且令人感动。我有幸认识的常州作家冯光辉便是这样的一位。我大胆来一句幽默,虽然冯光辉老师现在还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光辉四溅”,但他已有的文学成绩已有很高的含金量;而不久的将来,他通过笔耕不辍即将获得的成就,也必将发出足够的“星光”。

  其实,我并不认识冯光辉老师本人,顶多算对他神交已久吧。看过他的书、博客和他编的杂志,心中很是喜欢。

  和光辉老师结识,缘于2007年年底。我在期刊网上查到常州一本叫《翠苑》的文学刊物,质量挺不错的。对我而言,它没有大腕刊物那么高的门槛,让我彻底灰头土脸、丧失信心。同时,它登载的文学作品又别有风味,档次不低,《翠苑》既有实力派的“名家构筑”,又有新鲜的“本土文本”、“原生写作”和“才情江南”,虽然作者大多数是默默耕耘的文学中人,但是他们非常努力地写好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和读者分享。看这本杂志的风格和质量,就能判定该杂志的编者把关认真,且对文学事业充满敬意。(当下这个浮躁的、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这样的纯文学杂志还真不多了)我心理觉得,把我敝帚自珍的拙作交给这样的杂志,可以放心。于是,我斗胆向《翠苑》寄去了两篇随笔式的论文,一篇是《<移植与变异>——从<棉花垛>到<笨花>的女性意识蜕变》,一篇是《一个倒走的游手好闲者——捕捉刘亮程散文世界中的“自我”形象》。没想到的是,两个星期后,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翠苑》杂志的编辑冯光辉,他详细、亲切地告诉我他们准备刊发我的两篇论文。我激动又兴奋。电话里,冯老师的声音特别亲切和善,简直可以用“老实巴交”来形容。这个声音给了我最愉快的投稿感受。

  之前,我也向香港的《二十一世纪》投过稿,一个月不到就受到杂志的接收函。接下来,和编辑部来往发了几次电子邮件,就搞定了包括修改论文在内所有问题。我特别欣赏《二十一世纪》的办事效率,也为他们细致诚恳的工作态度而感动。而《翠苑》的这次投稿经历也让我打心底里感到亲切,并深受激励。我觉得,编辑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就是对投稿者最大的鼓励!相比之下,我向其他几个档次或高或低的杂志发的邮件,则如石沉大海,他们或者在电话回复中一拖再拖,或者赤裸裸地说明发表潜规则,或者在大概半年后莫名其妙地给我回信。

  《翠苑》更令我感动的事还在后面,一两个月后也就是2008年元月,我收到了《翠苑》杂志社寄给我的厚厚大信封。随之而来的是一百多块钱的稿费单、两期《翠苑》各两本,及冯光辉副主编的两本书,一本是诗集《巴颜喀拉有舞》,一本是小说集《影壁》。待拿到这两本书匆忙拜读,这个素不相识的编辑顿时给我以文学惊艳之感,他的文字比书本的包装更精美。令我不甚惭愧的是,冯光辉老师还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吴丽萍方家大教”几个遒劲大字。“方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更受宠若惊呢?冯老师的谦虚,让我无地自容。当时就感觉,只有像冯老师这样,对文学真正怀有敬意的人,才会这么真性情,对一个不知深浅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

  之前,我虽然对冯光辉老师还一无所知,但是细细读了冯老师寄给我的书,很快就被他扎实的文字功夫所折服。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经验,让他的诗句字字含情,震撼耳目;而他几年前刚刚开始的小说创作,也让他收获了一批精彩耐读的中短篇。于是,赶忙上网搜索光辉老师的相关资料,意外发现他在新浪和天涯的两个博客,上面不仅有他今年来持续创作的诗歌,同时也有长篇连载,还有风骨秀美的散文随笔……于是我如获至宝,一头扎进去,日日潜水,跟踪阅读,冯光辉这个形象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我发现冯光辉老师的确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待文学真性情,对待生活也同样如此。

  我手中的诗集《巴颜喀拉有舞》上,有这样的作者简介:“冯光辉,1956年生,当过知青,参过军,在大地震后的唐山土地上流过血汗。曾浪迹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期间写下大量的反映藏人生活和高原风土的诗歌、散文。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报刊集萃》、《诗歌十年精华》等等。其中《威风锣鼓》获《诗刊》1991年优秀诗文奖。”不久,这本《巴彦喀拉有舞》也获诗刊社诗歌艺术文库2001年优秀诗集奖。其实,光辉老师的诗作从多年前开始,就不断入选各年度选并且被介绍到法、美、韩等国。现在,冯光辉老师住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小城,编着扎实的纯文学杂志《翠苑》。同时,他仍然在勤奋地写作,写诗,写长篇,写散文,产量稳中渐增。他以文交友,定期出门游历,其乐陶陶。

  光辉老师早年凭写诗进入文坛。都说,写诗歌的人真性情,因为有太多一泻千里的感情需要通过一张一弛的韵律来表达。光辉老师在诗歌里浸染的时间很长了,发表的诗歌形形色色、不计其数。不过,他尤其喜欢长诗和组诗,因为只有它们才具备足够的气势来承担起他磅礴的情怀和生命大意象。光辉老师在诗歌岁月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一样真性情的诗友,他们对他如此评价——著名评论家冯牧说“光辉的诗有一种大气势……诗作并未达到完美无缺的高度,但他在矢志不移的作着可喜的努力。”;诗人贺羡泉说:“倘若不看这个被伙伴们亲昵地称为‘小个子’的经历和作品,自然难以知道他缘何会有这样一种袭人的威力。”诗人曲近说:“他站在地理和人文的双重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人生,关注社会,回望历史,解剖自己,让灵魂赤裸于蓝天雪域和阳光之下,接受拷问。”……冯光辉老师在诗歌上的造诣有目共睹。

  光辉老师年轻时当过兵,骨子里很早就存下了铮铮铁骨和坚定傲气。同时,他出生在柔情似水的江南,又多次体验过粗犷极致的西部高原。他身上,既有一个军人和文人的交集,又有南北方情怀的交汇。这样的出身,不是每个搞文学的人都有的,这也注定了他的文字不平凡,别有一番风情在笔下。冯光辉老师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诗,诗歌越写越大气越写越开阔。在草长莺飞的金坛安下家来之后,他不甘生活的恬淡,决心让生活和诗歌一起接受磨砺,要求追寻永不消逝的“诗心”。于是,他单枪匹马(真的一个人,雇了一匹马,随身带着一把枪)两次自费去西藏旅行,他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探访青藏高原的神秘。光辉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西藏的经验,使他身心得到了涤荡,情思得到了激扬,他的诗歌大步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收在了《巴颜喀拉有舞》这本诗集里,随便翻检几首,便能深深体悟雪山、高原对心灵的震动。它们震动了作者,也震动了读者,让我们同时肃然起敬。能让笔下文字有如此魔力,光辉老师的情怀和写作功力可见一斑。

  《乌朵》:“冬季酥油茶泡不开的悲伤/秋季青稞酒驱不散的寂寞/以及夏天捏不进炒面的烦恼/以及春天叉子枪揍不掉的心事/都可以夹在乌朵上/沿犷悍的吆喝轨迹/挥抡出雪线以下。”光辉老师的诗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有一种男子汉大丈夫的直抒胸臆。诗在冯光辉这里,逐渐褪去了呓语、缱绻和小姿态。特别是他在1988年就写出了激情四溢、八面来风的《威风锣鼓》:“突然有一天风吼千里/整个亚细亚都看到黑头发飘起来/突然有一天雷鸣万里/整个世界都听到黄肤人发出的铮铮誓言/突然有一天十一亿中国人/威风抖抖起多少代的风采和豪放/威风锣鼓敲响元气旺盛的崭新时代”读完之后,不禁惊呼,原来诗歌可以这样的大气!在他的诗歌里徜徉,就好像站在黄河壶口瀑布下面一样,看着激情裹挟的文字飞流而下,气势浩大。

  的确,冯光辉老师是崇拜雄壮的意象和气质的。所以我觉得他也崇拜毛泽东式的伟人。虽然这一点他在自己的诗歌里从来没有明说,但是读一读,读者也是能很容易就发现的。《我要去说服一个人》里:“这个人是李白杜甫的学生/这个人是酷爱刀枪的军人/有一天他站在城楼上/一面红旗粘着他的手扬起来……这一年他56岁/诗兴正盛……我自惭不是1927年的军人/但 我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我自愧不是李白杜甫的学生/但 我也是一个写诗的人”作为文人和军人的集合体,冯光辉老师有着建功立业的大梦想。最后,他在文学的殿堂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希望文学能还他一个辉煌的梦想。

  当然,冯光辉老师的磅礴大气之外,也有他柔情的一面。在《半个月亮的晚上》里,他抒发了寂寞和忧伤,但是坚强始终是他作品的底色,所以,这首诗在最后说“就这个半个月亮/会在我的心中夜夜风光/因为,我这个年龄的眼泪/比黄金还有份量”。因为,高原的一切给了他动力,格萨尔王、飞驰的雄鹰、孤独老马等都是他汲取力量的榜样。《茶歌》中就说道:“哪怕将藏家茶歌记住一段/离别故土的孤独之风/不可能将自己的远征之船/掀翻”。他一天天了解西藏,一点点将自己的面貌雕刻成西藏的模样。读他的这些诗歌,一点都不觉得他来自溪流潺潺的江南,完全是一个西藏土著的样子,他的精神气和这块彪悍的土地血乳交融。

  真实的经验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诗歌,作家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奇的故事,更有椎心泣血的生命体验和深入骨髓的情感记忆。《巴彦喀拉有舞》中,我最喜欢的是长诗《7月16日:我的双腿被俘》。这首震撼人心的长诗,句句真实,字字精彩,相信会给每一个阅读者留下震颤灵魂的印象:

  “双腿——被俘/身体和头颅无法丢弃双腿突围/想自首/不知自首什么/肌肉紧绷的腿 把/不屈移交给身体和手/怕镣铐突然增厚/又把不屈移交给头颅……我不愿/自费死在沼泽地/还不愿/让自己的肉体被镣铐吞噬/更不愿/乖乖便宜了沼泽/轻而易举淹没一个/南方等待的——故事……我想与沼泽角力/无奈沼泽处处遍布敌意的阴谋/只有拼命挣扎前进/以缩短我与户口簿的距离……我用双手做浆/在喳喳的雪面划动/我用手指作钩插入雪层/穿过一个暗礁/雪层下 我似乎看见了/南方街心花园的草坪/躲过一个宁静的漩涡/雪层下 我似乎看见了/淘气的儿子扔过来的石块/……我不能不丧魂落魄/我不能不烙成一种沼泽滋味/让我一生/慢慢——分享……一天一夜的大雪/激励我在7月16日/蜕变自己 因为我/成功地试验过自己的膂力和毅力/试验过自己的智力魄力/还有一次登记在册的/绝/望/哭/泣”

  我能想见,作者在事后静下心来写这篇长诗时,一定重新觉得惊心动魄,几乎是泪流满面来书写的吧!但是,可贵的是,他的这首诗不仅仅带给我们生命的恐慌感,更给我们以奋力拼搏、激励人心的向上感。同时,还有一丝丝回味人生的幸福感和沧桑感。这篇长诗带给人们的阅读感受是复杂的、丰富的、深沉的,这就是文学的无穷性和一言难尽。写作就是分享,冯光辉通过他的经历和文字,让我们分享到了更多的东西。

  西部之行结束后,冯光辉老师在《巴颜喀拉有舞》的《后记》中写到“我渺小而孱弱生命经历了生死考验,在这份极限考验以后的征程中,我似乎才拥有一生中苦苦追寻的天平般敏感的诗心。这份诗心,随时随地在捕捉和发现着那种不易察觉的永恒诗意。这,也许就是我在孩提时代就想要捡拾的‘钥匙’。”——诗人是了解自己的,没有人说的比他自己概括的更好了。“心中有了梦,有了或肃穆雄浑、或飘逸洒脱、或浪漫多情的梦境,即是不写诗歌,随口说出的话也就是诗歌。” 无疑,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说明这个真性情的汉子十分清醒地了解自己,十分多情地看待文学。在和文学多年的交往中,光辉老师已经对文学了解至深,感悟至深。

  光辉老师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的不断更新的博客里,近来就有献给母亲节的诗,献给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军人的长诗,它们同样是以真情感人,以气势取胜。

  光辉老师的诗歌直白、有气势,但是有时不免落入直白过火的境地。比如《雪莲》:“在长着雪莲的山下/我伴着一朵雪莲入寐/夜半之时我惊赫而起/梦说——/我的头颅是长在冰层上的雪莲/梦还说——/我的身体是扎在雪上上成雪莲的根系”。这些句子,气势和情怀是好的,但是读来似乎有点太过直白,最终影响了表达的气势,落入小家子气的格局。

   一个好的文学家,不仅感情是自然的,浓烈的,能够表达广阔的情思和悲天悯人的胸怀,同时也应该在技法上是完美的,是创新的。光辉老师的技法也算不错,排比造成磅礴的气势,一些比喻也是别出心裁,但是他也许可以再下功夫打磨自己的语言,打磨自己的诗歌手法,写出更完美的篇章。我拭目以待。

  冯光辉老师是条真性情的汉子。在诗集《巴颜喀拉有舞》的《后记》里他还坦然称述了自己的一次自私行为。一次,他路过西藏大沱河部落,由于几天饮食都是藏人的手抓肉,食欲很糟,于是他偷偷将随身带的一只苹果罐头和半盒饼干拿到山上吃独食。但是山上几个藏族小孩眼巴巴地看着包装精美的食品,这让他“为自己的自私痛恨起来”,忍不住将所有食品一个土屋一个土屋地分给了当地藏族尕娃。他说“那一天的晚霞永远地落下去了,那一天的内疚却永远地伫立在我心中。像这样触及心灵的事情在高原上经常碰到,有时我无法用诗歌来表达,此时就觉得这种载体要传载心里的语言似乎又太狭小,我不得不在另一种文体中叙述了。”

   真想不到不久,他真的由写诗转换运用另一种文体了,这就是能讲徐徐故事同时又能仔细描摹心理的小说。让朋友们再次刮目相看的是,光辉老师的小说写得很成功,他的这次文学转型真可称得上“华丽转身”,因为他的小说成就不菲,而且他时而写得朴实,时而写得华丽。

  《影壁》这个小说集,收了光辉老师的《春困》、《影壁》、《感谢呼啦圈》、《冰层》等16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和他的诗歌气象很不一样,用著名诗人车前子的话来说,光辉老师的小说是“灿烂”的,而且,“这种灿烂不是耀眼的明火执仗,而是绢纱灯笼里的烛影摇红,你说灿烂不灿烂?”他是华丽的,深刻、又朴实逼人的华丽,散发着“灿烂的草木灰味道”。

  光辉老师渴望创新,他渴望在文学上做出多样的成就。从《影壁》这个小说集就可以看出来,这16篇小说多姿多彩,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内容涉及的社会层面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春困》、《寒秋中的草垛》是书写农村风情的,很有底层文学的意味;《谁能够帮我扔掉手表》,则反应了一个中年男人在生活夹缝中的无奈,三番五次扔掉一个旧手表而竟不能成功,哭笑不得后暗藏着荒诞主义的元素,同时,《悬空的机器》也给人这样怪诞、失落的别样阅读感受;《旗》、《小羊子》、《冰层》则分别是“西轿巷纪事”的之一、之二、之三,光辉老师是想在他的家乡小巷中挖掘出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间故事和人物面貌;《好兵》、《小兵》、《枪命?谷命》则是属于“兵系列”的小说,那是战争年代的兵,他们带着人性的善良、懦弱等立体层面,悲情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发我们对人道主义更深层的反思;《到昆仑山完婚》、《兵车上的兵》里,是新时期的兵,他们带给我们感动,让我们唏嘘,这些小说也是光辉老师对早年兵戎生涯的一种礼敬;《感谢呼啦圈》、《培训班》则冷眼看世态,深刻洞察人际关系中的一言一行,具有针砭现实的力量,简直把办公室人情和社会上的男男女女心理刻画得深入骨髓;《影壁》则是一篇充满了江南鬼气和往事凄清的有关旧时代家族的小说,它遥追巴金的对大门阀大家族的愤慨之情,但是很明显,字里行间,却又深深流淌着张爱玲的流风遗韵。

  相信经过我这样一番粗陋的概括,冯光辉老师小说的多样面貌,已经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印象了。光辉老师的小说意象和他的心胸一样开阔,这些小说的气氛浓烈,有时凄清,有时神秘,更有时惨烈,总之被渲染得十分到位。同时,光辉老师在写小说时运用的艺术手法也是非常值得读者鉴赏的:

  《小羊子》里,小羊子是金坛酿米酒的一把好手,他坚持自己挑着米酒上街叫卖,也不愿将自己的米酒交给政府充当门面,用来高价卖给外商。为此,他和官头官脑们发生冲撞,砸掉了政府强行拉走的米酒盆。当头头们用坐牢来恐吓他时,他无所畏惧,凛然大义地对老伴说:“我小羊子什么时候欠过人家的东西……给我拿些日用品,带条毯子,我要外出‘革命’几天。不欠。”同时,这篇小说也渗透着暖暖的人情。小羊子和老伴之间的那份相濡以沫的真情是令人羡慕。光辉老师在这个小说里只用一个细节,就让这份真情流光溢彩地展露无遗,也让读者发出会心一笑:小羊子在夏天的傍晚喝完酒,常常是微醉的,闹出了把停在墙上的蜻蜓当钉子的笑话。在小说的结尾处,光辉老师漫不经心地做了这样一翻描写:“小羊子喝了一杯酒,嫌比平日里苦,拎起酒瓶准备回房去睡,见墙上又栖息一只蜻蜓,伪装成钉子似的将尾巴挺得笔直,小羊子决定不再上当,就骂。蜻蜓听不懂小羊子的骂声,仍然悠闲地停在墙上,尾巴还不时晃动,小羊子便用手里的酒瓶去敲它。砰!酒瓶又砸了。”原来,“老伴心细,真的在墙上钉了一根钉子让小羊子挂酒瓶。是钉子还是蜻蜓,小羊子没分清,害得酒香到处飘扬。”读完这一段,我仿佛能看见光辉老师内心深处的童心闪耀。

  《冰层》里,讽刺机关大院里各路人马的争权夺利,互斗心机,无论画人还是论事都入木三分。县文联主席成剑坐着配给自己的福特车上班,当车在主干道上,周围是行驶的是公爵、皇冠、卡迪拉克等名车,“成剑就觉得自己的福特车开得特别慢,没法,积雪太厚。”当他的车拐进不起眼的弄堂道路时,“福特车和车上的主人似乎才长长地透出一口气,似乎才显出他的身价来。”他连忙嘱咐司机慢点开车,要在“这帮社区的老头老太面前显显威风。要是在县委大院里,谁还把他放在眼里呢?”刚摆了点威风,不料碰上爱管闲事的居委会老大妈,被吆喝着去扫除机关大院前的冰层,成剑的这点鼓起的得意立即如泄了气的皮球。接下来,各办公室只顾“各扫门前雪”,都不肯主动去清除冰层,纷纷看着自己的同事在冰层上摔倒,还说三道四,言语中牵扯出办公室内部的人事关系和谣言闲话。直到大院突然有高层领导驾到,各办公室便又八仙过海,找来铁锹、火把等物铲冰层,拼了命要表现出劳动的积极。光辉老师用一个比喻来嘲讽这帮人性变异的家伙:“可是小王主任没办法,他们团县委也没有铁镐铁锹之类的工具,只得和文化局、文联一样,因陋就简地找出火把,可是小王主任更是没有臂力,倒过来的火把根本不像是在凿冰层,倒像是在一张证明上盖公章。”

  《感谢呼啦圈》也是和《冰层》相近的一个故事,在设计院的办公室里,人际关系既藏着冷枪暗箭,也有面对面赤裸裸的互相拆台。等到办公室突然出现了一个呼啦圈,结冰的人际关系突然破冰,“平常,谁也没有见过谁有什么超出正常人行为的动作,可在呼啦圈突然袭击正常生活时,心甘情愿在大家面前淋漓尽致地亮出自己的万般笨拙和失态。”于是,人们放松警惕,互相感染,办公室里竟然出现了温暖的气息。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呼啦圈热潮的过去,办公室氛围又落入了冰点。

  我惊叹的是光辉老师的小说技法,竟然如此精湛。他的描写十分仔细,可以称得上精雕细刻,来看《寒风中的草垛》:“一亩田的稻草要堆一垛三五年不倒不塌、不漏雨不霉烂的草垛,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个草垛要经得起梅雨的浸淫,经得起夏天的暴雨洪风,经得起冬天的雪压,几年后抽出任意一捆,外露的草梢虽然变得灰塌塌的,但整个儿的稻草捆看上去还是要有黄灿灿的颜色,稳稳仍然有扑鼻的草香。更绝的是草垛要经得起顽童的玩耍,抽空而不倒,点火而不着,哪怕外层全部烧成草灰,灭火后,草垛仍然竖着,不改形状,打开草垛,内部仍然是扎扎实实的金黄的草。”这般的精细,这般的投入感情,个中精妙滋味,读者可以自我揣摩。难怪诗人车前子,说冯老师的小说散发着“灿烂的草木灰味道!”

  光辉老师的小说是灿烂耀眼的,但是还并不能说的上完美。有的地方可以修饰、处理得更好,那么通篇就是华美的篇章了。——可能我是因为太过喜欢这些作品,总想它们能更完美,而对光辉老师期望过高吧!我觉得,《寒风中的草垛》这应该是一个凄美浪漫的小说,中间透着温馨。但是,冯光辉老师不想将这篇作品定成这样的单一基调,他想创新,想加入神秘的东西,也想加入朴实的东西。于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二姑和刚果二爷在码草垛时挖出了宝藏,这盒宝藏被村上的两个无赖偷了,但是他们分别遭到了报应,于是又纷纷还回来了——这是小说中神秘的部分。光辉老师也想让他的小说贴近大众,反应真实的农村生活和乡村风情,于是他安排寡妇二姑和刚果二爷,年轻时是相好的一对,如今七十岁的二姑和刚果二爷一边码草垛,一边避着村里人的耳目在私下里调情“二姑说:我们是二十瞎浪,三是四十不敢浪,五十六十不能浪,压住浪头等煦风,过了七十浪打浪。刚果二爷说:现在政策好了……手背白了,我们也该做点日的事了。” ——这是要表现出平民、粗俗的地方。但我总觉得,《寒风中的草垛》要想包罗浪漫、神秘和通俗等等,想包罗的东西太多,结果反倒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成了一个怪诞的结合体。同样,光辉老师的其他小说里也会突然夹进去一些粗鄙的词语,也许光辉老师别有用意,但在我读来老觉得有些不协调。比如《谁也拉不直的弯》里的句子:“同学们都站起来,看邹老师两只粗短的肥腿在地上乱蹬,像一只刚刚被宰了的猪。”我相信光辉老师可以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把全文锻造得更加精美和流畅。

  冯老师在《影壁》的《后记》里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一个写作者,只有把自我放到普通民众中,牢记民众的喜怒哀乐,扩展提升自己的良知与胸襟,才能为自己的才情寻找到真正的价值依据。”他还曾经说过“我认定自己,社会如何虚伪浮躁,我都回保持着庄重独立的人格、保持着一种凌然的布衣精神。”这是一个对待生活虔诚的汉子,更是一个对文学充满敬意的人。他的肺腑之言让我感动良久。

  冯光辉老师写诗歌,大气磅礴;转而写小说,又精雕细刻。他办杂志、做编辑,认真负责,培养文学人才,战战兢兢提携后辈。他也写博客,和圈内好友常聚,自乐大家乐。有文学为后盾做依托的人是异常幸福的。光辉老师在生活和写作中也应该是万分幸福的吧!

  对文学永存敬意者,必将赢得读者的尊敬。真性情的人,则让结识他的人真心喜欢!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