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椿:永远的记忆

2013年05月24日 11时24分 

  克因老人走了,在与病魔作抗争的情境中走完他人生历程。当我 听到这个噩耗传来时,深深地哀痛,并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一幅幅 相知、相处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记得去年,我扶着轮椅推动着坐在 车上的李老行走在肚带营周边街道上,他与我欢快地话语,情谊深切。 他愉快的容颜与头顶戴上的小红帽相映成趣,叙说着他的心境、他的 欢欣。这是诸文友为他八十寿诞设置庆宴的一次相聚。席间,数十位高朋、好友,吟诗、玩戏。杯觥交错之际,他与俞律先生从失街亭唱 到空城计,引起满堂喝彩。此时,我看到一位胸襟坦荡、文采飞扬杂文大家的意趣、风范。 

  思绪把我带到三十年前,李老携妻儿一家下放在六合八百乡。那 是七十年代早期,“文革”还未结束。克因老人的三个孩子尚处少年,正需要父母的呵护。那年头,农村条件艰苦,下放户没有柴火。正值中年的李克因每隔一月都要骑着自行车从亲戚、朋友处寻得煤票,买 上两大箩筐煤基,绑在车后架上,踩着自行车,运到八百乡。那时的路没有今天的路平坦,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从南京骑车至八百要花 上三、四个钟头。每当我看到李克因高挑的身材,疲惫的身躯,勇往直前地完成对家庭的责任,我就不禁油然而产生敬意。 

  后来落实政策,李克因任六合县文化馆副馆长。克因馆长全家人 也搬来文化馆宿舍,我们在一个单位朝夕相处。那时,我就知道,他把“推敲”精神已经发挥到极至,他不止一次对我说:“我们写文章,工夫磨到十分了,一篇既成,字斟句酌,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我看见,他的文章一定要写到改不得一字方才罢休。虽然,当时我的年龄刚二十出头,干得是美术专业,但他这种认真、执著的创作精神 则对我以后三十年的绘画、美术设计工作打下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  七十年代后期,克因馆长举家调回南京。以后,他任江苏省作家协会 副秘书长。八十年代初我也至南京。由于大家工作的担子都很重,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反而联系少了。但有机会见面时,他总是询问我的 情况,鼓励我一番。而“认真、执著”总是他勉励我的主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后,我与克因老人见面的机会又逐渐多起来,而每次谈起我们相知、相识的经历,他总是说:“我们身上有着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认识,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话题。”我想,这主要是我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做人的坦荡、宽厚,荡泊名利、好学不倦,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尽自己所能,做一点为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委)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陈进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