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群:本夫先生

2013年05月24日 11时25分 

  人们常用“文如其人”形容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囿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评判。参加省青年作家读书班学习,与仰慕已久的“贼父”赵本夫先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胆敢将这位蜚声文坛,浑身涌动泥土般敦厚、大气又从容气息的作家,比作让心灵瞬间消除隔阂的邻家大哥,亲切得有一种依恋。 

  最初知晓先生,在1982年。一天,爱好文学的我偶然得到获得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合集,其中,有先生以农村生活为蓝本的《卖驴》。那时,我读初二,一气读完江苏老乡的这篇成名作后,许是同为农民的儿子,由衷感慨散发泥土芬芳的文字最馨香。 

  一路走来,先生坚持用文字为自己熟悉的广袤大地录影,体现了赤子浓烈的反哺之情。《刀客与女人》《斩首》《鞋匠与市长》等一部部作品,无不用悲悯视角,触摸并追问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 

  在文学日趋急功近利,浮躁与商业气味充斥文人笔端,本真的东西遭遇淡漠,甚至抛弃的今天,先生始终与衣食父母同喜共悲,关注他们的生活,字里行间流淌着浓厚的泥土情结。 

  一部《天下无贼》,让先生有了“贼父”戏称。作品中,傻根与二王,一个执着地坚信“天下无贼”近乎傻冒的淳朴农民,一对良心在道德的天平上左右摆动的贼情侣,活灵活现地演绎生活,揭示了人类渴盼真善美的原始愿望。 

  即便大红大紫,先生依然深居简出,不愿抛头露面,恪守文人的良知在文字里与读者交心。就像为我们授课,放弃了参加一次规格较高的电影《天下无贼》论功行赏活动。先生中肯地说:“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 

  如此低调,是一种历经岁月沧桑方能沉着应对喧嚣与寂寞的大气啊。 

  可是,亲近泥土,置身生活,又表现得热情似火,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 

  去西部采风,行进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同行者纷纷打起退堂鼓。作为长者,先生坚持既定的线路,身体力行,带头向困难挑战,最终让年轻人于艰险处发现了植根心灵深处,事后连呼不去将抱憾终身的大美。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缺失的正是震颤灵魂的体验。 

  作为作家,人生体验重在知识积累。每到一处,先生特别留意地方文化积淀的浓缩。这样,他家颇有一处小型博物馆的味道。说这些,当然有故事。 

  还是那次采风。从兰州返航间隙,先生逛机场附近的古玩市场,一不小心,将一只看似年岁很久的古瓶盖碰碎。要是真家伙,可无法估价!先生一筹莫展,准备将口袋里剩下的盘缠全部用作赔偿。由于语言不通,摊主的大声嚷嚷招致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窘得先生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幸好,当地文联的同仁来寻单溜的先生,一翻译,原来,摊主只要先生10元钱买粘黏用的特殊胶水,由于先生无法领会,急得又蹦又跳。 

  说起这事,谦和的先生一番自责后,眉宇间是对今日西部农民依然保持本真人格的溢美。他说,这般心眼实在的人民,永远是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课堂上,先生侃侃而谈,为年轻人释疑解惑;课间休息,随和地配合大家合影留念。先生说,他家新居在城东,属于老南京眼中的老城区。选择这里,因为可以站在窗口远眺紫金山。看见山林,人仿佛站立泥土上,踏实呢。那一刻,我突然将先生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根深深扎进土地的大树,阴凉惠及我们这群后来者。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